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益与启明争暗斗、激烈博弈之时,大禹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通过侍卫秘密传递的消息,也清楚地意识到启在豫州势力渐大,已然羽翼丰满。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大禹决定大张旗鼓地宣称要举行禅位仪式,将人族共主之位传给伯益。
随着既定日期的临近,人族都城张灯结彩,一片庄重而热闹的景象。禅位仪式当日,阳光洒在宏伟的祭坛上,伯益身着华丽的服饰,神情庄重地站在台前。
大禹虽身形虚弱,但眼神依旧坚定,他缓缓走上祭坛,将象征共主权力的信物郑重地交到伯益手中。
伯益接过信物,展开御旨,声音洪亮地宣读起来,对大禹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总结,高度肯定了大禹对人族的卓越功绩。
他首先提及大禹作为治水英雄的丰功伟绩,大禹改革父亲鲧的堵截治水之法,采用“疏导”策略,历时十三年,风餐露宿,带领人族民众开凿河道,成功引导黄河、长江等九条主要河流的洪水入海,形成了“九川归海”的水系格局,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人族的水患问题。
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更是成为了公而忘私奉献精神的象征,其治水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标志。
接着,伯益阐述了大禹建立夏朝的开创性贡献。治水成功后,舜帝禅让帝位给禹,禹顺势创立了奴隶制王朝,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他划分九州,分别为冀、兖、青等,制定贡赋制度,规范度量衡,使国家的管理更加有序;还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为人族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文化与精神传承方面,大禹尊重自然规律,通过疏导实现水利调控,展现出的科学精神为后世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本人也被尊为“华夏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其故事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世代传承。
最后,伯益引用仙贤称赞大禹“致孝鬼神,美黻冕,尽力沟洫”,被评价其功绩“九州攸同,德流苗裔”,强调大禹的治水与政治成就,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患,更奠定了华夏文明发展的根基,其精神影响延续至今。
禅位仪式结束后,大禹完成了他作为人族共主的使命。或许是上天有感于他对人族的巨大贡献,大禹得到了三皇五帝中最后一帝的功德加持。
一时间,天地间祥瑞涌现,浓郁的气运如实质般汇聚而来,将大禹笼罩其中。
在磅礴气运的滋养下,大禹的修为开始了惊人的蜕变。他从一介凡人之躯,瞬间突破成为人仙,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气质也变得超凡脱俗。
紧接着,他的修为如破竹之势,接连突破地仙、天仙境界,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天地异象,引得无数人族民众纷纷跪地叩拜。
而后,大禹的进阶并未停止,金仙、太乙金仙、大罗金仙,他一路高歌猛进,势不可挡。每跨越一个境界,他的气息愈发强大,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就在众人惊叹于他的飞速晋升时,大禹竟再次突破大罗金仙的桎梏,踏入了准圣境界,成为了令人敬仰的准圣高手。
但这还不是终点,大禹的修行之路依旧顺畅,他不断凝练自身力量,向着准圣大圆满境界迈进。
终于,在一场绚烂的光芒中,大禹成功成为准圣大圆满高手,其威名瞬间传遍人族小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就在大禹沉浸在修为突破的喜悦中时,人族小世界的仙贤们,包括三皇四帝以及燧人氏、淄衣氏等,纷纷现身。
他们面带微笑,眼神中满是欣慰与期许,引导着大禹进入了人族小世界的核心区域。伯益登上人族共主之位后,一心想要展现自己的治国才能,带领人族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他深知大禹留下的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局面,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既有对他寄予厚望的,也有暗中观望甚至心怀不满的。尤其是启及其拥护者,始终是他心中的一块大石。
伯益决定推行一系列新政,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进一步发展人族。他首先从经济方面入手,鼓励商业发展,在各交通要道设立集市,促进物资流通,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商人前来交易。
为了保障商业活动的公平公正,伯益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严厉打击欺诈、垄断等行为。
在农业上,伯益推广了新的种植技术,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适宜的作物。他还组织人力修建灌溉设施,确保农田能够及时得到水源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商业发展政策触动了一些传统贵族的利益,他们长期垄断着部分物资的交易,新政打破了他们的垄断局面,因此对伯益心生怨恨,暗中抵制新政的实施。
而农业方面,新的种植技术对于一些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民来说,接受起来存在困难,他们对新政持怀疑态度,导致推广过程缓慢。
