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系统示:“汉王朱松一脉,大明国运可达518年!”
【推演中……】
【确证:汉王朱松一脉,延续大明518载国运!】
系统高效行事,扣除2000点国运值后,速给答复。
朱元璋瞠目结舌,满脸愕然。
518年!此数震撼人心,强汉盛唐亦难及也!
九子一脉掌权,大明国运竟能绵延五百余载,匪夷所思!
“父皇,何事惊扰?”
望见朱元璋的神色,朱标连忙询问。
朱元璋瞥了一眼朱标,留意到那五人——老九派来的使者——仍在场,刚到嘴边的话语又被硬生生咽下。
“你们五人先退下吧,今日休息,明日直接去户部找陈奇。”
朱元璋向五人挥了挥手,五人闻言立刻退下。
“父皇,究竟何事?”
朱标察觉到朱元璋有意支开这五人,显然有要事相告,于是急忙追问。
“我刚刚从老神仙那里得知一个消息,我说了,你可别太惊讶!”
朱元璋一脸严肃地叮嘱朱标。
“什么消息?父皇请讲,儿臣定不会慌乱!”
朱标听后,心中愈发好奇。
“老神仙说,若老九将来称帝,大明朝的国运能延续518年!”
朱元璋终究没能忍住,将此事告知了朱标。
“什么?”
“五百多年的国运?”
“父皇,此事当真?”
尽管朱标已有心理准备,可能会听到震撼的消息,但仍被朱元璋所言震惊。
“事关国运,我岂会拿此开玩笑?”
朱元璋正色道。
“这……五百多年的国运!”
“若真如此,父皇日后还是传位给老九吧!”
朱标此次再也无法忍耐,直接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直以来,他和朱元璋都有种默契,即便两人都心知肚明,未来的皇位很可能是老九的,但从未真正言明。
而这一次,朱标率先打破了沉默。
“不急,现在说这些都为时过早。”
朱元璋摆了摆手。
朱标还健在,他真的不愿谈论将来的皇位归属。
朱标闻言,也随之点头。
“系统,你之前提到,若燕汉相争,老四胜出,他称帝后大明国祚可延绵二百七十六年。
如此说来,老四若赢,岂不就意味着老九……”
朱元璋言及此处,未竟之语戛然而止。
“自是必然。
汉王仅凭数万之众,便能与朝廷百万大军相抗衡,单凭此点,胜后的燕王朱棣岂会容此等对手存活!”系统洞悉朱元璋之意,回应坚定。
诚然!
燕汉之争,老九胜后尚能宽容老四,令其返回北平。
在老九眼中,老四再如何折腾,也难成气候,此乃老九之自信。
而老四则不然!
即便老四侥幸战胜老九,也必是惨胜,且胜算渺茫。
此情境下,即便老九落败,老四亦难安心任其回归封地,恐其卷土重来,老四无把握再胜。
所幸,依历史常态,最终胜者仍是老九。
老九修为非凡,老四欲胜之难如登天。
“父皇,对于老九提议出征河西走廊,您有何见解?”朱标忆起朱松请战之事,再度询问。
“容我再思量几日。”朱元璋摆手,他未即刻应允,心中尚有疑虑。
“老九似有信心,仅凭数万兵马便能收复河西走廊失地。
父皇何以迟疑?”
“您之前不也认可老九此方面之能吗?”
“儿臣亦信老九不会以此等事为戏言!”朱标见朱元璋迟疑,满心不解追问。
“我亦明了,但老九大婚在即,河西走廊之事,待其大婚后,再作答复吧。”朱元璋摆手,坚持稍后再议。
老九已请缨出战河西走廊,此事几成定局,朱元璋亦不会阻拦。
然而,他尚有诸多事宜需细细考量,且此事不必急于一时。
“言之有理,即便攻打河西走廊,也需待明年春暖花开之时。”
“眼看入冬,时机未到。”
朱标点头赞同,并未过分忧虑,此事确实不迫。
朱元璋忽而话锋一转:“标儿,水泥路进展如何?应天那边不是也开始动土了吗?”
“正是,昨日方才动工。
大批水泥自汉中运来,耗时颇长。
老九提议,应天城内城外道路同时铺设,现下工人充足。
黄河水灾,老九特调三千灾民至应天府修路,城外千人,城内两千。”
“水泥亦已足量运来,故而拖延至今。”
提及修路,朱标精神一振,连忙解释。
自西安府至应天府的水泥路,采取各州府并进之策,应天府亦然。
应天府地位特殊,城内水泥需求量大,且距汉中甚远,水泥最晚抵达,动工亦滞后。
但铺设水泥速度极快,关键在路面平整与路基稳固。
应天府道路宽敞,基础良好,稍加修整即可铺设,或比其他州府更快竣工。
在那些山地较多的州府,山道原本就陡峭狭窄,若要铺设水泥路,不是开山劈石就是绕远路,耗时必定不少。
然而,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根据老九的计划,采取分段建设,快的州府半年内能完成,慢的或许需一年,这已经算是迅速了。
因此,急躁不得,水泥路全线通车,唯有耐心等待。
“河南的路段应当最为轻松,毕竟全是平原。”
“但我们这边靠近西安府的地方,山地渐多,定会复杂些!”
