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深处药香来
晨雾像一层薄纱,轻轻拢着连绵的苗岭。山脚下的翁草村刚从沉睡中醒来,木楼的屋檐滴着昨夜的雨水,混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草药香,在青石板路上洇出淡淡的水痕。
王阿婆挎着竹篮穿过晒谷场时,看见自家\"百草居\"的招牌被晨露洗得发亮。招牌上用苗汉双语写着店名,旁边雕刻的金银花图案还沾着点湿意——那是去年改民宿时,孙女阿秀特意请镇上木匠做的。
\"阿婆,早啊!\"村口的石板路上,背着药篓的老支书龙建国笑着打招呼,篓子里的艾草和薄荷随着他的脚步轻轻晃动,\"今天的客人该到了吧?\"
\"是啊,上海来的那家人,说九点到。\"王阿婆掀开竹篮上的蓝布,露出里面刚蒸好的黄精糕,\"特意蒸了这个,城里客人怕是没吃过。\"
龙建国凑近闻了闻,艾草的清香混着黄精的甘甜钻进鼻腔:\"还是阿婆您懂行。当初要不是您带头把老屋改成民宿,咱们村哪有现在的光景。\"
王阿婆摆摆手,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她还记得三年前的翁草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们守着空荡荡的木楼,地里种的草药除了卖给镇上的收购站,再没别的用处。直到镇里要建苗医康养小镇的消息传来,龙建国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劝说,她才咬着牙把儿子留下的老屋收拾出来,成了村里第一家苗医主题民宿。
那时的木楼还是土坯墙,楼上的房间只够摆下两张木床。阿秀放假回来帮忙,在墙上画了苗族药罐和草药图谱,又把王阿婆平日里泡的杜仲酒、熬的艾草茶摆出来,没想到竟真的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吱呀\"一声,村口的观光车停在晒谷场边。穿着冲锋衣的一家三口从车上下来,小女孩抱着布娃娃,好奇地打量着挂在木楼廊下的药草束。
\"是张老师一家吧?\"王阿婆迎上去,把黄精糕递过去,\"尝尝这个,用咱们山里的黄精和糯米做的,补气血的。\"
张敏接过糕点,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咬下去时清甜中带着点草药的微苦,回味却格外清爽。她丈夫李哲正举着相机拍廊下的药草,女儿朵朵已经被墙上的苗绣吸引,小手指着绣着天麻图案的挂毯问:\"奶奶,这个是什么呀?\"
\"这是天麻,治头疼的好东西。\"王阿婆拉着朵朵的手往屋里走,\"楼上房间晾了艾草,睡在里面蚊子不咬,还能睡得香呢。\"
说话间,隔壁的\"银饰坊\"民宿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那是村民石勇家,他家的民宿主打苗医银疗体验,石勇的媳妇正用苗家传统技法打制银刮痧板。去年靠着民宿和银器销售,石勇不仅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还在镇上买了新房。
\"阿婆,中午的药膳预订好了吗?\"龙建国的声音从院外传来,他身后跟着几个穿白大褂的人,是镇上康养中心的苗医,\"今天要给客人上苗医养生课,讲三伏贴的做法。\"
王阿婆赶紧应着,转身进了厨房。灶台上已经摆好了准备做酸汤鱼的食材,酸汤是用自家腌的西红柿和木姜子熬的,里面还要加几味解腻的草药。这是她跟着镇上苗医学的方子,既保留了苗家菜的风味,又添了养生的功效,去年被县里评为\"最佳苗医药膳\"。
厨房里飘出的香味引来了朵朵,小姑娘扒着门框看王阿婆切天麻。张敏走过来时,正看见阿秀在教几个游客辨认院子里种的草药。
\"这是紫苏,夏天泡水喝能防中暑。\"阿秀指着一株紫叶植物说,她手里拿着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草药的功效和用法,\"那边是薄荷,摘片叶子揉碎了闻,提神醒脑。\"
张敏看着女儿认真听讲的样子,拿出手机给丈夫发消息:\"这里比想象中好,下午的养生课一定要听。\"
李哲回复得很快:\"刚拍了村里的药田,空气里都是药香,等下带你去看看。\"
中午的药膳宴摆在院子里的老梨树下,酸汤鱼端上来时,汤面上浮着的草药让张敏有些犹豫。龙建国看出了她的顾虑,笑着解释:\"这些都是咱们苗医常用的食材,像这个刺梨,维c含量是苹果的几十倍,煮在汤里不仅不苦,还带点甜呢。\"
果然,鱼肉入口时酸辣中带着清甜,完全没有草药的苦涩。朵朵用勺子舀着汤喝,小脸上沾着汤汁,惹得大家都笑了。
饭后的养生课在村头的晒谷场举行,十几个游客围着苗医吴大夫,看他演示三伏贴的制作。吴大夫是镇上康养中心的老苗医,以前坐诊时门可罗雀,现在每天被村民们请来讲课,忙得脚不沾地。
\"这个是生姜汁调的药粉,里面有白芥子、细辛这些,贴在穴位上能治老慢支。\"吴大夫边说边把药膏贴在穴位模型上,\"你们看,就这样贴在膻中穴、肺俞穴......\"
张敏认真地记着笔记,她父亲有慢性支气管炎,总不好,想着回去试试。李哲则在拍吴大夫熬制艾草膏的过程,镜头里,深绿色的药膏冒着热气,散发出浓郁的药香。
傍晚时分,村里的篝火晚会开始了。村民们穿着苗族盛装,围着篝火跳芦笙舞。石勇的儿子用新做的银腰带表演苗家拳,王阿婆则带着女人们唱草药歌,歌词里唱着各种草药的名字和用法,曲调婉转悠扬。
张敏抱着朵朵坐在人群里,看着火光中村民们的笑脸,忽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来这里。这里的民宿不只是睡觉的地方,药膳也不只是吃饭,而是一种把苗医文化融入生活的方式——就像那黄精糕里的甘甜,药汤里的清香,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每一个来访的人。
晚会散时,王阿婆给张敏装了一袋自制的艾草茶:\"回去泡泡脚,对睡眠好。\"她的竹篮里还放着明天要蒸的黄精糕原料,篮子把手被磨得发亮。
张敏接过茶叶,指尖触到温热的纸包,心里忽然暖暖的。她想起刚进村时看到的公告栏,上面贴着村民收入增长表,王阿婆的名字后面,数字一年比一年高。而公告栏的最上面,是一张翁草村的规划图,图上的民宿越来越多,药田也连成了片。
夜色渐深,木楼的窗户透出温暖的光。王阿婆站在院子里,看着晾在竹竿上的草药在晚风中轻轻摇晃。远处的康养小镇亮着灯,像一颗落在苗岭深处的星。她知道,明天又会有新的客人来,而翁草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故事里有草药的清香,有木楼的温暖,有村民们越来越好的日子,还有那些像种子一样,随着游客的脚步,撒向更远地方的苗医智慧。就像山间的溪流,从苗岭深处流出,终将汇入更广阔的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