与此同时,启在豫州密切关注着都城的动向。他看到伯益推行新政引发了诸多矛盾,心中暗自思量。启深知这是一个机会,但他也明白,此时贸然行动并非明智之举。
他一方面安抚着豫州及周边四州对伯益新政不满的势力,稳定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自身势力的建设,训练军队,储备物资,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
伯益察觉到了启的动向,也感受到了各方反对势力的压力。他试图通过与贵族们沟通协商,调整部分政策,以缓和矛盾。
同时,他加大了对新政的宣传力度,派遣官员深入民间,向农民详细解释新种植技术的好处,并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启在豫州表面上专注于地方治理,不断提升自己辖区内的民生水平,但内心从未放弃对人族共主之位的渴望。他看到伯益推行新政引发的混乱,意识到改变局势的时机或许正在逐渐成熟。
启首先加强了与军队的联系,他经常深入军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不仅亲自指导士兵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还关心士兵们的生活,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赢得了军队的忠诚。
在物资储备方面,启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发展手工业,储备了大量的兵器、盔甲等战略物资。
除了军事准备,启还在政治上积极布局。他派遣亲信前往人族各地,与那些对伯益新政不满的部落首领和地方官员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这些人或是因为新政损害了自身利益,或是对伯益的统治方式存在异议,他们在启的联络下,逐渐形成了一股潜在的反对势力。
启深知,要想成功夺取共主之位,仅靠武力和内部反对势力还不够,他还需要获得更多人族百姓的支持。于是,启开始宣扬自己的理念和抱负,强调自己若成为共主,将以百姓福祉为首要目标,纠正伯益新政中的弊端,让人族重回稳定繁荣。
他的言论通过亲信和支持者在人族各地传播,逐渐赢得了一些百姓的认同和期待。
然而,启也明白,伯益并非毫无防备。伯益在察觉到启的动作后,加强了对都城的防御,同时也试图分化启的支持者。
伯益一方面对那些被启拉拢的部落首领进行安抚,许以利益,试图让他们回归中立;另一方面,他在都城内加强舆论控制,宣扬自己新政的积极意义,打压对自己不利的言论。
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启和伯益都在全力以赴,各自施展手段。启精心布局,等待着最佳时机的一击必杀;伯益则努力稳固统治,试图化解危机。
就在启和伯益暗中较劲之时,人族却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外部威胁。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联盟,在一位野心勃勃的首领带领下,逐渐崛起并开始觊觎人族的广袤土地和丰富资源。他们频繁在人族边境进行骚扰,掠夺财物,掳掠人口,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伯益得知消息后,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然而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一部分大臣认为应该立即出兵,给北方部落联盟一个狠狠的教训,以维护人族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另一部分大臣则担心战争会消耗人族的实力,主张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伯益陷入了两难的抉择。若出兵作战,人族虽然实力强大,但北方部落联盟也不容小觑,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且可能会让人族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影响新政的推行和人族的发展;若选择谈判,又担心北方部落联盟会得寸进尺,提出苛刻的条件,让人族颜面扫地。
与此同时,人族内部因为新政的推行本就矛盾重重,此时外部威胁的出现更是加剧了内部的动荡。
那些对伯益新政不满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认为伯益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犹豫不决,是无能的表现,趁机煽动百姓对伯益的不满情绪。一时间,人族各地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启在豫州得知了人族面临的内忧外患,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启一方面派人暗中联络那些对伯益不满的势力,鼓励他们加大对伯益的反对力度;另一方面,他开始集结军队,准备以“救国救民”的名义出兵都城,声称要帮助伯益解决外部威胁,实则想要趁机夺取共主之位。
在伯益还在为应对北方部落联盟的策略犹豫不决时,局势突然急转直下。北方部落联盟见人族迟迟没有明确的回应,以为人族软弱可欺,于是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们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迅速突破了人族的边境防线,向着人族腹地推进。
边境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至都城,伯益深知此时已别无选择,只能出兵迎敌。他紧急调遣人族的精锐部队,任命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为统帅,率领大军北上抗敌。
然而,由于新政推行引发的内部矛盾,军队在集结和调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部分地方官员对伯益心怀不满,执行命令时阳奉阴违,导致军队的行动迟缓。
