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重建区中央广场新落成的展示中心上。夏澜站在玻璃幕墙前,看着自己的倒影与远处初具规模的新村重叠在一起。她轻轻调整了一下胸前的工牌,上面\"总设计师 夏澜\"几个字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夏总,投影调试好了!\"徐明从展示中心跑出来,手里还拿着半块没吃完的馒头,\"VR体验区那边王老爷子带着徒弟们早早就来了,说要先'检查检查'。\"
夏澜嘴角微扬:\"让他们检查吧,传统工艺展区本来就是他们的主场。\"她看了看手表,\"还有两小时开放,再去确认一遍动线。\"
展示中心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拄着拐杖的老人、抱着孩子的妇女、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期待。夏澜绕到侧门时,被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住。
\"丫头!\"王老爷子穿着崭新的对襟褂子,银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我那些老伙计都来了,你可不能让我们丢脸!\"
夏澜搀住老人微微发抖的手臂:\"王爷爷,您放心。今天您可是主角。\"她指向展馆中央的全息投影台,\"待会儿您就站在那儿,给大家讲咱们的'古今融合'建筑秘诀。\"
上午九点整,展示中心的大门缓缓开启。村民们涌入宽敞明亮的展厅,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正中央的全息沙盘上,整个新村的三维模型缓缓旋转,手指轻触就能放大任何一栋建筑的细节。左侧的\"时光长廊\"用对比照片展示着废墟到新生的蜕变历程。最引人注目的是右侧的传统工艺互动区,王老爷子正指导游客用数控雕刻机制作传统纹样。
\"这是我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尖叫,指着沙盘上的一栋小楼,\"爸爸快看,阳台上有我画的小花!\"
夏澜蹲下身,手指在控制台上轻点,那栋楼的阳台立刻放大,露出栏杆上精致的雕花:\"这是按照你上次在儿童工作坊画的图案制作的,喜欢吗?\"
小女孩的眼里闪着光,重重点头。她的父亲——一位在工地干活时摔断过肋骨的汉子,突然红了眼眶:\"夏总,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夏澜拍拍他的肩膀,指向展厅另一侧:\"去看看你们的新家实景视频吧,卧室的防震设计很特别。\"
她刚转身,就被一群老人围住了。领头的周婆婆颤巍巍地举起智能手机:\"澜丫头,这个'重建记忆'App咋用来着?我孙子说能看见老房子的照片...\"
夏澜耐心地教老人点开App,输入门牌号。当周婆婆家老屋的全景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时,老人家的眼泪滴在了触摸屏上:\"我的雕花木床...还以为再也看不见了...\"
\"我们在清理废墟时抢救了很多影像资料。\"夏澜轻声解释,\"新家的设计也保留了这些记忆元素。\"她指向不远处的一面记忆墙,上面贴满了村民提供的家庭老照片。
展厅突然爆发出一阵惊叹。夏澜循声望去,只见VR体验区里,几个年轻人正戴着眼镜手舞足蹈:\"天啊!这是我家的未来样子!厨房还能智能控制!快看后院!我奶的菜园子位置一点没变!\"
夏澜悄悄退到角落,看着村民们在新旧交织的展示中穿梭。有人对着建筑模型拍照,有人在互动屏前记录节能数据,更多的老人围在王老爷子的雕刻演示台前,七嘴八舌地回忆着往昔的建筑细节。
\"夏总。\"徐明匆匆走来,\"电视台的直播车到了,想采访您。\"
夏澜摇摇头:\"让他们多拍拍村民的反应。\"她指向正在全息沙盘前流泪的中年妇女,\"那是李婶吧?她丈夫在地震中...\"
徐明会意,转身去安排采访动线。夏澜则走向展厅深处的小型放映厅,里面正在循环播放重建纪录片。昏暗的灯光下,她看到前排坐着独臂的张叔——工地安全事故的受害者,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屏幕上的施工画面。
\"...采用新型抗震结构,可抵御8级地震...\"纪录片的旁白在室内回荡。
张叔突然举起仅剩的右臂,仿佛要触摸屏幕上正在浇筑的混凝土。夏澜默默走到他身边坐下,屏幕的光映在两人脸上,忽明忽暗。
\"夏总,\"张叔的声音沙哑,\"我还能干点啥?不能光等着住新房啊...\"
夏澜从包里拿出一份图纸:\"社区活动中心的木工坊需要负责人,专门教孩子们传统手艺。\"她展开图纸,\"您看这个设计,所有工具都考虑到了...\"
张叔的手指抚过图纸上的无障碍设计细节,突然哽咽:\"好,好...我教!保证把老手艺传下去!\"
正午时分,展示中心外的广场上架起了长桌,村民们自发带来了家常菜,办起了露天宴席。夏澜被拉到主桌,面前很快堆满了乡亲们夹来的菜肴。
\"夏总,\"老村长举着米酒站起来,\"这杯敬你!要不是你坚持保留咱们的祠堂纹样...\"
夏澜连忙起身,酒杯却突然被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接过。王老爷子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这杯该我替丫头喝!\"老人一饮而尽,\"你们是不知道,为了保住咱们的文化根脉,这丫头跟那些大老板吵了多少架!\"
宴席间,夏澜的手机不停震动。董事会发来的邮件一封接一封,主题从\"关于展示活动的预算审核\"到\"国际媒体的采访请求处理\"。她统统设为已读,此刻她的全部注意力都在眼前这群欢笑的村民身上。
下午的活动更令人动容。在\"未来信箱\"环节,村民们写下对新城的心愿投入特制的邮筒。八十岁的陈奶奶不识字,特意让孙女代笔:\"希望新家的窗户还能看见后山的桃花。\"而曾经反对重建的赵叔则写道:\"想为新城尽一份力,什么活都行。\"
当夕阳西下,展示中心的灯光自动亮起,在暮色中宛如一颗明珠。夏澜站在二楼露台上,看着不愿离去的村民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徐明气喘吁吁地跑上来:\"夏总,今日参观人数统计出来了——超过两千人次!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破五百万!\"
夏澜点点头,目光依然停留在欢庆的人群中。王老爷子正带着老人们表演传统祈福舞蹈,动作虽不灵活,却透着说不出的庄严。年轻人则举着手机直播,向外界展示家乡的新生。
\"夏总,董事会那边...\"徐明欲言又止。
\"告诉他们,\"夏澜终于转过身,眼中映着广场上的灯火,\"真正的重建成果不是数据能衡量的。\"她指向楼下相拥而泣的一家人,\"那才是我们的KpI。\"
夜深了,夏澜独自留在空荡荡的展厅里。月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全息沙盘上,新村模型在银辉中静静旋转。她轻轻触摸控制台,调出隐藏的设计日志——那里记录着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挣扎:为保留一棵古树修改图纸的深夜,为传统工艺争取预算的激烈辩论,为伤残工人设计无障碍设施的反复推敲...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母亲发来的消息:\"澜澜,你爸把今天新闻里你的镜头都录下来了,看了十几遍。\"紧接着又是一条:\"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师。\"
夏澜微笑着关掉沙盘,锁上展厅的大门。远处,村民们的欢笑声仍在夜空中回荡,与工地上永不熄灭的灯光一起,照亮着这座重获新生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