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第一场暴雨来得猝不及防。白昼还只是阴沉的天气,到了晚自习时分,豆大的雨点便毫无征兆地砸落下来,噼里啪啦地敲打着教学楼的窗户,瞬间连成一片密集的水幕,远处的篮球场和教学楼轮廓迅速模糊在氤氲的水汽之中。
高三(一)班的教室里灯火通明,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和偶尔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与窗外喧嚣的雨声形成鲜明对比。距离高考不足百日,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紧绷感,连呼吸都似乎带着重量。林雪萍坐在讲台后,面前摊开着备课本,目光却不时扫过台下那一张张伏案疾书或凝神思考的年轻面孔。
她的视线最终落在靠窗位置的许清瑶身上。校花今天穿了一件浅杏色的薄针织衫,衬得肤色愈发白皙,但她微微蹙着的眉心,和时不时停下笔、无意识用指尖轻叩太阳穴的小动作,泄露了她此刻的状态并非最佳。林雪萍记得,许清瑶最近几次理综小测的成绩都有些微波动,尤其是物理的电磁学部分,似乎遇到了瓶颈。
下课铃声响彻走廊,打破了教室里的寂静。学生们如释重负地开始收拾东西,嘈杂声渐起,商量着如何在这瓢泼大雨中回家的声音此起彼伏。
“清瑶,你等一下。”林雪萍合上备课本,声音温和地叫住了正低头整理书包的许清瑶。
许清瑶抬起头,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随即快步走到讲台边:“林老师。”
“我看你最近几次物理卷子,电磁感应那块,特别是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的动态分析,好像思路有点卡?”林雪萍没有绕圈子,直接点出问题,语气是纯粹的关心,“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过程容易出错?”
许清瑶咬了咬下唇,坦诚道:“老师,概念我觉得是懂的,但一到复杂的模型,比如导轨有倾斜角或者磁场变化的情况,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关系时,就容易乱套……一做就错。”她的声音里带着点挫败和焦虑。作为年级瞩目的优等生,这种连续的小挫折对她而言是不小的压力。
林雪萍理解地点点头。这正是高三冲刺阶段优等生常会遇到的高原反应,知识掌握到一定深度,需要突破的是综合分析和复杂模型构建的能力。“这说明你需要的是思维路径的梳理和典型模型的强化。这样,”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自己整理好的专题练习,上面精选了几道极具代表性的电磁感应综合题,“这份题你拿回去,重点不是做对,而是把每一道题的物理图景、每一个状态的受力分析、能量转化关系,用你自己的话,像写解题日记一样,一步步写清楚。明天下午自习课,你来办公室找我,我们一道一道地过,帮你把思路理顺。”
许清瑶接过那份还带着油墨清香的试卷,指尖感受到纸张的厚度和老师精心准备的温度,心中的焦虑顿时被一种踏实感取代。“谢谢林老师!我今晚一定好好梳理。”她感激地说。
“快回去吧,雨这么大,带伞了吗?”林雪萍关切地问。
“带了,老师再见。”许清瑶将试卷小心地收进防水文件夹,塞进书包,朝林雪萍鞠了一躬,快步离开了教室。
林雪萍也收拾好东西,撑开一把素色的长柄伞,走进了雨幕之中。雨水在地面汇成急流,溅湿了她的裤脚。走到校门口时,她下意识地放缓了脚步,目光掠过路边那棵枝叶繁茂的大榕树。往常,那里是等活儿的出租车和接学生的家长的临时停车点。而今天,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雨水顺着厚重的叶片不断滴落。
她轻轻摇了摇头,对自己这近乎本能的期待感到一丝好笑。江明华的工作室最近接了个重要的市政文化广场改造项目,正是最忙的时候,他已经连续加班快一周了,怎么可能还有空来接她。她握紧伞柄,正准备踏入雨幕,一辆熟悉的黑色SUV却缓缓驶近,精准地停在了她面前的斑马线后。
驾驶座的车窗降下,露出江明华带着倦意却含笑的眉眼。“上车。”他的声音透过雨声传来,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
林雪萍愣了一下,随即快步绕过车头,拉开副驾驶的门坐了进去。车内开着适度的暖气,瞬间驱散了外面的湿冷,还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熟悉的咖啡香气。
“你怎么来了?项目忙完了?”她一边系安全带,一边侧头看他。他眼下的淡青色阴影明显,但精神看起来还好。
“刚送走甲方代表,算是阶段性汇报通过了吧。想着雨这么大,你又没开车,就绕过来了。”江明华启动车子,雨刮器有节奏地左右摆动,刮开一片清晰的视野。他语气平淡,仿佛这只是件顺理成章的小事。“饿不饿?张妈包了荠菜鲜肉馄饨,让我带了些冻着的回去当宵夜。”
“有点饿。”林雪萍老实回答,胃里因为温暖的空气和身边人的存在而苏醒过来。她看着他专注开车的侧脸,轮廓在车内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硬朗,心口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填满了。“你们那个广场的雕塑基座设计,争议解决了?”