启得知北方部落联盟大举进攻的消息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打着“保卫人族,抗击外敌”的旗号,率领豫州及周边四州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都城进发。
启在行军途中,不断宣扬自己的正义之举,声称伯益无能,无法保护人族百姓,只有他才能带领人族击退外敌,恢复和平与繁荣。
这一番言论得到了许多对伯益不满的百姓和势力的响应,他们纷纷加入启的队伍,使得启的军队规模不断壮大。
伯益得知启率军前来,心中又惊又怒。他一方面要应对北方部落联盟的进攻,另一方面又要防备启的“逼宫”,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伯益紧急召开朝会,与大臣们商讨如何应对这一危局。大臣们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先集中力量击退北方部落联盟,再解决启的问题;有的则认为启的威胁更为紧迫,应该先阻止启的军队前进。
在这风云突变的时刻,人族的命运悬于一线。北方部落联盟的进攻愈发猛烈,人族军队在前线苦苦支撑。
启的军队气势汹汹地逼近都城,一场权力与战争的激烈碰撞即将爆发
伯益身处这内外交困的绝境,内心充满了挣扎。他深知,无论是应对北方部落联盟的入侵,还是阻止启的“逼宫”,都绝非易事。若处理不当,人族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面对北方部落联盟的强大攻势,人族军队虽英勇抵抗,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以及内部协调不畅,战事进展并不顺利。
北方部落联盟的骑兵在人族的土地上肆意驰骋,烧杀抢掠,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伯益心急如焚,他不断派遣使者前往前线,督促将领们加强防御,同时调动后方的物资和兵力支援前线。
而启的军队此时已距离都城越来越近,所到之处,一些对伯益不满的地方势力纷纷倒戈,加入启的阵营。
启的势力愈发壮大,他的野心也愈发膨胀。启心中明白,只要能顺利进入都城,掌控局面,他就能成为人族新的共主。
伯益试图与启进行谈判,他派遣使者前往启的军营,希望启能以大局为重,先共同抵御北方部落联盟的入侵,待击退外敌后,再商讨人族共主之位的归属问题。然而,启却拒绝了伯益的提议。
启认为,伯益此举不过是缓兵之计,一旦他停止进军,伯益很可能会集中力量对付他。启坚信,此时正是夺取共主之位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错过。
在这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伯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他全力应对启的军队,北方部落联盟很可能会长驱直入,给人族带来灭顶之灾。
但如果他忽视启的威胁,集中力量对抗北方部落联盟,启很可能会趁机攻占都城,篡夺共主之位。伯益深知,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关乎人族的生死存亡。
就在人族局势陷入绝境之时,伯益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又大胆的决定。他深知,此时若不集中全部力量抵御北方部落联盟,人族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于是,他放下了对启的防备,向启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希望启能暂时放下争权之心,共同抵御外敌。
同时,伯益向启承诺,待击退北方部落联盟后,他愿意与启公平竞争共主之位。
启在收到伯益的信息后,心中也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若此时执意进攻都城,人族将在北方部落联盟的攻击下元气大伤,即便他能夺取共主之位,也将接手一个千疮百孔的人族,这并非他所愿。
权衡利弊后,启决定暂时与伯益合作,共同对抗北方部落联盟。
伯益和启迅速达成共识,双方军队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作战计划。他们分析了北方部落联盟的战术特点和军队部署,发现北方部落联盟虽然骑兵强大,但后勤补给线较长且防守薄弱。
于是,他们决定派遣一支精锐部队,绕道北方部落联盟的后方,切断其补给线。同时,正面战场上,人族军队加强防御,坚守阵地,等待时机发动反攻。
在伯益和启的指挥下,人族军队士气大振。他们奋勇杀敌,与北方部落联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负责切断补给线的部队在历经艰难险阻后,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北方部落联盟的军队得知补给线被切断,顿时军心大乱。伯益和启抓住时机,下令发动全面反攻。
人族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喊杀声震天。北方部落联盟的军队在人族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抵挡不住,开始溃败。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人族军队终于成功击退了北方部落联盟的入侵。这场胜利让人族上下欢呼雀跃,同时也让伯益和启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人族共主之位的争夺却并未停止。伯益和启都明白,他们之间的最终对决即将到来,而这场对决将决定人族未来的走向。
击退北方部落联盟后,人族大地一片欢腾,但伯益和启之间的气氛却愈发紧张。双方都清楚,之前的合作只是权宜之计,共主之位的争夺才是核心。
伯益深知启的实力不容小觑,为了在这场最终对决中占据上风,他开始重新整顿朝纲。
伯益对那些在战争期间阳奉阴违的官员进行了严厉惩处,提拔了一批有能力、忠诚的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他还积极安抚百姓,承诺会对战争中受损的地区进行大力扶持和重建,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