南宋末年,有一座繁华的商贸之城,名为安平城。此城地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客络绎不绝,城内店铺林立,热闹非凡,百姓们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份宁静与祥和。不知从何处来了一股诡异的瘟疫,如同恶魔一般迅速席卷了整个安平城。染病之人先是发热咳嗽,接着全身长满脓疮,疼痛难忍,不出几日便会气绝身亡。一时间,城内人心惶惶,大街小巷弥漫着恐惧和绝望的气息。
城中的富商们为了保命,纷纷携带家眷和财物逃离安平城。而那些贫苦的百姓却无处可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被瘟疫夺去生命,哭声回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安平城的知府李大人心急如焚,他四处张贴告示,重金悬赏能治愈瘟疫的高人。告示贴出多日,却无人敢应。因为这瘟疫来势汹汹,许多有名的大夫都束手无策,甚至有不少大夫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也不幸染病身亡。
这天,一个疯疯癫癫的和尚摇摇晃晃地走进了安平城。他身穿破衣烂衫,手持一把破蒲扇,头发乱蓬蓬的,脸上带着几分玩世不恭的笑容,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这和尚正是济公。
济公在城里转了一圈,看到百姓们痛苦不堪的模样,心中十分不忍。他走到知府衙门前,伸手揭下了那张悬赏告示。衙役们看到这个疯和尚揭了告示,纷纷嘲笑起来:“你这疯和尚,莫不是想钱想疯了,这瘟疫如此厉害,连大夫都治不好,你能有什么本事?”
济公却不以为意,笑着说:“诸位莫笑,我济公自有办法治愈这瘟疫。”
衙役们将信将疑,但还是把济公带到了知府李大人面前。李大人上下打量着济公,皱着眉头说:“大师,若你真能治愈这瘟疫,我定当重重酬谢;但若是办不到,可别怪本官不客气。”
济公哈哈一笑:“李大人放心,我济公说话算话。不过,治愈瘟疫需要一些东西。”
李大人连忙问道:“需要什么东西,大师尽管开口。”
济公说:“我需要城中所有的艾草、雄黄和朱砂,还要一口大锅和足够的清水。”
李大人虽不明白济公要这些做什么,但还是立刻吩咐下人去准备。不一会儿,东西都准备齐了。济公让下人将大锅架在城中心的广场上,然后在锅里放上艾草、雄黄和朱砂,加入清水,生起火来。
随着水温的升高,锅里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百姓们闻到这气味,纷纷捂住鼻子,抱怨起来:“这疯和尚在搞什么鬼,这气味这么难闻,不会是要把我们熏死吧。”
济公却不管百姓们的议论,他手持破蒲扇,不停地扇动着锅外的火焰,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锅里开始冒出滚滚浓烟,浓烟越升越高,逐渐笼罩了整个安平城。
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一个巨大的黑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发出阵阵咆哮声。原来,这瘟疫并非自然发生,而是一个瘟魔在作祟。这瘟魔身形巨大,面目狰狞,全身散发着黑色的毒气,它所到之处,瘟疫便会肆虐。
瘟魔看到自己的“领地”被济公的浓烟笼罩,顿时大怒,它从云层中冲了下来,朝着济公扑去。济公却镇定自若,他拿起破蒲扇,朝着瘟魔轻轻一扇。刹那间,一道金光闪过,瘟魔被震得连连后退。
瘟魔恼羞成怒,再次发起攻击。它挥舞着巨大的爪子,掀起阵阵狂风,试图将大锅掀翻。济公不慌不忙,他从脖子上取下一串佛珠,扔向空中,口中大喊:“般若波罗蜜!”
佛珠在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芒,化作一道道金色的绳索,将瘟魔紧紧捆住。瘟魔拼命挣扎,但却无法挣脱绳索的束缚。
济公走到瘟魔面前,笑着说:“你这瘟魔,不在深山修炼,却跑来人间作恶,今日我济公就要替天行道,将你消灭。”
说着,济公从锅中舀起一瓢滚烫的药水,朝着瘟魔泼去。药水泼在瘟魔身上,发出“滋滋”的声响,冒出一股股黑烟。瘟魔发出痛苦的咆哮声,身体逐渐缩小。
济公又连续泼了几瓢药水,终于,瘟魔化作一团黑气,消失在了空气中。随着瘟魔的消失,天空中的乌云也渐渐散去,狂风停止,阳光重新洒在了安平城的大地上。
济公让下人将锅里的药水分给百姓们饮用,并用剩下的药水在城中各个角落喷洒。百姓们喝了药水后,病情逐渐好转,身上的脓疮也开始消退。没过几天,染病的人全都康复了,安平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知府李大人对济公感激不已,他按照承诺,给了济公丰厚的酬谢。但济公却将钱财都分给了城中的穷苦百姓,他说:“钱财乃身外之物,能帮助大家摆脱瘟疫的困扰才是最重要的。”
从那以后,安平城的百姓们对济公感恩戴德,他们为济公修建了一座庙宇,常年供奉香火。而济公妙除瘟魔救全城的故事,也在安平城乃至周边地区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颂扬的英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敢地面对困难,守护家园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