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他连忙把刚才的五千块钱还给了南卓。
“以后离这位小兄弟远点,听明白了吗?”制服人员警告道。
“明白,明白。”张龙连连点头,带着两个手下灰溜溜地离开了。
“小兄弟,以后在本地有什么事,尽管找我。”李教授拍拍南卓的肩膀,“这种地痞流氓,就得这样对付。”
南卓心中感激,看来结识李教授这个朋友,确实很有价值。而手中的三枚真铜钱,特别是那枚“大观通宝”,价值绝不止张龙开出的五千块。这次不仅全身而退,还小赚了一笔,可谓是一举多得。#第二十八章古玩风波
南卓跟着老人的儿子马科长走进了市局的会议室,桌上摆着十几件古玩,有瓷器、玉器,还有几幅字画。
“这些都是从那个倒卖古玩的团伙里缴获的,现在需要鉴定真伪,确定价值。”马科长指着桌上的物件说道,“我爸虽然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涉及到我的案子,他不方便参与。上级又催得紧,所以只能麻烦你了。”
南卓点点头,刚要上前仔细查看,会议室的门就被推开了。进来三个人,为首的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金丝眼镜,一脸傲气。
“马科长,我们是京城国家博物馆的专家组。”中年人掏出证件,“上级特意派我们来协助鉴定工作。”
马科长愣了一下:“可是我们已经请了专家…”
“哦?”中年人扫了南卓一眼,语气不屑,“这位小同志也是专家?看着挺年轻的。”
南卓没有理会他的嘲讽,径直走向桌子,拿起一件青花瓷瓶仔细端详。
“等等!”中年人急忙制止,“这些都是重要证物,不能随便碰。我们要先进行初步观察。”
南卓放下瓷瓶,退到一边。心想这些所谓的专家还真把自己当回事,既然你们要先来,那就让你们先出丑。
三个专家围着桌子转了一圈,开始指指点点。
“这件青花瓷,从釉色和纹饰来看,应该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价值不菲。”
“这幅字画是清代某位名家的作品,笔法流畅,意境深远。”
“还有这块和田玉佩,温润如脂,绝对是上品。”
马科长在旁边记录着他们的鉴定结果,不时点头。
半个小时后,三位专家完成了初步鉴定,一脸得意地看向南卓:“小同志,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南卓这才上前,拿起那件被鉴定为明代嘉靖青花瓷的瓶子。他翻过来看了看底部,轻笑一声:“各位专家,这件瓷器确实是明代的工艺,但不是嘉靖年间。”
“你什么意思?”中年人脸色一沉。
“这是现代仿品。”南卓指着瓶底说道,“真正的明代嘉靖青花瓷,底部款识应该是'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而且字体规整。但这件瓷器的款识明显是后加的,釉色也不对。”
“胡说八道!”中年人怒道,“我们三个人都看过了,怎么可能出错?”
南卓不紧不慢地拿起桌上的放大镜,指着瓶底给马科长看:“马科长,你看这里,款识的釉色明显比周围的釉色新,这是后期添加的痕迹。而且这个'制'字写法不对,明代嘉靖时期不是这样写的。”
马科长凑近一看,果然如南卓所说,款识确实有问题。
南卓又拿起那幅字画,展开后指着其中一处:“这幅画的落款是'康熙壬寅年',但康熙皇帝在位时用的是干支纪年和年号并用,不会单独用干支纪年。而且这个'壬'字的写法是现代简化字的写法,清代不是这样写的。”
三个专家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南卓最后拿起那块所谓的和田玉佩,在灯光下仔细观察:“这确实是玉,但不是和田玉,而是青海玉。和田玉的油润感和青海玉是不同的,而且这块玉的颜色过于均匀,明显是机器抛光的痕迹。”
“你…你怎么证明你说的对?”中年人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南卓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小型紫外线灯:“现代胶水在紫外线下会发出荧光反应。”
他打开紫外线灯照射那件瓷器,果然在款识部分出现了荧光反应。
“这说明款识确实是后加的。”南卓关掉紫外线灯,“至于字画,我们可以用碳14检测,但从纸张的纤维结构来看,这绝对不是清代的纸。”
会议室里安静得可怕,三个专家面面相觑,再也说不出话来。
马科长看向南卓的眼神充满了敬佩:“南专家,那这些东西的真实价值是多少?”
南卓逐一检查了剩下的物件,最终给出了准确的鉴定结果。十几件古玩中,只有三件是真品,其余都是现代仿品或者赝品。
“按照真品的市场价值,这批文物总价值大约在五十万左右。”南卓说道。
这个数字比专家组给出的估价少了一半多。
中年人的脸涨得通红,勉强挤出一句:“可能是我们看错了,这位小同志确实很专业。”
说完就匆匆带着两个同伴离开了。
马科长握住南卓的手:“真是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这案子的量刑标准就错了。”
因为案子的关系,南卓在省城住了三天。闲暇时间,他就到古玩市场转悠。
省城的古玩市场比县城大多了,摊位密密麻麻排了好几条街。南卓走走停停,不时蹲下来仔细观察一些小件。
在一个不起眼的摊位上,他发现了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正在打盹。
“大叔,这块石头多少钱?”南卓指着那块巴掌大小的石头问道。
老汉睁开眼睛看了一眼:“那破石头?十块钱。”
南卓拿起石头仔细端详,表面看上去确实很普通,但重量明显不对。他暗自运起透视能力,石头内部的结构立刻清晰起来。
这是一块鸡血石的原石,外面包着一层普通的岩石,里面的鸡血石品质极佳,红色鲜艳,分布均匀。
“成交。”南卓痛快地掏出十块钱。
接下来几天,他又在不同的摊位上淘到了几件好东西:一块被当作普通石头卖的田黄石,一只被当作现代工艺品的清代玉镯,还有一幅被误认为是印刷品的民国名家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