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阅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后世学者依据《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考证,普遍认为其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享年七十六岁,因其重要的学术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董子”。

董仲舒自幼便对儒家经典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尤其痴迷《春秋》一书。《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这段话的白话意思是:董仲舒是广川郡人。他年轻时就开始深入研究《春秋》,在汉景帝时期被任命为博士。他讲授经学时,会在室内悬挂帷幕,弟子们则根据入学先后顺序相互传授学业,以至于有些后来的学生甚至从未见过他的面。据说他曾经三年都没有向园圃看过一眼,他钻研学问的专心程度竟然达到了如此境界。

当时,《春秋》的解读流派众多,董仲舒师从齐国大儒胡毋生,专攻《公羊春秋》。胡毋生是汉初《公羊春秋》的重要传承者,董仲舒在其门下潜心学习,不仅掌握了《公羊春秋》的核心要义,还结合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他对《春秋》的解读细致入微,常常能从简短的经文里发掘出深层的“微言大义”,年纪轻轻便在学界崭露头角。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因其学识渊博,被征召为博士。博士是当时的学术官员,负责掌管文献典籍,传授学问,为朝廷提供学术咨询。成为博士后,董仲舒的讲学活动更加频繁,他的弟子越来越多,由于弟子人数众多,他无法一一亲自授课,便采用“弟子传业”的方式,先将学问传授给资历较深的弟子,再由他们传授给新入门的弟子,许多弟子终其一生都未能见上他一面,却对他的学问深信不疑。

在担任博士期间,董仲舒不仅讲学授徒,还继续深入研究儒家思想,尤其注重将儒家经典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他常常思考如何通过儒家思想解决当时社会的治理问题,这种务实的学术取向,为他后来在汉武帝面前提出“天人三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策问贤良,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参加对策,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连续三次向董仲舒提出问题,董仲舒则一一作答,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君臣之间的三次问答,被完整地记载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汉武帝的第一道策问,主要围绕“天命”与“帝王治道”展开,他问道:“听说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都是通过改革制度、制作礼乐而使天下太平和谐,后世百王都效仿他们。虞舜时期的乐舞,没有比《韶》更盛大的;周朝的乐舞,没有比《勺》更盛大的。圣王去世后,钟鼓管弦的声音并未衰减,但治国的大道却逐渐缺失,衰败到桀、纣那样的暴行,王道彻底败坏。……通过怎样的修养与整饬,才能让甘露降临,五谷丰登,德行滋润四海,恩泽遍及草木,日月星辰运行正常,寒暑变化平稳,承受上天的福佑,享受鬼神的庇佑,德泽洋溢,传播到国外,延伸到万物生灵?”

针对这个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点。他说:“我通过研究《春秋》中记载的前世已经发生的事情,来观察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道理非常值得敬畏。国家如果将要出现衰败的征兆,上天就会先降下灾害来谴责告诫君主;如果君主不知道自我反省,上天就会再出现怪异的现象来警告恐吓他;如果仍然不知道改变,那么国家的灭亡就会到来。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仁爱君主的,希望阻止祸乱。”

董仲舒认为,帝王的统治必须顺应天意,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如果施行暴政,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这一观点既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神学依据,也对帝王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约束。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回答十分满意,随即提出了第二道策问,重点询问“帝王教化”与“人才培养”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他说:“百姓追逐利益的本性,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作为堤防来约束,是无法阻止的。因此,教化万民,奸邪之事就都会停止;教化废弃,奸邪之事就会出现,即便使用刑罚也无法遏制。” 他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培养贤才,选拔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担任官吏,以推行教化。

汉武帝紧接着提出了第三道策问,聚焦于“国家大一统”与“思想统一”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明确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春秋》所倡导的大一统,是天地之间永恒的原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如今,各家学说不同,人们的观点各异,诸子百家的主张纷繁复杂,旨意各不相同,因此君主在上无法保持国家的统一,百姓在下不知道该遵循什么。我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科目和孔子学说的,都应该阻止传播,等到邪僻的学说消灭平息后,国家的纲纪就可以统一,法度就可以明确,百姓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系统地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治国、教化、统一的三大核心问题,其思想既契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求,也为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铺平了道路。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对策赞不绝口,当即任命他为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辅佐江都王治理封国。

