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禹殚精竭虑治理人族的悠悠数十载里,人族宛如一颗蓬勃生长的参天巨树,势力不断向外延展。广袤的大地上,人族的村落与城镇如繁星般散布,日益繁茂。
外部,往昔那些妄图进犯的强族,在人族崛起的声威前,皆如霜打的茄子,不敢越雷池一步;内部,战乱的阴霾早已消散,和平的暖阳普照着每一寸土地。这般安稳的环境,使得人族的人口数量仿若燎原之火,呈指数级迅猛增长,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然而,岁月是把无情的刻刀,在人族蒸蒸日上的背后,大禹却被早年治水时留下的暗疾深深困扰。步入暮年的他,身体每况愈下,曾经挺拔的身姿变得佝偻,坚毅的面庞也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看着自己日益衰弱的身躯,大禹不得不开始思索人族共主之位的传承大计。
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更倾向于将这重担交予儿子启。启自幼便展露出非凡的聪慧,对各种事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处理能力。
随着年岁增长,启愈发成熟稳重,其领导才能在诸多场合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大禹眼中,启无疑是人族未来共主的不二人选。
但大禹心中还有另一份执念,他渴望能像尧舜那般,以禅让之美名留芳青史。这份对千古赞誉的追求,让他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为了能两全其美,大禹一方面不动声色却又竭尽全力地为启积累势力。他安排启参与各类重要的人族事务,无论是部落间的协调,还是重大工程的规划,都让启深度介入,借此树立启在人族中的威望。
另一方面,他在朝堂之上公然提出要延续尧舜的禅让传统,广寻贤良之人,为共主之位觅得合适的接班人。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如沸水般炸开了锅。大臣们各执一词,纷纷举荐心中的理想人选。
有的大臣认为某些部落首领德高望重,在各自部落中素有贤名,且治理有方,定能引领人族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而更多的大臣则力挺大禹的儿子启,毕竟启在众人眼中,无论是智慧还是才能,都丝毫不逊色于他人,是共主之位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在这场激烈的举荐潮中,官员伯益的呼声异军突起,几乎占据了大半。
伯益此人,智谋超群,对人族的发展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平日里,他不仅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还广结善缘,与众多大臣交情匪浅。
在治理人族的诸多事务中,伯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无论是水利工程的修缮,还是律法制度的完善,都离不开他的智慧与努力。
也正因如此,他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众多大臣对他钦佩有加,纷纷举荐他为人族共主的合适人选。
大禹静静地看着朝堂上这场激烈的争论,表面上神色平静如水,可内心却似翻江倒海一般。
他深知,此次共主之位的角逐,绝非简单的个人竞争,而是各方势力的一次大碰撞。这场争斗的结果,将深刻影响人族未来的走向。
朝会结束后,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他秘密地将一部分统兵权交到了儿子启的手中。这不仅是对启的信任,更是为启提供了一个展现实力的绝佳契机。
仿佛命运的齿轮早已安排好一切,恰在此时,北方部落突然发动叛乱。北方部落的勇士们如饿狼般凶猛,他们挥舞着武器,气势汹汹地向人族边境扑来,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大禹当机立断,任命启为平叛大军的统帅,责令他即刻率军北上,平息叛乱。
启深知这是父亲给予他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他证明自己的难得机遇。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艰巨的任务。
启迅速展开行动,他精心挑选了人族中最为精锐的部队。这些士兵们个个身强体壮,武艺高强,对人族忠心耿耿。
启亲自到军营中鼓舞士气,他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的士兵们,大声说道:
“兄弟们!北方部落的贼寇肆意践踏我们的家园,残害我们的同胞。我们身为人族的勇士,绝不能坐视不管!
此次出征,我们定要让那些贼寇知道,侵犯人族的代价!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我们的家园,杀!”士兵们被启的激情所感染,纷纷振臂高呼,士气瞬间被点燃到顶点。
大军一路向北,启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在行军途中,他时刻关注着士兵们的状态,嘘寒问暖,与他们并肩前行。遇到艰难险阻,启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克服困难。这份与士兵们共进退的情谊,让士兵们对启愈发忠诚。
当大军抵达北方边境时,启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他深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启派出多路侦察兵,对北方部落的兵力部署、地形地貌以及作战风格进行了详细的侦察。
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启发现北方部落虽然来势汹汹,但他们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个小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分歧。
启决定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他先派遣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北方部落中相对弱小且与其他部落矛盾较深的几个小部落。
使者们向这些小部落的首领晓以利害,诚恳地说道:“你们与其他部落一同叛乱,不过是被他们利用。人族向来宽宏大量,只要你们现在迷途知返,脱离叛乱联盟,人族不仅既往不咎,还会给予你们诸多好处,保障你们部落的安宁与繁荣。”
这些小部落的首领们权衡利弊后,觉得与强大的人族为敌并非明智之举,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启的劝告,倒戈相向。
失去了部分力量的北方部落联盟顿时实力大减,内部人心惶惶。启看准时机,下令发动总攻。人族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北方部落的营地,喊杀声震天。启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手中的长剑挥舞得虎虎生风,每一剑都带着凌厉的气势,斩杀了众多敌人。
在启的英勇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作战更加勇猛。北方部落的叛军在人族军队的猛烈攻击下,顿时阵脚大乱,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启成功地平定了北方部落的叛乱,大获全胜。
启凯旋而归,人族百姓夹道欢迎,欢呼声如雷。启的威名在人族中迅速传播开来,他的势力也因此大涨。
士兵们对他的忠诚达到了顶点,百姓们对他的赞誉不绝于耳,众多部落首领和大臣们也对启刮目相看。启在人族中的威望如日中天,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在启平叛成功后,大禹对各方势力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他深知,此时人族共主之位的归属,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于是,大禹再次宣布召开大会,正式决议人族共主之位的最终人选。
朝会当日,朝堂上气氛紧张而凝重。大臣们早早地来到朝堂,心中都在猜测着最终的结果。当大禹步入朝堂时,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目光紧紧地盯着大禹。
这次朝会上,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本呼声极高的伯益,此次的支持率较之前有了显着下降。而启的支持者却变得更多了,其中军方派系对启的支持尤为坚定。
军方将领们亲眼目睹了启在平叛过程中的英勇表现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们坚信启有能力带领人族走向更强大的未来,因此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启这一边。
相比之下,伯益的支持者更多是朝中那些擅长处理政务的官员,他们认可伯益在治理人族内政方面的能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宣布任命伯益为人族共主。这一决定让在场的众人都颇为震惊,尤其是启,他的脸上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愤怒。
大禹做出这一决定,自有他的考量。他深知,人族如今虽然表面繁荣,但内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
启在军方拥有强大的支持,若直接将共主之位传给他,可能会引发朝中政务派的不满,导致人族内部出现分裂。
而伯益在政务处理方面经验丰富,且在朝中拥有广泛的人脉,由他担任共主,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各方势力,维持人族的稳定。
同时,为了安抚启,大禹将他派往豫州任州牧,并赋予他辖其他四州兵权的重权。大禹希望启能在豫州继续磨砺,积累更多治理地方的经验,同时也借助他手中的兵权,为人族的稳定保驾护航。
启虽然心中极度不满,但他深知此时反抗并无益处。在得到结果后,他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带着亲信默默地离开了人族都城。
就在启离开之际,一位身着宫廷服饰的官员神色匆匆地走到启的手下身边,将一个模样奇异的包裹悄悄塞到他手中,然后迅速转身离去。
启的手下看着手中这个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包裹,心中充满了疑惑,但他还是紧紧地握住包裹,跟随启踏上了前往豫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