“不过,若要去汉中府,也不必等到所有路段都竣工,只要大部分路段完成,剩下的难行之处,不过一小段路程罢了!”
朱元璋缓缓点头。
朱标听后,心中一动。
照此说法,大约半年后,他们或许就能前往应天府了,也就是明年开春至入夏前。
想到这里,朱标也充满了期待。
……
汉中府。
汉王即将大婚的消息传开,整个汉中府都沉浸在喜庆之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汉中府的百姓们都知道汉王朱松与已故王妃杨氏的感情深厚。
那些曾目睹过他们恩爱日常的人,更是对汉王朱松的丹药致杨氏死亡的说法嗤之以鼻。
然而,杨氏早逝,不仅汉王朱松失去了王妃,幼小的世子朱匣秋也失去了母亲。
每当提起此事,汉中府的百姓们无不心疼汉王父子。
好在汉王朱松即将再婚,百姓们得知恩人又将迎娶王妃,自然也是满心欢喜。
汉王府内,周贵妃正忙着指挥下人布置婚房与正堂。
算日子,杨诗雨的船队理应即将抵达靠近汉中府的长江开县码头。
“秦武,汉王妃的船队此刻何在?”周贵妃召来负责迎亲事宜的秦武,直接询问。
“贵妃娘娘,今日船队应能抵达开县码头,按行程,两日内便能进入汉中府。”秦武禀报。
“那你为何还未去接汉王妃?此刻出发岂不仓促?”周贵妃惊讶,连忙追问。
“娘娘勿忧,殿下已命耿青亲自前往迎接,卑职主要负责王府的筹备工作。”秦武连忙解释。
“原是耿青前去,那便无碍了。”周贵妃闻言,心中稍安,对朱松让耿青去接亲感到放心。
另一边,汉王朱松,这场婚礼的男主角,正忙于发送请帖。
此次婚宴的请帖,如同之前的拍卖行,仅发放一百张,每张请帖可带五人入王府参加婚宴。
且需提前发放,因部分豪绅富商与王府有生意往来,可能远在西安府或其他更远之地,路途耗时。
更甚者,朱松借此婚礼,再次为汉中制造的豪华马车做了宣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销量。
请帖主要发给了尚未购买过豪华马车的人,这些富商豪绅接到汉王的婚礼请帖,岂敢不来?而他们若来,大多会乘坐汉中造的豪华马车,这岂不又带动了一波购买?
谁敢不给汉王朱松面子?谁又能放弃与汉王府的生意往来?
富商豪绅们收到请帖后,纷纷购置汉中造的豪华马车,以备参加汉王大婚。
婚期前三日,汉中府街道已满是豪华马车,远近宾客基本提前抵达。
若无汉中豪华马车为座驾,似乎都不好意思出席汉王府婚礼。
周贵妃得知此事后,向朱松问道:“臭小子,这主意是你出的吧?”
朱松连忙否认:“母妃误会了,是他们自愿的。
且儿臣的马车物有所值,绝非暴利。”
周贵妃听后无言,毕竟她日常也乘坐此类马车,确实物超所值。
至于价格,对这些豪绅富商而言,不过九牛一毛。
她又询问起婚宴筹备情况:“婚宴准备好了吗?该备的都备齐了吧?大婚流程都记牢了?别让新娘看笑话。”
朱松只能苦笑点头。
与此同时,开县码头,耿青率五百汉中精锐轻骑列队迎接。
江面上,八艘大型商船组成的船队缓缓驶来,标志着新汉王妃即将到来。
耿青心中好奇,这位王妃是否能配得上自家王爷。
他还带来了两辆豪华马车及几名丫鬟。
众人瞩目,船队渐近,精神为之一振。
不久,徐妙锦的船队顺利抵岸。
立于船首,徐增寿目睹汉王府迎亲队伍,皆为骑兵,不禁咋舌。
这阵仗,让人误以为汉王朱松非迎亲而来,实为抢亲!
然而,徐增寿很快被岸边停放的两辆奢华马车吸引。
正是此等马车,他曾见蓝玉等人亦拥有,皆是汉中制造。
彼时他心生艳羡,却遗憾应天府尚未有售。
打听之下,方知此乃朱松所赠。
徐增寿心中更添渴望,暗想待见妹夫时,定要讨得一辆汉中豪华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