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旭听了易中海这么说,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张了张嘴,却终究没能说出口。
他深知易中海对自己失望了,可自家的家庭状况确实艰难。
其实要说困难,贾家的经济状况并非如贾东旭所言。贾东旭总说家里困难,连拜师的礼钱都拿不出,可实际上,他们家真不算困难,不但不困难,还颇有钱财。
想当年老贾在世时,工资与易中海不相上下,两人同为中级工。贾家又只有贾东旭这一个孩子,况且他们在农村还有自家的土地,怎么能称得上困难呢?
后来,老贾在轧钢厂不幸因事故牺牲,轧钢厂不仅安排贾东旭接了班,还赔偿了好几百万第一代人民币。换算到第二代人民币,大概也就几百块钱。可别小瞧了这个年代的几百块钱,那可是相当值钱。
然而,贾家的钱财都掌控在贾张氏手中。她本就把钱看得极重,贾东旭的工资自然也被她收着。
除此之外,贾家不仅有缝纫机,贾张氏还戴着金戒指,这哪像是家境困难的样子?
贾东旭的父亲因事故离世后,他便直接进入工厂工作。虽说一开始工资不高,但如今也已晋升为一级工,每月工资 33 元,再加上各种补贴以及加班补贴,能拿到 35 元。
在这个年代,35 元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5 元钱就足够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开销,而且还能过得相当不错。贾家总共才三口人,又有土地,靠地租换来的粮食,连买粮的钱都省了。
贾张氏平日里还会做鞋。虽说她做鞋的速度慢,整天就见她拉着鞋底,但手工制作的鞋子质量上乘,很受人欢迎,家里的鞋子自然不缺。
这么看来,在这 95 号四合院里,还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穷人,贾家更是如此,贾东旭所谓的“家里困难”,着实有些言过其实。
贾家娘俩整天嚷嚷着家里困难,说自己孤儿寡母失去老贾后生活不易,钱财不够花。
他们觉得,要是不说家里困难,就怕别人欺负他们孤儿寡母,尤其是贾家就贾东旭这一个男丁,更怕被人欺负,被人“吃绝户”。
所以,他们总是把家里困难挂在嘴边,企图唤起别人的同情心。这样一来,别人出于同情,也就不会惦记他们家的财产了。
可贾东旭和贾张氏整天这么说,也不知道别人到底信不信,反正他俩自己倒是深信不疑。
就像在原剧中,易中海从来不会主动贴补他们。即便有贴补,那也是通过开大会组织捐款的形式。
这种组织捐款,捐不捐全凭个人意愿,而且也没经过街道办同意,就算事情闹大了,顶多把捐的钱退回去。
每次秦淮茹去找易中海哭诉,易中海也就是给几斤棒子面把她打发了,从不会单独给她钱或者其他东西。
因为易中海心里清楚,贾家根本就不困难,他们只是打着困难的幌子,想拿别人的钱来养自己家罢了。
在原剧中,易中海这个角色着实不讨喜。实际上,无论处于哪个年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观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大多数人往往更倾向于帮亲不帮理,真正能做到帮理不帮亲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毕竟大家都是普通老百姓,在刚建国的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深受旧时封建观念的禁锢,帮亲不帮理的现象极为普遍。而且当时宗族观念极为浓厚,易中海也没能摆脱这种世俗观念的影响。
他们这代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并非上几堂课,或者别人讲几遍就能轻易改变的。就像易中海这样四五十岁,意志坚定且手里有手艺的人,在他们那个年代,拜师学艺可是异常艰苦的,哪能随随便便就把技艺传授出去呢?
那个年代常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情况。
所以,那些凭借技术出人头地的老师傅们,情商和智商都不低,不然也学不到真本事。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处事原则。
况且,像易中海他们经历过战乱、军阀混战以及侵略者肆意横行的动荡时期,能够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个个都精明过人。不然的话,恐怕坟头上的草都长得老高了。
你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大家都是普通老百姓,只不过电视剧将他们的生活轨迹呈现给了观众。
一部电视剧里面的角色自然有好的角色,也有不好的角色,而对于好坏的评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扮演易中海这个角色,又会怎么做呢?
所以说呀,咱们可别把现代人的那套思想理论,生搬硬套到每个角色身上。毕竟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魅力,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各不相同,从而造就了各自独特的性格与行为逻辑。
我们应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每个角色的所作所为,如此才能真正领略影视作品所传达的丰富内涵。
就拿原着中易中海和何雨柱的私下往来来说,众人虽反感易中海对何雨柱的一些做法,但易中海撮合秦淮茹和何雨柱,也是事出有因。
那个年代,何雨柱在行为表现上,已然流露出对秦淮茹的爱慕之心。不然,易中海给他介绍时,他若对秦淮茹毫无好感,又怎会乐意呢?
而且,电视剧开局时,何雨柱都二十八九岁了。在那个年代,人们结婚普遍较早,二十八九岁的人,像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何雨柱整天处事邋遢,不注重打理个人形象,长相又显老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这个年纪还不结婚,却想着找个长相好的有学问,人家长得好,有学问的人,又怎会看上他呢?
长得好,有学问的人,更倾向于找同阶层的人。再看,何雨柱连亲妹妹何雨水都不怎么帮衬,又怎能指望邻居来帮衬自己呢?
何雨柱都已经成年了,要是他不同意易中海的提议,易中海又怎能强逼着他呢?在那个年代,院里人都知道何雨柱爱打架,跟这个吵跟那个闹的。
其实何雨柱很聪明,要是不聪明,在院里怎么可能没人占过他便宜呢?除非是他主动愿意让别人占。
要是他不同意某事,又赶上他爱打架的性子,抓住理就会大打出手,就算打了易中海,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就看他教训许大茂和刘海中,就能看得出何雨柱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对于那些想强占他便宜的人,他绝对不会轻易退让,除非他自己主动相让。
在各类剧中,人物形象并非绝对单一,不存在纯粹的坏人,同样也没有完全的好人。主角并非全是完美无瑕的,反派也不见得彻头彻尾地坏,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理解与解读。
不同的观众,基于自身的生活阅历、价值观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差异,对剧中人物的善恶评判会有所不同。
这种多元的理解,也正是戏剧作品丰富魅力的体现之一,它让每个角色都仿佛真实存在于生活之中,复杂而多面。
易中海和易传宗见他没有再多说什么,便直接转身朝东厢房走去。易中海看着易传宗的背影消失在东厢房内,这才转身往哪个方向走去,脸上依旧挂着欣慰的笑容。
随后,他转过身,看了眼贾东旭,开口说道:“东旭,回吧!放心,明天我就把事儿给你办妥。”
说完,不等贾东旭回应,便直接转身,也消失在了东厢房里。
易中海走进东厢房,看到老伴正给易传宗夹菜,便笑着说道:“吃的也差不多了,给传宗舀点热汤。”
李秀芝赶忙说道:“易叔,不用不用,一会儿我们自己盛就行。易婶熬的红豆小米粥可好喝了。”
易传宗也笑着附和:“易叔,真没事,想喝汤我们自己盛,我们都这么大了,哪还能让易婶在跟前伺候我们。”
易中海媳妇笑着反驳:“舀汤的时候,顺手就给舀出来了,这点事怎么能算伺候人呢?要说伺候,我还就乐意伺候你们,别人休想。”
说着,几人便说说笑笑起来。易中海媳妇赶忙把贾东旭娘俩的餐具撤了下去,又把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