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熙年间,有一座名为青岩镇的地方。这镇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镇中百姓多以采药和耕种为生,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安宁祥和。
然而,平静的生活被一个神秘人的到来打破了。此人自称“幻仙道人”,身着一袭华丽道袍,头戴一顶镶嵌着宝石的道冠,手持一把绘有神秘符文的羽扇,在镇中最大的广场上搭起了一座高台。
幻仙道人声称自己拥有无上法力,能呼风唤雨、驱鬼降妖,还能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他每日在高台上表演各种神奇的幻术,时而让火焰在手中跳跃却不伤分毫,时而从袖中变出五彩斑斓的鸟儿,引得镇民们纷纷围观,惊叹不已。
渐渐地,幻仙道人在镇中声名大噪。许多人都对他崇拜有加,甚至有一些人甘愿拿出自己的积蓄,供奉给他,希望能得到他的庇佑和仙丹。幻仙道人借此机会,在镇中敛财无数,还蛊惑了一些家长,让他们把年幼的孩子送到他那里,说是要传授仙法,培养未来的仙人。
镇中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家中有个七岁的儿子名叫小宝。小宝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是张家的心头肉。幻仙道人看中了小宝的聪慧,便派人到张家游说,说小宝有仙根,若能跟他学习仙法,日后必成大器。
张家父母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但经不住幻仙道人手下人的再三劝说,又看到镇中其他送孩子去的人似乎都得到了不少好处,最终还是将小宝送到了幻仙道人那里。
可是,没过几天,小宝就突然失踪了。张家父母心急如焚,四处寻找,却毫无踪迹。与此同时,镇中其他送孩子去幻仙道人那里的家庭,也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一时间,镇中人心惶惶,大家纷纷指责幻仙道人,要求他交出孩子。
幻仙道人却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说孩子们是被天上的神仙接走了,去仙界修炼了,让大家不要担心。但镇民们并不相信他的话,愤怒地围住了他的住处,要求他给个说法。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济公云游到了青岩镇。
济公依旧是那副疯疯癫癫的模样,破僧袍、破草鞋,手里摇着一把破蒲扇,嘴里哼着小调,慢悠悠地走进了人群。他听了镇民们的诉说和幻仙道人的狡辩,心中已然明白了几分。
济公挤到前面,对着幻仙道人哈哈大笑起来:“你这妖道,装神弄鬼,骗取钱财不说,还拐走孩童,今日俺老济就来揭穿你的把戏!”幻仙道人看到济公这副模样,心中暗笑,觉得他不过是个疯和尚,便轻蔑地说:“你这疯和尚,懂什么仙法,莫要在这里胡言乱语,坏了我的大事!”
济公也不生气,他指着幻仙道人的高台说:“你那所谓的幻术,不过是些障眼法罢了。有本事,你就再表演一次,让俺老济瞧瞧。”幻仙道人冷笑一声:“表演就表演,让你这疯和尚心服口服!”
说罢,幻仙道人再次登上高台,开始施展幻术。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手中的羽扇一挥,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紧接着,一群张牙舞爪的“鬼怪”从台下涌了出来,吓得镇民们纷纷后退。济公却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他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突然大声喊道:“大家莫怕,这都是假的!”
济公拿起破蒲扇,用力一扇,那狂风立刻停了下来,飞沙走石也渐渐平息。再看那些“鬼怪”,原来是幻仙道人的手下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面具在装神弄鬼。镇民们这才恍然大悟,纷纷指责幻仙道人。
幻仙道人见幻术被识破,恼羞成怒,他施展更厉害的幻术,试图迷惑济公和镇民们。只见他双手在空中一挥,一道道五彩光芒闪过,一个巨大的幻影出现在半空中,那幻影面目狰狞,张牙舞爪地向济公扑来。
济公不慌不忙,他从怀里掏出一颗佛珠,口中念动咒语,佛珠发出耀眼的金光,将那幻影瞬间击散。幻仙道人见此,心中大惊,他知道自己遇到了高人,转身想要逃跑。
济公哪能让他轻易逃走,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抓住了幻仙道人的衣袖。幻仙道人拼命挣扎,却怎么也挣脱不开。济公看着他,严肃地说:“你这妖道,作恶多端,今日必须交出那些失踪的孩童,否则俺绝不饶你!”
幻仙道人见无法逃脱,只好带着济公和镇民们来到了镇外的一座废弃庙宇。在庙宇的地窖里,大家找到了被囚禁的孩子们。孩子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神情惊恐,看到家人后,纷纷扑进他们的怀里大哭起来。
张家父母看到小宝安然无恙,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拉着济公的手,连连道谢:“圣僧,多谢您救了我家小宝,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济公笑着摆了摆手说:“俺老济云游四方,就是为了惩恶扬善,保护百姓。你们以后可要擦亮眼睛,别再被这妖道骗了。”
随后,济公和镇民们将幻仙道人扭送到了官府。官府对幻仙道人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将他骗取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了镇民们。
青岩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祥和。为了感谢济公的恩德,镇民们在镇中为济公建了一座生祠,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济公保佑镇子风调雨顺,百姓幸福安康。而济公则继续摇着他的破蒲扇,哼着小调,踏上了新的云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