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大汗努尔哈赤骑着一匹乌骓马,勒住缰绳眺望前方——那座孤零零矗立在雪原上的宁远城,城墙在残阳下泛着青灰色的冷光,城头上隐约可见“大明”二字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区区弹丸之地,也敢挡我八旗铁骑?”努尔哈赤马鞭指向城头,“传令下去,明日卯时攻城!破城之后,屠戮三日,鸡犬不留!”
他身后的贝勒们齐声应和,这支部队刚刚在辽沈之战中横扫明军,连克沈阳、辽阳等重镇,如今十几万大军兵临宁远,在他们看来,拿下这座孤城不过是旦夕之间的事。但他们没有人注意到,城头上那些黑黝黝的“铁家伙”正沉默地对着他们——那是袁崇焕从澳门引进的西洋红衣大炮,此时正被明军士兵裹在棉被里防冻。
宁远城里,山东籍将领袁崇焕正站在鼓楼之上,手里攥着一封书信。那是辽东经略高第的命令,让他“撤入关内,弃守宁远”。三天前,高第听闻后金大军压境,吓得将锦州、右屯等城堡的军民全部撤回山海关,只留下宁远这座孤城和不到两万的守军。
“高大人要撤,我偏不撤!”袁崇焕将书信狠狠拍在案上,案上的油灯晃得厉害。他转身面对部将们,扯开嗓子喊道:“弟兄们,宁远是大明的土地,身后就是山海关!咱们退一步,敌人就进一步!”
参将祖大寿上前一步,抱拳说道:“袁大人,末将愿死守城头!只是这红衣大炮虽利,却只有十一门,炮手也都是新手……”
“不怕!”袁崇焕从箭壶里抽出一支箭,“我已将城外百姓迁入城中,粮食草料足够支撑半年。至于大炮,我亲自教炮手校准!”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今夜起,全城宵禁,敢有喧哗者,斩!”
民间笔记《辽海丹忠录》里记载了一个故事:为了稳定军心,袁崇焕让人在城门口摆了口大锅,天天煮肉粥给士兵喝。有个小兵偷偷多盛了一碗,被他撞见,按军法当打三十军棍。袁崇焕却摆摆手说:“饿极了偷食,情有可原,但军法不能废。这样吧,你把粥还给伙房,这三十棍我替你受了。”最后他真的让亲兵打了自己三十棍,打得后背青肿,士兵们见状无不落泪,都说“愿随袁大人死战”。
据《明熹宗实录》记载,袁崇焕让人将城外的房屋全部拆毁,木料运进城内加固城墙;又在城墙根下挖了数道深壕,壕沟里埋满削尖的木桩;他还让士兵在城墙上泼了水,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冰壳,光滑得根本无法攀爬。
正月二十四日清晨,后金的攻城号角撕裂了黎明。努尔哈赤亲率镶黄旗精锐冲锋在前,数万八旗兵扛着云梯、推着楯车(shun chē,古代攻城时用来遮挡箭石的防护车),黑压压一片涌向城墙。
“开炮!”袁崇焕站在东南角楼,一声令下。
城头上的红衣大炮突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火光闪过之后,后金军队中炸开一个个血花。《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炮过处,糜烂数十里,八旗兵死者无算。”最开始,后金士兵还以为是天雷,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后来发现是城上的“铁家伙”在作怪,才硬着头皮继续冲锋。
祖大寿在西城头看得清楚,有辆楯车刚到城下,就被一炮轰得粉碎,木片和人的肢体飞出去老远。他对身边的炮手喊道:“瞄准那些扎堆的打!”
