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继而感慨,林枫的成功并非完全源于自身能力,更多是系统的作用。
此话若被林枫听闻,定会谦虚回应,称不过是借力使然。
后来,当曹操目睹李存孝攻取汉中的策略时,更是对其赞赏有加。
李存孝不仅勇猛过人,还善于用计,以巧妙的战术震慑敌军,令汉中守军闻风丧胆。
李存孝以惊人的实力击败了汉中的两位统帅杨任和杨昂,其中一人阵亡,另一人重伤。
这使得汉中军队陷入混乱,失去了指挥核心,士气低落。
趁此机会,李存孝施展攻心策略,迅速瓦解了敌军的抵抗意志,最终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汉中。
曹操对此赞叹不已,连连称奇,认为此计环环相扣,从一开始便已谋划周全。
他感慨道,能够与这样的绝世名将共生于世,既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挑战。
听闻主公对李存孝的高度评价,曹营上下无人反驳。
无论是武将还是谋士,都清楚自身与李存孝之间的巨大差距。
即便是一流的将领,在这位被公认为“千古第一将”
的面前,也只能自愧不如。
尤其是那些智谋深远的谋士,更是深刻体会到李存孝计策的精妙,却难以效仿其孤军深入、以力破局的勇气与能力。
正是由于他这种大胆而果断的行动,才为后续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可惜的是,这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其他人难以企及。
即便是当今乱世,除了西凉王之外,无人能够效仿。
这不仅需要过人的胆识,更需卓越的武艺。
唯有如此,才能在千军万马中直捣黄龙,亲手斩杀敌军主帅。
即便许多将领都能执行偷袭敌营的任务,哪怕是位列金榜前列的吕布这样的顶尖猛将,也能在敌营中横冲直撞。
然而,若要求他们在混战中取杨任和杨昂的首级,却几乎是天方夜谭。
并非他们无法接近目标,而是杨任与杨昂并非易与之辈。
明知不敌,他们怎会坐以待毙?一旦下定决心撤离,就算是吕布这样的英雄豪杰,也可能无可奈何。
毕竟,追击途中还需应对汉中军队的拦截,哪怕只是微弱的抵抗,也足以让他们逃脱。
更何况,绝世武将也不可能长时间留在敌阵之中。
孤军深入本就充满风险,若拖延太久,敌方援军赶到,偷袭者自身难保。
因此,偷袭敌营或许并不复杂,但若想在行动中狙杀对方主将,实属艰难。
除非对方将领运气差到极点,否则几乎不可能实现。
这也是曹操、荀彧等人对李存孝计策深感忧虑的核心原因,也是他们始终未能复制的关键所在。
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这样的计谋无从谈起。
项羽如四百年前的西楚霸王,其智谋虽不高明,却从不依赖计谋。
他凭借无与伦比的勇武横扫战场,以压倒性的力量直接击溃对手,让敌方难以招架。
战斗的核心往往在于正面交锋,计谋再巧妙也难撼动其根基。
同样地,李存孝也依靠自身强大的武力实施策略。
这些策略看似直白,甚至毫无复杂可言,但实际操作中却令人防不胜防。
就连知晓真相的人也会感到束手无策,更别提那些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了。
比如李存孝孤军深入敌后的举动,对普通将领而言简直是自杀式的疯狂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也无法防范。
即便有人提前得知,也可能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所有人都默认一种普遍的看法,这也很符合实际情况。
毕竟,除了像李存孝这样的无双猛将,换作其他人,做出类似的事,即便不会失败,也难以取得他那样的成果。
因为没有人能击杀敌军主将,也就无法让敌军陷入混乱。
即使你冲入敌营引发一定恐慌,可只要主将还活着,就能稳定军心,后续的不利影响几乎不可能发生,更别提通过正面交锋以心理战术取胜了。
李存孝正是实施了常人眼中近乎疯狂的策略,才在短短几天内攻占汉中,创造了辉煌战绩。
这也是荀彧等人对曹操的赞叹默默认同却未言语的原因。
他们明白这样的成就令人钦佩,只是担心公开表达会对曹营士气产生影响。
当曹操听说李存孝已经掌控汉中时,便询问手下:“诸位,依你们看,李存孝下一步会往哪个方向行动?”
