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骁跟小枣儿看着王丽娜递给他们的记录本。
上面有三家说出了自己的难处,其余的人家都说现在的生活挺好的。
第一页,求助者齐营长,他的一双腿在出任务时被炸断了。整双小腿断得整齐。
目前靠轮椅代步。他说最近气温高,腿部的旧伤口发炎了,军区医院里的消炎药对他没有效果。
他怕再这样下去,伤口会溃烂。想请军区帮忙从大城市弄点药回来。钱可以由他自己出。
这个齐营长是个年过4旬的北方中年汉子。
柳师长道:“老齐性格豪爽,自从受伤后,从来没有向组织申请过特殊照顾。这次怕也是疼得受不了,才提出这样的请求。”
贺骁道:“我手里有几瓶特效药,平时都是给行动队的队员们用的。柳叔,你一会让卫生连的人把药带过去,给他看看伤口。”
“好,这事今晚必须解决。”
第二个求助者姓丁,是一位烈士遗孀。丈夫去年牺牲了。她的遗腹子如今才4个月。
她没有母乳,也买不到牛奶,这几个月靠喂米汤给孩子续命。这两天,孩子中暑了,高烧39度。
每天在卫生连跟家里来回跑。医生说孩子需要补充营养。
光喝米汤孩子的体质太弱,再这样下去。孩子的身体也会拖垮。
小枣儿看到这一页,眼圈不自觉的红了。
做了一个母亲,她能体会到这个母亲此时有多绝望。
她哑着声音对王丽娜道:“王姨,我家里的奶粉有不少。一会我拿几包给你,你帮我安排人送去。
这孩子的奶粉以后我跟贺骁包了。管他吃到六岁。”
王丽娜道:“两岁后就差不多了。”
“王姨,你放心吧!我有渠道弄到奶粉。这个对我来说不难。这孩子现在不调养好身体,以后怕是身体也不会太好。这是烈士的遗孤,我们不能不管。”
随后,小枣儿又问道:“丁嫂子家里有风扇吗?”
王丽娜摇了摇头。“没有,所以孩子才会热得中暑了。”
“王姨,她们家里几口人?”
“就这娘俩和一个五旬的老娘,三口人。小丁目前在军区托儿所里上班。”
“柳叔,给这个丁嫂子家里安排一个吊扇,两个台扇,这钱由我来出。”
柳师长抬手拒绝了。“你王姨回来跟我说了,李坤送冰箱去的时候,看到了家里的情况。当即让人给小丁送去了一个吊扇,两个台扇。这钱由他个人出了。”
小枣儿这才没再出声。
第三位求助者是一位张姓的六旬伤残老兵。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一只手臂。
他受伤的时候家里的妻子已病故,未留下子嗣,老家父母已故。
组织便把他留在军区里养老。
如今,他提出想回归故土。只是他如今年迈,无法达成所愿。
希望组织若是有车顺便经过他老家鄂省的话,把他捎回老家。
对于这位张同志的请求,柳师长已经向上级打了报告,先查一下这位同志家乡可还有亲人?
再查查他回去后可有人照顾?
若是没有亲人,也无人照顾。请组织安排人照顾这位老兵。
这位张同志的情况明天才能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柳师长对贺骁道:“张同志下定决心回乡,组织上批准了我提出的,派专车送老同志回家的请求。
到时候,由你带着行动队的人亲自护送老同志回去。”
贺骁立即领命。
柳师长对小枣儿道:“张同志若是想尽快回去,可能小贺这几天就要出任务。”
小枣儿明白柳师长想表达什么意思。
“柳师长,我也是军人,能理解你的决定,不会怪你的。我再过几日也得回京市了。贺骁比我早离开几天也不妨事。”
事情定好,王丽娜跟小枣儿一起回去拿药和牛奶。
当晚,牛奶和药品便被送到了需要的人手里。
小枣儿跟贺骁带着宝宝们回到空间卧室里,却是久久无法入眠。
贺骁知道小枣儿为丁嫂子母子难过。
他把小枣儿搂进怀里。“放心吧!以后我隔两个月就让王姨帮忙送一次牛奶去。粮食和营养品不会断了这一家三口的。”
小枣儿轻“嗯”了一声。
“贺骁,我空间里的牛奶太多了,却没有办法光明正大的拿出来帮助大家。突然觉得我的能力好渺小。”
“个人的能力当然渺小,不过你也不必担心!组织上不会放弃他们的。我们和组织都是他们最大的靠山和保障。”
经过昨天的这件事情之后,王丽娜也察觉出军区妇联工作有漏洞。
跟柳师长提出后,翌日,柳师长便召集全军干部及妇联的人开了一个会议。
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国家困难的时候,也不能忽略伤残军人和烈属。
强调妇联必须每个月对这些家庭进行一次慰问走访。
并在妇联设立一个帮扶中心,但凡谁家有困难都能来妇联来求助。
只要他们的请求合理合规,组织上都会尽一切所能来帮助大家。
与此同时,家属院里的其他家属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也可以适当的提出帮助请求。
为此,妇联的工作量增加了。
需要从家属院里选了五个军属加入到妇联的工作中。
这三个军属不论年龄,只论人品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也就是说,只要有威望,年长的老者也可以胜任。
于是,丁嫂子的婆婆袁氏入选了。
段桂华的婆婆曹大莲也入选了。另外三个是后边家属院里的中年军嫂。
翌日,小枣儿忍不住,还是亲自去了丁嫂子家里看望三个孩子。
她给丁嫂子带了两斤红糖,100个鸡蛋,一瓶牛肉酱。还有几套小孩子穿的新衣服。
丁嫂子叫做丁小娇,人如其名,个子小小的。五官也长得不错!
是个性格比较温和的女人。
她婆婆杜老太太的性格很好。儿子去世后,儿媳崩溃,这个家全靠老太太给支撑起来的。
她照顾着有孕的儿媳。
缺粮的时候自己不舍得吃也要把粮食省给儿媳吃。
后来,组织上每个月给家里送来50斤粮食,儿媳妇想省点粮卖出去。
老太太坚决不同意,说是孕妇一定得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