“嗯,按第二方案改了,用了更内敛的几何切割,反而效果更好。老爷子那边也点头了。”江明华简短地答道,显然不愿多谈工作的繁琐,他更关心她,“你呢?今天班上的小家伙们状态怎么样?压力大吗?”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被雨水冲刷得光洁如镜的马路上,轮胎碾过积水发出哗哗的声响。林雪萍放松地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模糊倒退的霓虹光影,开始絮絮地讲述起班上的情况,重点提到了许清瑶的困惑和她自己的应对方案。
“……清瑶那孩子,心气高,给自己压力太大了。不过悟性好,只要把思路打通,很快就能上去。”她总结道。
江明华安静地听着,偶尔“嗯”一声表示他在听。在一个红灯路口,他转过头看她,目光柔和:“你总是有办法。当年教我物理的时候也是这样,再难的题,被你画几个示意图,讲一遍,就清晰了。”他的语气里带着追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林雪萍被他这话勾起回忆,脸上微热,嗔怪地看了他一眼:“那都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还好意思提。”话虽如此,嘴角却忍不住上扬。高中时,她确实是理科更强的那个,没少给当时偏重文科思维的江明华讲题。那些埋首于课本和练习题中的傍晚,混合着窗外栀子花的香气,是他们青春记忆里最纯粹温暖的片段之一。
回到家,开门便是扑鼻的饭菜香。张妈已经休息了,但客厅留了一盏暖黄的壁灯,餐桌上扣着保温的饭菜。厨房的料理台上,果然放着一盒包得圆滚滚的馄饨。
“你先洗手换衣服,我来煮馄饨,很快。”江明华脱下外套,挽起衬衫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径直走向厨房。
林雪萍没有争辩,她喜欢看他为自己忙碌的样子。等她换上舒适的家居服出来,厨房里已经传来烧水的声音和碗筷轻微的碰撞声。她走到厨房门口,倚着门框看他。暖色的灯光下,他高大的身影在灶台前忙碌,动作熟练利落。水汽蒸腾,模糊了他些许轮廓,却让这幅画面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馨。
很快,两碗热气腾腾、汤清馅大、飘着紫菜和葱花香的馄饨端上了桌。两人相对而坐,在安静的雨夜里,分享着这简单却无比治愈的食物。
“对了,”林雪萍咽下一口鲜美的馄饨,想起件事,“韵华今天给我发消息,说他们大学那个科创团队的项目进了省赛决赛,周末要封闭集训两天。他让我跟你说一声,这周末就不回家吃饭了。”
江韵华和许清瑶都考入了本市的重点大学,虽然不同系,但依旧联系紧密,甚至组队参加了比赛。
江明华挑了挑眉:“这小子,现在有事都先跟你报备了?看来你这个嫂子比我这亲哥面子大。”语气里是十足的调侃。
林雪萍脸一红,低头喝汤:“瞎说什么。他是尊重我,而且我知道你最近忙,怕打扰你。”
“知道。”江明华笑了笑,语气认真起来,“他长大了,有自己的路要走。只要方向对,我们支持就好。”他顿了顿,状似无意地补充道,“听说,许家那小姑娘也在这个团队里?他俩……”
林雪萍抬眼,正好对上他带着笑意的、了然的目光。她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年轻人有共同兴趣,一起为目标努力,是好事。”
窗外雨声未歇,但已从之前的倾盆之势转为淅淅沥沥,敲打在玻璃上,发出细密而安宁的声响。吃完宵夜,江明华主动收拾了碗筷,林雪萍则擦干净桌子。两人默契地没有立刻回卧室,而是窝在客厅的沙发上。林雪萍靠着他坚实的肩膀,手里拿着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书随意翻看,江明华则用平板电脑浏览着最新的建筑资讯,一只手自然地环着她的肩膀,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卷着她散落在肩头的发梢。
空气里只有书页翻动、指尖划过屏幕的细微声响,以及彼此平稳的呼吸声。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这种静谧的陪伴本身就是最深沉的慰藉。白日的忙碌、工作的压力、对学生们的牵挂,都在这个被雨声包裹的温暖角落里慢慢沉淀、消散。
林雪萍看着书上的铅字,思绪却有些飘远。她想起傍晚时许清瑶强自镇定却难掩焦虑的眼神,想起江韵华提起团队项目时语气里压抑的兴奋,想起他们之间那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和支持。青春期的恋慕,或许就藏在这些共同奋斗的日夜和互相支撑的细节里,如同窗外的春雨,悄无声息,却滋养着彼此成长。
而她,何其幸运,在经历了青春的懵懂与分离后,还能与身边的人跨越时光,坐在这同一盏灯下,分享着同一份宁静。她微微侧头,将脸颊更贴近他肩窝的温度,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平稳的心跳透过薄薄的衣料传来,与自己的渐渐合拍。
江明华似乎察觉到了她的动作,低头在她发顶轻轻印下一个吻,手臂收紧了些。“累了就早点休息。”他的声音低沉,带着催眠般的魔力。
“嗯。”林雪萍合上书,闭上眼睛,任由自己被这份安稳包裹。窗外的雨声,此刻听来不再是扰人的喧嚣,而是守护着这方小天地的、最温柔的白噪音。
在这个雨夜,温度不仅仅来自于碗里的热汤,室内的暖气,更来自于紧握的双手,依靠的肩膀,和彼此懂得、彼此支撑的心。对于正在挑灯夜读的许清瑶和忙于集训的江韵华是如此,对于刚刚结束一天忙碌、共享一碗馄饨的他们,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