可后金军队的凶悍远超想象。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终于把云梯架到了城墙上。有个叫额亦都的后金将领,都六十多岁了,居然第一个爬上云梯,手里的大刀舞得像风车。袁崇焕见状,从士兵手里夺过一张弓,搭箭就射,正中额亦都的肩膀。老将军惨叫一声摔了下去,后金士兵的攻势顿时缓了一缓。
这一天从清晨打到黄昏,后金军队连续发动了三次猛攻,尸体在城下堆得像小山一样,却毫无进展。努尔哈赤在中军大帐里急得团团转,他征战几十年,还从没见过这么难打的仗。
傍晚时分,他亲自带着亲兵到城下督战。刚到一处土坡,城头上突然飞来一颗炮弹,落在离他不到十步远的地方。《清太祖武皇帝实录》里只说“帝(努尔哈赤)被创”,但民间野史《老档秘录》写得更详细:炮弹爆炸的气浪把他掀下马来,一块弹片划伤了他的额头,血流了满脸。亲兵们赶紧把他抬回大营,这才保住性命。
当晚,宁远城头上的明军士兵看到后金营地里火光冲天,还以为他们要夜袭,赶紧加强戒备。后来才知道,那是后金在焚烧阵亡士兵的尸体,烧了整整一夜,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味道。
第二天,努尔哈赤忍着伤痛,又组织了一次攻城。这次他学乖了,让士兵分成小股轮流冲锋,想消耗明军的弹药。可袁崇焕早有准备,他让人在城上挂起灯笼,只要发现后金士兵聚集,就用大炮轰;零星上来的,就用弓箭和滚石招呼。
有个叫武长春的明军炮手,连续开炮几十次,炮管烫得能煎鸡蛋。就用凉水浇在炮管上降温,结果“嘭”的一声,炮管炸了,他自己也被气浪掀飞。袁崇焕闻讯赶来,见他还有一口气,赶紧让人抬下去医治,自己则挽起袖子,亲手操作大炮。
打到中午,后金军队再也撑不住了。努尔哈赤看着城下堆积如山的尸体,又摸了摸自己还在流血的额头,长叹一声:“我从二十五岁起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到今天栽在这宁远城下!”(原文见《满文老档》:“朕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
正月二十六日,后金军队拔营撤退。袁崇焕站在城头,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突然一口鲜血喷了出来——他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士兵们想扶他下去休息,他却摆摆手,指着远处说:“你们看,那是什么?”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后金军队在撤退时,居然把一路上的房屋都烧了,浓烟滚滚,遮天蔽日。袁崇焕叹道:“此獠虽败,其志未灭啊。”
宁远之战,明军以不到两万的兵力,击退了十几万后金大军,打死打伤后金士兵一万多人,这是明朝与后金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消息传到北京,天启皇帝高兴得从龙椅上跳了起来,当即下旨封袁崇焕为辽东巡抚,赏银十万两。
袁崇焕想乘胜收复锦州,派人向朝廷要兵要粮,却迟迟没有回音。原来,魏忠贤把宁远大捷的功劳都揽到了自己头上,还让手下人编了本《三朝要典》,把袁崇焕写成是“阉党栽培的栋梁”。袁崇焕气不过,上书反驳,结果被魏忠贤记恨上了。
再说后金那边,努尔哈赤回到沈阳后,伤势一直没好,加上气急攻心,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当年八月,他在清河汤泉疗养时,突然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临终前,他对儿子皇太极说:“袁崇焕此人,若不除之,必为我后金大患。”
皇太极记住了父亲的话。他知道袁崇焕不好对付,开始想别的办法。《明史·后金传》记载,皇太极继位后,一边假意与明朝和谈,一边偷偷训练军队,还模仿宁远城的样式,在沈阳城外建了座“靶子城”,天天练习攻城,尤其是针对红衣大炮的防御。
袁崇焕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宁远之捷,非袁某之功,实赖将士用命,天地护佑。然后金虎狼之心未死,辽事(辽东战事)一日不宁,我等一日不敢安睡。”(原文见《袁督师遗集》)这封信写完不到三年,袁崇焕果然迎来了他人生中最悲壮的时刻。
此刻的宁远城,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城墙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幸存的士兵们互相搀扶着,在城头上摆了几坛酒,祭奠那些战死的弟兄。袁崇焕端起酒碗,一饮而尽,酒液顺着嘴角流下,在下巴上结成了细小的冰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