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佑帝萧桓命宁远侯威远伯分赴南北征御寇诏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廿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破题
七日军情核已明,两疆寇势露狰狞;亲授将印催征骑,早靖边尘慰圣情。
承题
自九月十五颁边事流程诏,朕命兵部会同边镇核查敌情,迄今七日,捷报已至:马成老将北疆回报,北元太师也先确聚十万骑于长城外,营帐连绵三百里,粮械足备,确有 “中秋后破大同” 之谋;陈武老将南疆奏闻,南越辅国将军陈日熞三万兵屯谅山,炮口直指凭祥,与广西侬氏土司信使往来频繁,勾结之迹已显。敌情既明,朕心已决,今点兵遣将,分赴南北,御寇保疆。
起讲
朕闻 “将者,三军之魂;兵者,国之干城”。北境大同为京师北门,若失则胡骑可直逼居庸;南疆凭祥系滇粤藩篱,若陷则蛮兵可溯江而上。今北元势雄,南越强狡,非良将劲旅不能御。内阁议 “守北固南,分兵应对” 之策,朕深以为然。宁远侯赵承久镇北疆,熟蒙古习性;威远伯李穆久历南疆,知百越地形,此二人者,皆忠勇善战,可托重任。
入手
七日核查,铁证如山:北元谍者供称 “十月初一将攻大同”,南越降卒报 “九月底欲犯龙州”,二寇虽未明合,然攻势日期相近,其 “牵制我军” 之术昭然。朕案头堆马成所绘北元营垒图、陈武所呈南越炮位册,见其势如箭在弦,不得不发。故依内阁所拟、五军都督府所核,定北疆主攻御、南疆主守防,遣二将分领其军,即日启程。
起股
其一,北疆出征:命宁远侯、镇北将军赵承为北路统帅,率京营神枢营五千骑、大同镇兵三万、宣府镇兵一万五,共五万精兵,即日整备,九月廿五自京师启程,十月初一前抵大同。职在 “御敌于长城外”—— 严拒北元入塞,若敌来攻,则依托长城坚垒御之,待其疲敝,可寻机出击,不得轻出漠南致孤军深入。所领兵马需带冬衣三万套、火器百箱、粮草二十万石,由宣府总兵负责转运,十月初五前需全到大同粮仓,户部郎中王显监运,误期者斩。
其二,南疆戍守:命威远伯、平南将军李穆为南路统帅,率京营神机营三千兵、广西镇兵二万、云南镇兵一万七,共四万劲旅,即刻集结,九月三十自广西梧州启程,十月初五前抵凭祥。职在 “固边于谅山界”—— 严守凭祥、龙州诸关,阻南越北犯,安抚龙州、孟定土司,绝其勾结之念,不得轻出界河追敌,以防中伏。所领兵马需带火器二百箱、解毒药百箱、粮草十五万石,由梧州知府张谦从浔江转运,十月初十前需到龙州仓,御史李信监运,短缺者查。
中股
其三,监军随行:调玄夜卫千户张肃随北路军监军,职在 “查军纪、核战功、报实情”—— 每日记录将士进退、粮草耗用,若有临阵退缩、克扣粮草者,可先拿后奏,直接向朕密报;调玄夜卫千户刘毅随南路军监军,职在 “察土司、验火器、防勾结”—— 核查土司兵协防真伪,验火器发放是否足额,若有私通南越者,立捕审讯,密报御前。二监军持朕亲赐 “监军令牌”,便宜行事,不受统帅节制。
其四,将令重申:宁远侯赵承持 “镇北将军印”,可行 “临机调兵、赏罚将士” 之权,麾下副将需听其调度,不得推诿;威远伯李穆持 “平南将军印”,可行 “土司安抚、关隘调度” 之权,广西、云南二省文武官需协其守边,不得掣肘。二将出征前需至太庙告祭,领 “御赐尚方剑”,斩违令者无需请旨。
后股
朕知北疆霜雪已降,将士披甲寒;南疆瘴雾未消,戍卒染病苦。然边庭安危,系于一身,赵承、李穆皆朕之宿将:赵承昔年守宣府,曾以三千骑破蒙古万骑,威名远播;李穆往年镇腾冲,曾擒缅部酋首,蛮夷畏服。今授尔等将印,非独倚其勇,更信其忠。朕已命工部赶制冬衣十万套送北疆,造解暑药五千副送南疆,户部增拨边饷百万两,断不令将士寒饥作战。
束股
边事既急,军令如山。赵承需严遵 “御敌于外” 之旨,不得失大同寸土;李穆需谨守 “固边于界” 之规,不得让南越越河半步。玄夜卫监军需秉公持正,有功必报,有过必纠。朕将每日览塘报,视二将进展,若能退敌安边,朕必加官进爵,荫及子孙;若有疏失,虽勋贵亦不宽宥。
收结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将士们当奋勇争先,共靖边尘,不负朕望,不负万民。
钦此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廿二 御笔
(圣旨尾钤 “制诰之宝” 玉玺,附《南北出征将士花名册》《粮草转运日程表》各一卷。赵承、李穆接旨时,见 “尚方剑” 已置太庙,御笔 “早靖边尘” 四字力透纸背,皆免冠叩首,声言 “愿以死报君”。玄夜卫千户持令牌领命,即日整备随行,京营兵马已在城外校场集结,旌旗猎猎待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