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中的众人都傻了眼,一起侧着脑袋看向这群下凡的神仙。
王徽之抖了抖长袖,昂着头,扫视一圈,发现了目标,缓步走到林邑使臣面前,语气轻蔑地问道:“就是你这个番人,觉得学驴叫是侮辱?”
通译转述之后,林邑使臣支支吾吾,半天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王徽之这群人的形象气质,和新罗、百济那两个东施不可同日而语,林邑使臣自惭形秽,如何还能加以指责。
见他低头,王徽之懒得再计较,教训道:“你们身为化外之民,服饰礼乐,有不懂的可以学,怎么可以一言不合,就张牙舞爪的,这与野兽何异?”
林邑使臣的脸色十分难看,但他已经知道了王徽之的身份,不仅是鸿胪寺卿,还是大周天子的亲弟弟,在这样的大人物面前,他只能暂时收起自己的小心思。
摆平了纠纷,王徽之吩咐下属设宴,他要招待这几国的使臣。
说完,他便带着几个朋友参观起鸿胪寺来。
袁崧一边看,一边感慨道:“殿下方才好威风,与平日的你大相径庭。”
王徽之摆手笑道:“我这不是领了鸿胪寺的差,总得做做样子,真要依我的性子,我才懒得管这群无知的番人。”
众人都是大笑,他们在汉人中间,都属于最骄傲的那一拨,更别说在一群番邦的人面前了。
张湛更是笑道:“陛下让你执掌鸿胪寺,莫不是存心想让这些番人难堪。”
“不能这么说,”王徽之心里还是有点数的,说道:“眼下朝廷的目标是关中,和这些番邦还是得保持好关系。”
几人好奇道:“可今日这一出,不是得罪了林邑吗?”
王徽之解释道:“林邑本就和交州常有龃龉,所以我们必须要强势一些,后日还安排有阅兵,就是想让林邑人看清自己几斤几两。”
众人闻言都点点头。
接待的宴会上,几位名士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他们饮酒赋诗,时而合奏,时而唱和,微醺后,更是动作潇洒,飘飘欲仙。
新罗和百济的使臣早就被折服,沉醉其中,只恨自己不能加入。
倭国使臣同样心生向往,为洛阳的繁荣和名士的才华而倾倒。
林邑使臣则始终冷眼旁观,他们带着恨意,完全欣赏不来,只是觉得吵闹。
一日之后,朝廷的阅兵如期而至,就在城西的演武场上。
王凝之没有参加,但太子王殊代表他出席,城中百姓更是蜂拥而至,将演武场围了个水泄不通。
连通往城中的官道上,都挤满了看热闹的洛阳百姓。
王徽之带着几国的使臣一起出城,今日特殊,众人都是骑马而行。
百姓们对番邦的人颇感好奇,在一旁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而维持秩序的禁军并不阻止,由着他们在那七嘴八舌。
队伍缓缓行至演武场,现场早就布置好了,临时搭建的木台上,众人找到各自的位置。
刚刚落座,远处便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大家前后脚到,差距如此之大,王徽之不禁有些吃味,小声嘟囔道:“洛阳百姓还真是喜欢阿奴。”
沈劲耳尖,在边上听到了,笑道:“太子可是打小就生活在洛阳,这里的人,除了看着他长大的,还有陪着他长大的,太子又和善,大家能不喜欢吗?”
王徽之打了个呵欠,转移话题,“我的任务总算完成了,这些天可把我累坏了。”
沈劲看了他一眼,没好意思戳穿,都不知道他忙了些什么。
王殊在百姓的欢呼声中来到演武场,先到的众人都站起身,向太子殿下行礼。
到正中的位置坐下后,王殊示意众人免礼,然后对几个番邦的使臣表示了欢迎。
“诸位都是不远千里,跋山涉水而来,足见一片拳拳之心,看完演武,陛下会在宫中接见大家,并设宴款待。”
几国使臣纷纷表示了感激,桀骜的林邑人偷偷打量这位年纪不大、看起来一团和气的太子,心中不免冷笑。
他们更看重武力,文质彬彬的王殊在他们眼中,明显柔弱了些。
沈劲上前请示,询问是否可以开始。
王殊点点头,表示同意。
沈劲抬手示意,高台上的禁军挥舞旗帜,演武场排列齐整的士卒们齐声大喊,快速跑动起来。
任何时代的阅兵,检阅的重点都是兵种和装备。
手持各式武器的步卒率先亮相,防御的盾牌和战车,还有各式刀枪,弓弩,一一到木台前演练了一番。
当下的军演,不是亮个相就行的,还得真刀真枪地来几下。
刀盾撞击、箭矢呼啸,台上的众人,宛如置身战场的边缘。
刘桃棒站在王殊的侧前方,目不转睛地盯着演武场。
步卒的展示点到为止,接下来是骑兵。
刘牢之亲自登场,率领一队具甲骑兵在演武场的中间来回穿梭,人如虎,马如龙,风驰电掣之间,将场地中设置的障碍物和木人一一打翻。
现场尘土漫天,木屑飞扬。
台上的众人纷纷叫好,围观的百姓更是欢声如雷,这可比步卒在那里劈砍和射箭好看得多。
穿越了大半个场地,刘牢之带着几人疾驰到台下,猛拉缰绳,停了下来,胯下的战马猛地扬起前蹄,发出一声长鸣。
刘牢之漂亮地纵身下马,将手中的长枪扔给部下,快步走到台上。
王殊站起身,笑道:“让刘将军来演武场,委实是屈才了。”
刘牢之恭敬地行完礼,回道:“殿下哪里话,狮子搏兔,也当全力以赴,不然容易被小看。”
他知道林邑国的挑衅,所以话里带刺。
以王殊的身份,不好说什么,笑着点点头,让刘牢之入座。
沈劲却顺着刘牢之的话说道:“刘将军所言极是,我们乃礼仪之邦,素来是不好战的,但若有人觉得不服,大可以试试。”
他嘴里说着,视线从几个番国使臣之间扫过,最后落在林邑使臣身上。
但率先表态的却是新罗和百济,他们的使臣站起身,表达了对大周军队的佩服之情,尤其是之前出兵帮他们对付高句丽之事。
沈劲微微颔首,又看向倭国使臣,说道:“进攻高句丽,我们是走的海路,可惜今日场地受限,未能展示我们的蒙冲斗舰和海船。”
倭国使臣知道这话是说给自己听的,忙站起身,躬身道:“中国水师的威名,我们是知道的,今后还需向天朝多学习。”
沈劲满意地点点头,再次看向林邑使臣。
“不知尊使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