江都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性格骄横勇猛,早年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立下战功,因此颇为自负。汉武帝将董仲舒派到江都国,一方面是看重董仲舒的学识,希望他能教化江都王,另一方面也有让董仲舒历练的意思。

董仲舒到任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辅佐江都王治理地方。他常常引用《春秋》中的道理,为江都王分析政事,提出建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有一次,江都王刘非向董仲舒请教:“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文种、范蠡谋划伐吴,终于灭掉了吴国。孔子称许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寡人认为勾践君臣也可以称为三仁了。先生以为如何?” 董仲舒听后,说道:“我才智愚钝,不足以回答这么重要的问题。听说过去鲁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说:‘不可以。’回到家后面带忧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应该询问仁人,这句话为什么会问到我这里来呢!’他只是被询问而已,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设下计谋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没有一个仁人。” 他通过这个例子,委婉地劝谏江都王不要崇尚权谋诈术,而应施行仁政。刘非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也不得不佩服董仲舒的胆识与学识。

董仲舒在江都国担任国相期间,始终坚守儒家的道德准则,廉洁奉公,体恤百姓。他积极推行教化,兴修水利,鼓励农桑,使得江都国的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百姓对他十分爱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善举。有传说称,董仲舒在江都国时,曾遇到一场大旱,田地干裂,庄稼枯萎,百姓们焦急万分。董仲舒按照自己的阴阳理论,举行了隆重的求雨仪式,关闭城门,禁止一切属阳的活动,祭祀水神。没过多久,天空果然降下大雨,缓解了旱情。百姓们纷纷称赞他“能通天际”,将他奉为神明。

然而,董仲舒的直言敢谏也为他招来不少麻烦。当时,汉武帝重用外戚田蚡,田蚡凭借姐姐王太后的势力,专权跋扈,结党营私。董仲舒对田蚡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曾多次在私下批评他。后来,田蚡得知此事,便对董仲舒心怀怨恨,伺机报复。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辽东高庙发生火灾,不久后,高园便殿又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这是上天对汉武帝的警示,于是连夜写下一篇奏疏,引用《春秋》中关于灾异的记载,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认为这与汉武帝重用田蚡等奸佞之臣有关,建议汉武帝疏远小人,任用贤才。

汉武帝看后大怒,下令将董仲舒逮捕入狱,定为死罪。后来,汉武帝冷静下来,想到董仲舒的学识与忠心,又觉得他的言论虽然尖锐,但也是出于对国家的担忧,于是下令赦免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中大夫,留在京城,不再让他担任封国的国相。

被贬为中大夫后,董仲舒深知自己在朝堂上已难以施展抱负,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与着书立说中。他在京城的家中开设讲堂,继续招收弟子,传授《公羊春秋》中的学问,许多官员和学者都慕名而来,他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时,汉武帝虽然没有正式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诏令,但在实际政治中,已经开始重用儒家学者,推行儒家政策。朝廷遇到重大的礼仪、制度问题,常常会派人向董仲舒咨询。《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有一次,汉武帝因为立太子的问题犹豫不决,便派张汤去请教董仲舒。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嫡以长”,遵循儒家的宗法制度,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刘据为太子。还有一次,匈奴派人来汉朝请求和亲,汉武帝召集大臣商议,有人主张攻打匈奴,有人主张和亲。汉武帝又派张汤去问董仲舒,董仲舒认为,匈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攻打匈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不堪其苦,不如采取和亲的方式,安抚匈奴,同时加强边境防御,这才是长久之计。

晚年的董仲舒,潜心着述,完成了《春秋繁露》一书。这部书是董仲舒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十七卷,八十二篇,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了阴阳五行、黄老之学等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重要理论。书中既有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也有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探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除了《春秋繁露》,董仲舒还着有《举贤良对策》《春秋决狱》等作品。《春秋决狱》是董仲舒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律的着作,他主张“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即根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来判定罪责,这种思想对汉代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长安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六岁。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下令将他的灵柩运回故乡广川安葬。据说,董仲舒的墓地选址十分特别,位于广川镇的高地上,墓地周围种植了许多松柏,远远望去,庄严肃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墓地旁边修建了一座“董子祠”,常年供奉香火。