经过短暂思考,军师戏志才答道:“主公,李存孝是征东大军的先锋大将。
据金榜显示,西凉军的征东大元帅是排名第十大将薛礼,号称‘当世战神’。
但从现有信息来看,汉中之战与薛礼并无关联,全靠李存孝独自领军拿下。
而且现在驻守汉中的只有李存孝,而非薛礼,可见薛礼尚未抵达汉中。
我认为,一个主帅还没到战场,战斗就已结束,这种情况很不寻常。”
此次事件无疑对薛礼颜面有所损伤。
如今他虽获金榜“当世战神”
的赞誉,却尚未建立实绩,正需以连胜巩固威名。
李存孝单枪匹马拿下汉中,无疑让渴望建功的薛礼心生不悦。
因此,可尝试从中挑拨薛礼与李存孝的关系,即便未能如愿,也能令其恼怒。
若此计不成,薛礼定会寻找新的目标,以彰显实力。
在汉中的三个潜在对手中,益州牧刘璋因新旧交替、局势未稳,无疑是最佳选择。
益州不仅战略位置重要,物产丰饶,且其北部门户失守,防御力大幅下降,正是立功良机。
待薛礼率军攻下益州,威望自然大幅提升,“战神”
称号也将得到验证。
戏志才话音刚落,程昱随即附和:“主公英明!益州内乱未平,确实是攻伐的好时机。
更何况益州缺乏强将,即便薛礼在此,也堪称无敌。
连枪王张任这样的名将都未能上榜,其他更是难以抗衡。
相较之下,关中的吕布实力更强,排名更靠前,这对薛礼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此番谋划,旨在利用现有局势,助薛礼迅速树立威名。
薛礼与吕布即将对战,但李存孝可能成为关键人物。
这令薛礼深感不安,因为他已失去机会争取汉**劳,若李存孝继续建功,他在西凉军中的地位将大幅下降。
因此,薛礼计划减少李存孝的出手机会,以稳固自己的权威。
这样一来,缺乏猛将守护的益州便显得脆弱不堪。
听闻此言后,曹操陷入沉思。
戏志才和程昱分别从战略价值与人性角度分析了局势,最终一致认为李存孝或西凉军的下一步目标将是益州。
尽管曹操也认同这一判断,但他并未立即做出决策,因首席谋士荀彧眉头紧锁,似有难言之隐。
当曹操询问荀彧意见时,却发现这位素来自信的谋士此刻神情困惑。
荀彧稍作思索后坦言心中犹豫。
曹操急切追问,而戏志才与程昱亦投去关注的目光。
荀彧的迟疑让戏志才和程昱感到困惑。
他们认为自己的计划无懈可击,不明白为何荀彧持有异议。
若非深知荀彧的能力,他们或许早已表现出不屑。
荀彧在得到主公认可后,提出了自己的疑虑:“主公,李存孝驻守汉中的真正原因,是否仅仅是因为薛礼未到?”
曹操不解地追问原因。
荀彧进一步解释,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薛礼虽已到达汉中,但因特殊原因,让李存孝继续镇守,而薛礼本人则去执行其他秘密任务。
曹操听后更加迷惑,追问具体细节。
“究竟去做什么事了?!”
旁边的戏志才和程昱同样满是疑惑。
他们难以理解,薛礼怎么会把李存孝留在汉中,自己却悄悄离开。
荀彧也清楚这很难说得清,毕竟这只是他的直觉,并非确凿证据。
从逻辑上讲,戏志才和程昱的推测更为合理。
荀彧的判断似乎有些不靠谱,缺乏实际依据。
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内心深处的第六感让他笃信如此。
荀彧对自己的直觉一直颇为信任,即使无法解释,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自己的预感。
然而,曹操却不认同。
看着荀彧支支吾吾的模样,他感到十分无奈。
“你这是什么意思?!”
你说薛礼可能已到汉中,只派李存孝代管,而他自己则秘密行事去了?可当你被追问时,却拿不出任何理由。
这难道不是在开玩笑吗?
曹操对荀彧的异常表现感到困惑。
以往,荀彧总是条理清晰、自信满满,从不曾像今天这般语焉不详。
尽管如此,出于对荀彧的尊重,曹操还是再次询问:“文若,你有确实的证据吗?”
他深知荀彧并无依据,否则就不会在初次提问时就陷入沉默了。
平时的荀彧是多么自信果敢,一旦分析起来便头头是道。
但这一次,他却显得格外犹豫。
即便如此,曹操依然选择了发问。
荀彧不仅是他的重要谋士,这份尊重必须给予。
荀彧听出了曹操的质疑,只能尴尬回应:“主公,确实没有确凿的证据。”
“我只是刚才感觉如此。”
荀彧突然冒出一句关于薛礼的猜测,让曹操、戏志才和程昱都愣住了。
荀彧仅凭主观臆断就认为薛礼在做不可告人的事,这让他们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