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重建区的中央广场上已经人头攒动。夏澜站在临时搭建的签到台前,看着来自七个受灾村子的代表们陆续抵达。她注意到一位白发老者正弯腰研究广场地砖的纹路,手指轻轻描摹着那些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图案。
\"您是青山村的周村长吧?\"夏澜上前递过一杯热茶,\"听说您们村的夯土墙技艺已经传承了六百年。\"
老人抬起头,眼睛亮得出奇:\"丫头,你这地砖的排法有讲究啊!\"他指着地面,\"水波纹朝东,云纹朝西,暗合'紫气东来'的古法。\"
夏澜心头一震。这个细节连她的设计团队都没注意到,是王老爷子坚持要这么铺设的。她刚想解释,扩音器里传来开幕提醒的铃声。
\"周村长,待会儿能请您详细讲讲这个吗?\"她匆忙指向主会场,\"交流会上我们可以专门设置一个传统工艺的讨论环节。\"
主会场被设计成一个巨大的圆形,七个村子的展位如花瓣般环绕中央发言区。夏澜的开场白简短有力:\"今天不是来教大家怎么重建,而是一起寻找更好的重建方式。\"
她点击遥控器,全息投影在空中展开,显示出一组震撼的数据对比:使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建筑,成本降低23%,工期缩短18%,抗震性能却提高了35%。
\"这些数据不是我们独家的。\"夏澜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而是来自三个受灾地区的共同实践。今天,我们要让这样的经验流动起来。\"
交流环节刚开始,场面就出乎意料地热烈。青山村的周村长拉着夏澜去看他们带来的样品——一种混合了秸秆的特殊夯土,抗震性能远超普通混凝土。而来自临溪村的年轻女支书林月,则展示了她们独创的\"以工代赈\"模式,让村民通过参与重建获得长期技能。
夏澜的笔记本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录。她突然停下笔,盯着林月展示的一张照片:\"这个排水系统设计...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
照片里,一条蜿蜒的水渠巧妙地利用地形高差,将雨水引入蓄水池的同时还形成了景观瀑布。
\"是我爷爷的主意。\"林月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老辈人建村时就知道'水要活,路要曲'...\"
夏澜立刻拨通了设计部的电话:\"把文化广场西侧的排水图纸全部调出来重审!\"挂断后,她向林月深深鞠了一躬,\"请务必让我们学习这个设计,它能解决我们一直头疼的雨季积水问题。\"
中午的午餐交流会上,夏澜特意安排各村子代表混坐。她端着餐盘刚坐下,就听见隔壁桌传来激烈的讨论声。
\"你们那个太阳能瓦片好是好,就是太贵!\"一个皮肤黝黑的村长摇头道。
\"初期投入是大些,\"技术员模样的年轻人争辩,\"但长远算下来...\"
夏澜悄悄记下这个争议点。下午的技术分论坛上,她临时增加了一个\"成本控制\"的讨论环节。来自七个村子的财务人员挤满了小会议室,有人甚至站在走廊上旁听。
\"我们采用阶梯式采购法...\"
\"材料就地取材能省下30%运输费...\"
\"让村民参与简单工序,既省钱又增加归属感...\"
讨论越来越热烈,夏澜注意到青山村的会计一直没发言,只是不停地记笔记。她走过去轻声问:\"周会计,您们村有什么好经验吗?\"
老人推了推老花镜,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我们管这个叫'百家账本'。\"展开的布包里是几十张泛黄的纸片,每张都记着不同的物资出入,\"谁家有余料,谁家缺什么,都在这上头调剂着用。\"
夏澜怔住了。这不正是现代企业推崇的\"资源共享模式\"的原始版本吗?她当即提议:\"我们可以开发一个数字版的'百家账本',让各村实时共享物资信息。\"
傍晚的总结会上,夏澜播放了一段白天偷拍的视频剪辑:青山村的夯土专家在指导临溪村的妇女们和泥;夏澜团队的技术员在教其他村子使用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几位老村长围坐在一起,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古老的风水布局图...
\"这才是真正的重建。\"夏澜的声音有些哽咽,\"不仅是房屋的重建,更是智慧的交融。\"
她宣布成立\"乡村重建联盟\",每月轮流在各村举办交流活动,并建立共享数据库。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当场演示了刚刚上线的\"数字百家账本\"测试版,七个村子的物资需求与库存已经可以在平台上实时匹配。
交流会结束后的深夜,夏澜独自在指挥中心整理资料。徐明匆匆进来:\"夏总,董事会发邮件询问今天活动的投入产出比...\"
夏澜头也不抬地指了指墙上新挂的书法条幅——那是周村长临走时挥毫写下的\"众智成城\"四个大字。
\"回复他们:今天节省的设计修改费用已经超过活动总开支的三倍。\"她翻开林月送她的那本手绘排水设计图册,\"而这,只是开始。\"
手机突然震动,是\"乡村重建联盟\"群组的消息提醒。青山村的周村长发了一张照片:几位老人正围着一台电脑,学习查看数字账本。配文是:\"老家伙们说,要活到老学到老!\"
夏澜微笑着保存了照片,转而点开另一个文件——那是她正在起草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重建指南》。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勾勒出一道柔和的轮廓。窗外,重建区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与天上的银河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