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非遗工坊静得能听见虫鸣。夏澜蹲在3d打印机旁,指尖轻触地面——那里有几不可见的脚印,比普通游客的鞋印深得多,像是有人长时间驻足留下的。她举起紫外灯,脚印边缘立即显现出荧光反应:是恒发建材特供鞋底的防滑涂层。
\"第七处。\"夏澜对着耳机低语,将采样棉签装入证物袋。耳机里传来沈毅沙哑的声音:\"监控死角都布置好了,就等老鼠上钩。\"
三天前的军事基地会议室里,沈毅在电子地图上画了个红圈:\"周恒在境外有个空壳公司,专门抢注传统工艺专利。\"他调出一组照片,\"这是他们在东南亚仿制的'非遗盲盒',连瑕疵都一模一样。\"
夏澜的指尖划过照片上熟悉的冰裂纹:\"需要铁证。\"
\"用这个。\"沈毅推过来一个金属盒,里面躺着几枚纽扣大小的装置,\"军用级录音干扰器,能反向追踪窃听源。\"
此刻,这些装置正藏在工坊的关键位置。夏澜最后检查了一遍伪装成陶坯的诱饵——里面是王老爷子精心准备的\"祖传秘方\",字迹苍劲的配方单上,某个关键成分被刻意写错。
晨雾未散时,夏澜已经坐在监控室里。屏幕上的灰衣男子如约而至,这次他带着微型相机,对着每台设备疯狂拍摄。当转到\"秘方展示区\"时,他的身体明显前倾,镜头几乎贴上了玻璃罩。
\"上钩了。\"技术员小张兴奋地调整焦距,画面放大到能看清男子额头的汗珠。
夏澜却盯着另一个分屏——工坊外的榕树下,有个戴鸭舌帽的年轻人正对着手机讲话。她立即拨通林小雨的电话:\"穿蓝格子衬衫的那个,跟紧他。\"
正午的村委会看似平静,夏澜面前的电脑却跳动着十几条数据流。沈毅发来的解密文件显示:周恒的境外公司正在申请\"改良型矿物颜料\"专利,而申报材料里赫然有周婶的独家配方。
\"够狠。\"徐明气得手指发抖,\"先偷再抢,还要倒打一耙!\"
夏澜转动茶杯,杯底的防伪芯片在阳光下闪烁。这是沈毅部队战友研发的技术,每个非遗产品都有独一无二的电子指纹。她点开另一个文件夹:\"看看这个。\"
视频里,鸭舌帽青年走进县环保局副局长办公室。虽然没录到对话,但青年离开时手里多了一份文件——正是下周突击检查的计划书。
\"还不够。\"夏澜合上电脑,\"我们需要他们自己开口。\"
转机出现在傍晚。王老爷子带着\"醉酒\"的演技,在工坊门口拦住安保抱怨:\"...什么破监控!老子放配方本的地方才是重点...\"老人踉跄的背影恰好挡住灰衣男子狂喜的表情。
第二天,非遗数据库的访问日志出现异常——有人用管理员权限查看了加密区域。夏澜看着Ip追踪结果,嘴角浮起冷笑:县文旅局局长办公室。
暴雨夜,夏澜独自驱车来到沈毅的军区驻地。作战室里,电子地图上的红点连成蛛网——周恒的关系网络清晰浮现,每个节点都标注着交易记录和通话录音。
\"明天他们会动手。\"沈毅指着最新截获的邮件,\"环保局、消防局、食安办联合执法,媒体都安排好了。\"
夏澜将U盘插入终端,里面是她精心准备的\"礼物\":工坊的\"赃物\"拍摄记录、假配方的修改痕迹追踪、甚至还有周恒手下在邻村威逼利诱的录音。
\"收网吧。\"她望向窗外的雨幕,眼神比夜色更沉,\"让这些人知道,新村的瓷器不是那么好碰的。\"
凌晨四点,当联合执法队的车队集结时,省纪委的调查组已经进驻县机关。而夏澜正坐在省电视台的演播室里,面前摊开着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首页印着醒目的标题:《非遗保卫战:乡村振兴背后的暗流》。
晨光穿透云层时,第一波收网行动同步展开。夏澜的手机不断震动,每条消息都带来新的捷报:周恒在机场被拦下,电脑里存着窃取的工艺文件;环保局副局长在办公室被带走;文旅局局长主动交代了交易细节...
站在非遗工坊的屋顶,夏澜望着渐渐苏醒的村庄。沈毅的短信随着朝阳一同抵达:\"专利局刚驳回周恒的申请,你的电子指纹技术成为判决关键证据。\"
夏澜摩挲着口袋里那块老陶片,露出久违的微笑。这场较量教会她最宝贵的一课:最好的防守不是盾牌,而是让敌人自己撞向早已准备好的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