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女儿说出那番话,我的心像是被温水浸过一样,又暖又软。眼眶忍不住有些发潮,赶紧别过脸,假装去夹菜,可心里的感动却怎么也藏不住。
印象里,女儿还是个扎着羊角辫、跟在我身后要糖吃的小丫头,转眼间就长成了能体谅我辛苦、懂得感恩的姑娘。
以前那些苦日子,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 为了供她上学,白天在单位忙得脚不沾地,晚上还要去兼职,有时候累得倒头就睡;
她妈变成半个植物人后,既要照顾家里,又要跑养老院,多少个夜里偷偷抹眼泪…… 可此刻看着女儿真挚的眼神,突然觉得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罪都值了。
只要她能好好的,工作顺利,生活开心,我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父女俩就这么边吃边聊,从她工作上的趣事,聊到我平时值班的日常,无话不谈,屋里的气氛格外温馨。
酒过三巡,我看着女儿,心里那股关于她婚事的牵挂又冒了出来,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闺女,你现在也不小了,也该好好考虑考虑自己个人的事了。”
女儿夹菜的手顿了一下,抬头看着我,眼里带着几分诧异,却没有打断我,只是安静地听着。
我继续说道:“以前在大学里,我不同意你谈恋爱,不是不让你找对象,是真的为你着想。
大学里的感情太单纯,你们都还没步入社会,不知道生活的柴米油盐,很多时候只是一时的好感,靠谱的少。那时候我就想,等你读研或者参加工作了,思想成熟了,能看清人了,再谈也不迟。”
说到这儿,我喝了口酒,语气里多了几分担忧:“现在你工作了,考虑事情也比以前周全了,要是碰到合适的,就好好处处。
但你得记住,谈恋爱一定要擦亮眼睛,要是碰到那些不负责任的人,最后吃亏的还是你们女孩。爸不是想干涉你的生活,就是怕你受委屈。”
女儿轻轻点了点头,小声说:“我知道的爸,我会注意的。”
我看着她,心里的话忍不住接着说:“爸跟你说句实在话,如果你在北京一年之内,个人问题还是没解决,那就马上回来找工作。
到时候老爸动用一切力量,给你介绍靠谱的对象。你别觉得爸啰嗦,女的越大越不好找,这是现实。
你看那些男的,比女的大个七岁八岁的,根本不算事儿,三十七八的男的,找个二十七八的姑娘很常见。
可女的要是到了三十七八,想找个二十七八的小伙子,那太难了。
所以你别拖着,越拖越被动,趁着现在年轻,有选择的余地,早点把终身大事定下来,爸也能放心。”
这些话,我在心里憋了很久,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跟她说,今天借着酒劲,终于都讲了出来。
说完后,我看着女儿,生怕她觉得我唠叨,可女儿却没有不耐烦,反而握住我的手,轻声说:“爸,我明白你的心意,我会好好考虑的,不让你操心。”
看着女儿懂事的样子,我心里的石头稍微落了点地。
其实我也知道,感情的事不能勉强,可作为父亲,总忍不住为她的未来担忧。只希望她能早日碰到那个能真心待她、陪她走完一生的人,这样我也就真的放心了。
电视里春晚的节目还在继续,欢声笑语不断,父女俩的谈话也还在继续,那些叮嘱里,满是我对女儿沉甸甸的爱与牵挂。
独饮思悟:除夕夜里的人生况味与父爱牵挂
听到女儿说 “我也考虑了,跟你想的差不多,来年不行我就辞职回家找工作”,我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瞬间落了大半,忍不住点点头:“这就好,你能这么想,爸就放心多了。”
我放下酒杯,认真地跟她掰扯起婚姻这件事:“找对象可不像到市场买菜,手里有钱,不管多贵,付了钱就能拎走。
婚姻不是一锤子买卖,得考虑的事儿多着呢。首先得看他个人人品,人品不好,再有钱有本事也不行,日子过不长久;
然后是学历,倒不是说非要多高的学历,但至少得差不多,这样两人交流起来才没那么多隔阂;还有房贷,现在年轻人买房大多要贷款,得看看他的还款压力大不大,以后日子会不会太紧张;
家庭情况也得了解,父母通不通情达理,家里有没有什么复杂的事儿,这些都影响以后的生活;甚至还得想想以后孩子上学,他有没有这方面的规划;
