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东北方,靖安侯、征东大将军周勃,正率领着五万火器营大军,越过边境,踏上了高丽半岛的土地。
跟在大军身后不远的地方,是负责接收城池、维持秩序的数万名地方驻军。
还有朝廷各部派遣的官员组成的高丽道筹备衙门的队伍,以及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和满载粮食、种子的车队。
大军所到之处,高丽半岛北方的城池几乎望风而降。
每抵达一座城池,周勃便依照方南既定之策,命令城内的高丽军队出城,以统一整编、共同抗敌为名,将其缴械,发给路费就地遣散。
宣布解散当地原有的一切高丽行政衙门,罢黜所有官员贵族,将其贬为平民。
大楚派遣的官员入驻,建立大楚高丽道下属的州府县衙,接收的军队接管城防。
大楚衙门建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城门口和闹市区张贴安民告示,宣布大楚皇帝陛下仁德,念及高丽百姓饱受战乱饥荒之苦,特开恩发放救济粮。
宣布没收所有前高丽贵族、官员的土地,一部分分发给原高丽百姓,一部分则分配给随行而来的大楚移民。
告示还明确宣布,免除当地未来三年的所有赋税徭役,原有的高丽苛捐杂税一律废除,只象征性收取极低的农业税。
大楚衙门带来了土豆、红薯和玉米的种子。
这些作物不挑地方,耐旱耐瘠,产量远高于高丽本土的传统作物。
衙门组织人手,向所有百姓免费发放这些种子,并派农师指导种植方法。
对于因持续战乱而农田荒芜、粮尽援绝,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普通高丽百姓而言,无疑是天降甘霖。
大楚衙门在每个接收的城池外围,选址修建起钢铁作坊和水泥作坊。
宣布以“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百姓参与修建连接各城池的公路和铁路。
参与建设的百姓,每天能吃饱饭,还能根据劳动量,领取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工钱。
对于处于极度饥饿和绝望中的高丽百姓来说,简直是救命的稻草。
相比于之前朝不保夕、随时可能被乱兵劫掠杀戮的日子,在大楚的治理下,能活命,能有地种,能有工做,能吃饱饭。
现实的生存压力,很快压过了虚无缥缈的故国情怀,高丽的普通百姓们,几乎是带着感激的心情,迅速认可并接受了大楚的统治。
周勃率领的火器营大军,进军异常顺利,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迅速接收了北高丽后方的大片州府。
北高丽的主力军队都在南方前线,与扶桑的承和天皇、藤原库之助两派势力激烈交战,后方城池兵力极其空虚。
一些城池的高丽官员见到大楚军队开来,心存侥幸,派人询问大军为何而来。
周勃便按照既定口径,宣称是应高丽国主之请,前来援助抗击扶桑入侵。
高丽官员见大楚军队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加之国主向大楚求援,只能打开城门迎接。
一旦大楚军队入城,城池便瞬间改旗易帜,纳入大楚版图。
偶有几座城池的守将试图闭门抗拒,周勃也不多言,直接命令随军的火炮对着城墙和城门楼子进行几轮威慑性炮击。
震耳欲聋的炮声,坚固城墙在炮火下砖石横飞的场景,瞬间就能瓦解守军任何抵抗的勇气,官员和守军往往吓得肝胆俱裂,连滚爬爬地打开城门请降。
北高丽国主在南方前线,接连收到后方城池不断易主,尽数落入大楚之手的噩耗,先是惊愕,继而勃然大怒,最后化为了深深的恐惧。
这哪里是请来的援军,分明是引狼入室,国主立刻派出使者,快马加鞭赶往周勃军中交涉。
使者见到周勃,强作镇定地质问:“大将军,贵国既是应我王所请前来援助,为何占我城池,废我官吏?”
周勃端坐主位,面色平静:“贵使何出此言?我大楚念及藩属之情,不忍高丽百姓饥寒交迫,故发放粮种,赈济灾民。”
“然兹事体大,为确保粮草能真正发放到百姓手中,不被中饱私囊,自然需由我大楚的官员亲自经办。此乃为高丽百姓计,有何不妥?”
使者气结:“可……可城池治理……”
周勃打断:“城池治理,亦是为确保赈济顺利,秩序稳定。待驱逐扶桑,半岛平定,自有计较。贵使若无他事,便请回吧,本将军军务繁忙。”
说罢不容分说,周勃便令亲兵将还想争辩的使者请了出去。
使者狼狈而归,将情况禀报北高丽国主。
国主闻听,惊慌失措,连忙召集尚在身边的大臣商议。
有大臣痛心疾首道:“王上!大楚此乃假途灭虢之计!其志不在援助,而在吞并我高丽啊!若再坐视,北高丽亡国无日矣!”
另一大臣建议:“为今之计,唯有与南高丽摒弃前嫌,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大楚军队!唇亡齿寒,若我北高丽被灭,南高丽独木难支,下一个就轮到他们了!”
北高丽国主权衡再三,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携带重礼和密信,火速前往南高丽国主处。
南高丽的处境同样艰难,被扶桑藤原库之助和承和天皇率领的两股势力东西夹击,丢失了近半国土,迫不得已才与北高丽组成联军,共同抵抗扶桑人。
三方在南部地区陷入残酷的拉锯战,都已筋疲力尽。
南高丽国主接见北高丽使者,听闻大楚占了北高丽后方城池,也是大吃一惊,内心充满矛盾和恐惧。
南高丽国主担心即使联合也打不过大楚,反而会招致更残酷的报复。
北高丽使者看出了南高丽国主的犹豫,苦口婆心道:“国主!唇亡齿寒啊!北高丽若亡,大楚下一个目标必是南高丽!届时您独力难支,何以自处?”
“如今大楚虽强,但其主力远来,不过五万之数,且其国内尚有北方蛮族牵制,若能集结我两国精锐,几十万大军对五万未必不能一战!”
“若胜,则可逼退大楚,保住宗庙。若败,无非是早亡与晚亡之别。坐以待毙,岂是英雄所为?不如搏一线生机!”
南高丽国主沉思良久,想到亡国之祸,终究不甘心将祖宗基业拱手让人,把心一横,咬牙同意了联合对抗大楚的计划。
南高丽从本就捉襟见肘的前线兵力中,抽调出十万大军,由大将率领火速北上,与北高丽军队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