汉宣帝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此后历经两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UU阅书推荐阅读:楚天子男儿行藩王两年半,一万大雪龙骑入京师大秦:开局祖龙先祖隋唐:被李家退婚,我截胡观音婢矛盾难以调和为了天下苍生,我被迫权倾天下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东鸦杂货店盛嫁之庶女风华三国:从夷陵之战,打到罗马帝国长乐歌蒙古人西征不想当大名的武士不是好阴阳师马谡别传水浒:开局大郎让我娶金莲大汉废帝失忆美娇妻,竟是大周女帝明末小土匪神武太医俏女帝大秦:从缉拿叛逆开始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打造异世界钢铁洪流关外县令穿越南宋当皇帝越战的血精灵之最强道馆训练家集齐九大柱石,重启大秦复兴之路明末:有钱有粮有兵我无敌!从大唐山峰飞跃而下爹爹万万岁:婴儿小娘亲锦衣盛明抗战游击队大唐开局救治长孙无垢汉武:普天之下,皆为汉土!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清末大地主穿越成废物太子后我崛起了大魏霸主三国之凉人崛起造反我没兴趣,父皇别害怕大明:启禀父皇,我抓了北元皇帝风起了无痕存储诸天契约休夫:全能王妃逍遥世子爷三国:苟在曹营的二郎神棍大周逍遥王爷明末之席卷天下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
UU阅书搜藏榜:抗战游击队我的大唐我的农场我在大宋当外戚在群里拉家常的皇帝们神话之我在商朝当暴君(又名:洪荒第一暴君)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谁接头楚牧有个妹妹叫貂蝉民国谍海风云(谍海王者)挥鞭断流百越王华之夏第一卷中原往事晚唐:归义天下大明极品皇孙,打造日不落帝国重生南朝开局逆天任务我三国武力话事人北朝奸佞造反!造反!造反!造反!造反!我主明疆抗战之血怒军团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大汉奸臣英雌医鸣惊仙三国之佣兵天下大唐极品傻王救命,系统要害我始皇别伪装了,我一眼就认出你了开局被抓壮丁,从领媳妇儿开始崛起重生女尊世界但开局就进了送亲队烽火淞沪成亲后,我玩刀的娘子开始娇羞了大唐重生兵王北宋不南渡长安之上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庶民崛起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穿越后被分家,搬空你家当大清疆臣。大秦反贼中华灯神回到明末做枭雄魅影谍踪他是言灵少女九灵帝君锦衣黑明大明:我想摸鱼,老朱让我当帝师谍战从特工开始老朱你说啥,我跟马皇后混的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
UU阅书最新小说:穿越三国,我窃取宗室身份天幕刷视频,返现一点点1621,不一样的大明我靠灵泉空间,收服八十八位美女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蓝月闪烁之时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穿越大清,皇帝居然带头剪辫?千秋一烬谁说神罗不算罗多子多福,开局就送绝美老婆退隐江湖那些年开局天幕曝光:我未来统一全球跛王爷青铜账簿与铁王座开局反杀捉刀人,我成了大乾凶徒晚清三杰恩仇录天启:朕登基后,东林党麻了解差传红楼:父不争气,我亲自上阵荣国府,抱歉,不稀罕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重生红楼的香艳人生科举逆袭:从农家子到一品阁老穿成太子,本想摆烂,却被人陷了魂穿大唐:开局便被长乐赖上了救女主?问题不大,看我爆兵百万在造大明灵异中篇小说选大明养生小帝姬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宸晏匠梦:林衍的火器传奇开局砍树,我砍出个五代盛世医女楚汉行明末狠人:苟在辽东开荒建后宫神幻宇宙梦王橹窗着魂穿水浒:我竟成了童贯义子赵大:我的水浒我的国大秦:开局人屠,杀敌就变强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大楚最惨驸马,开局遭背叛明末:坐拥十万死士,你让我低调时空基石我竟然穿越到了sprunki不是哥们,你收集古人啊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逃荒是不可能的大明太监秘史大明:开局要被诛满门?我人麻了穿越古代,我竟然成了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