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二十八年夏六月,濉水之畔的晨雾浓如墨汁,裹着湿土与艾草的气息,将新建的 “空心敌台” 基址笼成一片朦胧。
卯时三刻的梆子声刚过,夯土声便如战鼓般响起 —— 工匠们赤着上身,将拌着糯米浆的三合土层层倒入木模,每一次撞击都让地面微微震颤。
辛弃疾身披黑色软甲,足蹬镶铁皮靴,正用竹杖丈量台基深度,靴底碾过一枚汉代五铢钱,锈迹斑斑的钱文恰似眼前这盘棋 —— 前朝遗泽与今时危局,在此刻重叠。
他忽然想起《史记?河渠书》中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这濉水曾是楚汉相争的战场,如今又成了宋魏对峙的前沿。
“将军,第三层砖窖已砌至丈二!” 一名灰头土脸的屯长小跑上前,腰间系着的皮带上挂着半块断矛,矛尖还凝着去年北伐时的血垢。
“薛校尉遣人报信,说魏骑在下游渡口劫了商船,抢的是冶山送来的精铁!”
辛弃疾竹杖一顿,杖尖在图纸上 “濉口台” 三字旁划出一道深痕。
他望着雾气氤氲的河面,忽然想起《孙子兵法?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之句,指腹摩挲着竹杖上刻的 “守如处子,动如脱兔” 八字。
“传我将令,游骑营沿淮水西岸巡逻,遇小股魏骑不必恋战,以‘五星连珠’烽烟为号 —— 此乃汉时李陵五千步兵御匈奴之法;命萧道成率步卒加固盱眙至淮阴的驿道,用冶山精铁铸拒马,仿战国魏武卒‘十二石之弩’形制,防其突袭粮道。”
话音未落,河滩芦苇荡中突然腾起一股青黑浓烟。
一名游骑斥候策马冲来,甲叶上溅着暗红泥点,缰绳上还缠着半截魏骑的狼头旗 —— 旗角绣着的鲜卑文 “腾格里” 已被血浸透。
“将军!魏骑约三百,黑槊队旗号,正扑向濉口码头!” 斥候的声音带着颤意,腰间箭囊里插着的羽箭,尾羽正是取自淮北苍鹰。
“黑槊队?” 辛弃疾翻身上马,斩马刀出鞘寸许,刀背纹着的 “济南” 二字在雾中泛着冷光,刀身隐隐映出《考工记》“金有六齐” 的铸纹。
“当年檀道济公北伐,便是栽在这黑槊队手里。今日倒要看看,是他们的槊利,还是我大宋的铁硬 —— 记得《吴越春秋》里‘越女论剑’有云,‘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此乃破阵要诀。”
濉口码头的芦苇荡足有千亩,薛安都已率百余名游骑列阵。这位想要在辛弃疾手下建功立业的南归将领,此刻头戴熟铜盔,盔檐下的五官如蚯蚓般扭曲,手中马槊挑着一面残破的北魏 “龙骧将军” 旗。
旗面染着的血渍,正是去年彭城之战中,他单骑冲阵南归时溅到上面的。
魏骑的马蹄声如雷,踏碎晨雾时,为首骑士挥舞的黑色战旗上,狼头纹被血渍染得发暗,恰似《山海经》中 “穷奇食蛊” 的恶兽。
“辛将军来得正好!” 薛安都猛地拔刀,刀身映出魏骑逼近的身影,刀刃缺口处嵌着半枚魏兵牙骨 —— 那是元嘉二十七年滑台败退后,他率南归之人夜袭魏营时留下的。“这杆旗是去年在彭城抢的,旗主烧了大家二百亩桑田,恰如《诗经》‘蜉蝣之羽,衣裳楚楚’,一样是没法阻挡我们的冲阵,魏虏徒有其表!”