长得怎么样、说话能力如何,两人能不能聊到一块儿去,这些也都得放在心上。所以说,这事儿得早做打算,积早不积晚。”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叹了口气:“你妈现在这样,从来也没法打听你的婚姻状况,家里里外外,我是一边当爸,还得一边当妈,就怕你在人生大事上走了弯路。”
话音刚落,我便端起酒杯,将杯中的白酒一饮而尽。女儿见状,也放下了手里的杯子,轻声说:“老爸,我不喝了,你自己喝吧,少喝点,别伤了身子。”
“好的,爸知道了。” 我笑着应道,看着女儿起身走进卧室,拿起手机刷了起来。
如今的电视也确实没什么看头,打开就是一连串的广告,好不容易等到正片,也没什么吸引人的节目,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离不开手机了,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能知道天下事,也能打发时间。
我起身从茶几上拿起一罐易拉罐青啤,拉开拉环,“嗤” 的一声,气泡带着啤酒的清香冒了出来,我将啤酒倒进杯子里,浅黄色的酒液泛起细腻的泡沫。
独自坐在餐桌旁,我端起啤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落在电视上 —— 里面正在播放往年春节的回顾,画面里满是热闹的场景,有一家人围坐吃年夜饭的,有孩子们放烟花爆竹的,还有走亲访友拜年的,看着这些熟悉的画面,心里却泛起了别样的滋味。
我一边慢慢品着酒,一边任由思绪飘远,品着这几十年的人生:从年轻时的奔波劳碌,到中年时的扛起家庭重担,再到如今看着女儿长大成人,一路上有苦有甜,有笑有泪,都藏在这酒里了。
也品着当下的社会:日子越过越好,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好像少了,手机成了最亲密的 “伙伴”;
生活便利了,可那些老规矩、老味道,却慢慢淡了。还品着这动荡不安的世界:偶尔从新闻里看到一些不好的消息,总觉得能安安稳稳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仿佛昨天还在抱着女儿哄她睡觉,转眼间她就已经长大成人,能跟我一起喝酒聊天,讨论自己的人生规划了;
而我,也不知不觉地老了,眼角的皱纹多了,头发也白了不少,再有两年,就该退休了。
一想到退休,心里又忍不住牵挂起女儿:要是女儿能嫁个好人家,日子过得顺顺利利,我退休后就能安安稳稳地享享清福,还能多去养老院看看她妈;
可要是女儿嫁得不好,日子过得难,我就算退休了,也得继续干,帮衬她一把。毕竟,我就这么一个女儿,这辈子,都得为她操心到底。
电视里的春节回顾还在继续,屋里安安静静的,只有我偶尔喝啤酒的声音。我又端起酒杯,看着杯中的酒液,轻轻晃了晃,心里默念着:
希望新的一年,女儿能顺顺利利,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希望她妈能早日康福,希望我们这个家,能越来越好。
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喝了一瓶啤酒,又灌了一瓶橙汁饮料。
虽说啤酒度数不高,橙汁更是不含酒精,但想到十二点还要下饺子吃年夜饭,这才停下了手里的杯子 —— 年夜饭的饺子才是重头戏,可不能因为贪杯误了时辰。
这些年的春节晚会,我其实没怎么好好看过。大多时候除夕都在单位值班,盯着监控屏幕,听着远处零星的鞭炮声,就算是过年了。
偶尔在家看一次,也总觉得少了点以前的味道:舞台倒是越来越靓丽,灯光、特效一个比一个精致,可节目内容却没什么新意,要么是老套的段子,要么是刻意煽情的表演,实在勾不起兴致。
既然不想看电视,我便拿起手机,点开了 “我们一家人” 的微信群。群里二十多个人,都是家里的亲戚,平时大家各忙各的,说话不多,到了除夕这天,倒是格外热闹。
我先在群里发了个两百块的红包,分了二十份,附言 “祝大家除夕快乐,新年安康”。
红包刚发出去,群里瞬间就炸开了锅,“手气最佳” 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外甥女婿率先回复 “谢谢哥六舅的红包,新年快乐!”.
