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小暑啊,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节气。它不像大暑那样一上来就把“热”字写在脸上,倒像是个慢慢升温的预热场,让你在不知不觉里,就从春天的清爽滑进了夏天的热烈里。
你发现没,一到小暑,天儿亮得特别早。以前六点多还能赖会儿床,现在窗外的光跟小鞭子似的,“啪嗒”一下就甩进窗帘缝里,想睡懒觉都觉得亏得慌。早起出去遛弯儿最舒服,太阳刚冒头,带着点暖烘烘的劲儿,风里还裹着草叶和泥土的潮气,闻着就清爽。小区里的老太太们已经搬着小马扎在树荫底下聊天了,手里的蒲扇慢悠悠摇着,说的无非是“昨儿夜里没开空调还挺凉快”“菜市场的黄瓜新下来了,嫩得能掐出水”。
但这舒服劲儿也长不了。到了上午九十点,太阳就跟揣了个小火炉似的,往人身上扑。马路上的柏油路面开始发黏,骑着电动车过去,能听见轮胎“滋滋”的轻响。树荫底下成了抢手货,快递小哥把车停在树底下,蹲在那儿狼吞虎咽吃盒饭,额头上的汗顺着下巴滴进饭里,他也顾不上擦,就着冰红茶“咕咚咕咚”灌,吃完抹把嘴又匆匆忙忙跑了——这时候的活儿最赶,谁都想趁着天还没到最毒的时候多送几单。
小暑的雨也有意思,来得急,去得也快。前一秒还是大太阳烤得人发蔫,后一秒天边“轰隆”一声雷,乌云就跟被人从天上泼下来似的,转眼就遮了半边天。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下来,打在窗户上、树叶上、铁皮棚子上,热闹得像开了场露天音乐会。你要是正好在外面,找个屋檐底下一站,看雨帘把远处的楼啊树啊都罩得朦朦胧胧,倒也挺惬意。可别高兴太早,这雨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半个钟头,说停就停,太阳一出来,地上的水“滋滋”冒着白气,空气里又闷又潮,走两步就一身汗,跟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这节气里,吃的也跟着变了。家里的冰箱开始塞得满满当当,冰镇西瓜切成两半,用勺子挖着吃,第一口下去,凉丝丝甜津津的,从舌尖爽到心里头。老太太们开始腌黄瓜、泡蒜,玻璃瓶里装满切好的黄瓜条,撒上盐、糖、醋,再滴几滴香油,封上口往冰箱里一放,晚饭的时候拿出来,配着粥喝,清爽解腻。还有绿豆汤,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绿豆熬得开花,汤熬得稠稠的,放凉了搁点冰糖,喝一口,暑气好像能消下去一半。
傍晚是小暑天里最热闹的时候。太阳刚往西斜了斜,小区里的孩子们就跟脱了缰的小马似的,在楼下疯跑。你追我赶的,笑声能传到好几栋楼外,额头上的汗亮晶晶的,家长在旁边喊“慢点跑,别摔着”,他们也当耳旁风。路边的烧烤摊支起来了,炭火“噼啪”响,羊肉串、烤鸡翅的香味飘得老远,几个光着膀子的大哥围坐在小桌子旁,手里举着冰镇啤酒,“咕咚”一口下去,打个响亮的嗝,聊着天南海北的事儿,声音大得能盖过旁边广场舞的音乐。
夜里呢,也别指望能多凉快。窗户大开着,风扇“呼呼”转着,身上还是黏糊糊的。躺在凉席上,刚躺下时挺舒服,过一会儿就觉得席子被焐热了,翻个身,换块凉快的地方。窗外的虫鸣倒是热闹,蛐蛐儿、蝈蝈儿,还有不知道名字的小虫子,凑在一起唱个不停,像是在抱怨这闷热的天,又像是在享受这独有的夏夜。偶尔有晚风吹过,带着点热乎气,树叶“沙沙”响,倒也能让人迷糊着睡过去。
其实啊,小暑就像夏天的一个预告,告诉你真正的热还在后头呢。但它又带着点温柔,不像大暑那么咄咄逼人,让你有时间慢慢适应这热烈的季节。在这节气里,你能闻到草木的清香,尝到瓜果的甘甜,听到夏夜的喧嚣,这些点点滴滴凑在一起,就是独属于小暑的味道,也是夏天最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