辛弃疾勒住战马,目光扫过魏骑阵型:前军五十骑为锥,中阵两百骑如雁,后队五十骑押阵,正是鲜卑 “破坚阵”,与《三国志》记载的 “并州骑阵” 如出一辙。
他忽然笑了,指节叩击马鞍上的青铜兽面,那兽面纹饰似与其偶像霍去病墓前的 “马踏匈奴” 石雕同源。
“薛校尉可还记得《吴子?应变》中‘敌若绝水,半渡而击’?他们想夺铁料,必走水路。你率五十骑绕至芦苇荡东侧,待我军诱敌深入时,断其退路,此乃韩信‘背水一战’之变;其余人随我佯退,引他们靠近敌台箭窗 —— 记住,箭镞要淬冶山硫磺,学诸葛武侯‘火烧藤甲兵’之法。”
战鼓骤响,如沉雷滚过濉水。
魏骑前锋冲入码头,马蹄踏碎去年的战骨,惊起一群白鹭,白鹭翅尖掠过水面时,竟现出 “乘白鼋兮逐文鱼” 的意象。
辛弃疾故意令旌旗东摇西摆,游骑佯装不敌,向敌台方向且战且退,马蹄在泥滩上踏出的脚印,竟与此地去年北伐失败后的败军轨迹暗合。
魏骑主将见状狂笑,马槊指向敌台:“南朝鼠辈,果然如丧家之犬!给我追,夺了铁料便放火烧台,让他们尝尝‘黑槊烧营’的滋味!”
然而,当魏骑冲至敌台百步之内时,台顶突然响起梆子声。
数十名弩手从箭窗中探出身,皆着犀牛皮甲,臂套上刻着 “元嘉七年” 字样 —— 那是檀道济旧部遗物,甲片排列正是效仿汉代 “重甲军” 的 “六重札甲”。
刹那间箭雨如蝗,每支箭尾都缚着硫磺引信,在晨雾中划出暗红弧线,前排魏骑连人带马栽倒时,火焰已从铠甲缝隙窜出,引燃马鬃马尾,恰似田单 “火牛阵” 再现,火光照亮了濉水,映出对岸芦苇丛中藏匿的 “八阵图” 式壕沟。
“放滚石!” 辛弃疾怒吼,斩马刀劈落一名魏骑长矛,刀光过处,矛杆上的鲜卑图腾如蛛网般碎裂。
敌台底层暗门洞开,四名屯兵合力推出木槽,槽中滚石裹着冶山精铁碎片,顺着斜轨砸向魏骑退路,发出 “叮叮当当” 的脆响,其他人各举石头砸下,石雨落下时,魏骑阵型瞬间崩溃大乱。
黑槊队主将惊觉中计,刚欲调头,包抄而来的薛安都的马槊已刺穿他咽喉,槊尖挑起的狼头旗落入濉水,被火焰烧成灰烬,旗角的残片渐渐淹没在水中。
残阳西沉时,濉口码头北魏骑军覆灭。
辛弃疾蹲身检视魏骑甲胄,指腹擦过肩甲上的鲜卑文 “长生天庇佑”,忽然想起《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 的记载,冷笑一声对屯长道。
“把这些甲片收集起来,熔了铸犁头,犁铧要打成‘八’字形,学赵充国‘代田法’,此乃‘兵农合一’古制。记住,每个犁头都刻上‘大宋’二字,让百姓知道,这铁是从魏骑盔甲上炼出来的,两军冲阵,魏骑也非不可战胜之敌。”
夜风渐起,敌台顶层烽燧燃起青烟,五堆烽火排成弧线,正是 “五星连珠” 信号,与汉武帝时 “通天台” 的烽火形制无二。
辛弃疾望着淮河上游,想起《九议》中 “以战养守,以守固耕” 之句,远处冶山铁坊的炉火正映红半边天,新铸的武器在锻锤下发出清越鸣响,恰似当年檀道济唱筹量沙时的竹筹声,又似《乐府诗集》中 “十五从军征” 的羌笛余韵,在濉水两岸久久回荡,融入这千年未绝的烽燧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