侄儿紧接着发了个 “恭喜发财” 的表情包,还有几个小辈抢完红包,又立刻发了新的红包出来,你一言我一语,抢红包的提示音、调侃的话语刷屏不断,原本安静的屋子,因为这热闹的群聊,也多了几分节日的氛围。
玩了一会儿手机,眼看时间快到十一点四十,我赶紧起身去厨房烧水。
把大铁锅刷干净,倒上半锅清水,打开燃气灶,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很快就冒起了细密的小泡。
这时,隐约听到城外传来 “噼里啪啦” 的鞭炮声 —— 大概是郊区没那么多限制,有人忍不住提前放起了炮仗,那熟悉的声音,一下子把年味拉得更浓了。
等到时针指向十二点,锅里的水已经 “咕嘟咕嘟” 翻滚着,我赶紧把大姐给的冻饺子倒进锅里。
饺子刚下锅时沉在锅底,随着水温升高,一个个慢慢浮了起来,白白胖胖的,在水里打着转,像一群调皮的小胖子。
我用勺子轻轻推了推,防止它们粘在锅底,等饺子皮变得透亮,就知道熟了。
按照老规矩,吃饺子前得先祭供,可家里的主楼实在没地方专门设供桌,我便简化了流程:先捞出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拿一双干净的筷子架在碗沿上,端到客厅的茶几上,轻轻放好,心里默念着对祖先的祝福;
接着又捞出一碗,同样放上筷子,放在厨房的案子上 —— 虽然简单,但也是一份心意,意思到了就行。
剩下的饺子都捞进了两个大碗里,我又端来提前捣好的蒜酱。
这蒜酱可是有讲究的,蒜末要捣得细腻,再淋上一勺香油,倒点白醋提鲜,最后加半勺味极鲜调味,搅拌均匀后,蒜香混合着酱香,闻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一切准备就绪,我朝着卧室喊:“闺女,出来吃饺子了,吃完饺子就算把年过了!”
女儿很快走了出来,看着桌上的饺子,笑着说:“好香啊,爸,我早就等不及了。”
我给她夹了一个饺子,说道:“你大姑包的饺子,里面有好东西呢。
有豆腐馅的,象征着来年有福气;有糖块馅的,吃了甜甜蜜蜜;还有包了硬币的,谁吃到谁来年发大财;
最常见的是大枣馅,寓意着越过越好。你尝尝,看能不能吃到‘好运’。”
女儿咬了一口饺子,眼睛一亮:“是糖块的!真甜!” 说着,又夹起一个,慢慢嚼着,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
我也拿起筷子,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就着蒜酱,心里暖烘烘的。窗外的鞭炮声还在断断续续地响着。
屋里的灯光温暖明亮,父女俩围着桌子吃着饺子,这一刻,没有太多的仪式,却有着最踏实的幸福 —— 这大概就是过年的意义吧,不管日子怎么变,一家人能在一起吃顿热乎的年夜饭,就足够了。
吃完饺子,看着桌上狼藉的碗筷和锅里剩下的饺子汤,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起身收拾。
在我们这儿,有个老规矩:大年五更锅里的饺子汤不能扔,刚吃完年夜饭的筷子、碗、盘子也不能洗刷,要是在农村,连院子都不能打扫,这些都得等到初二送了年之后才能动手。
老辈人说,这是怕把一年的财运给清理出去了,得把福气和财气都留在家里,才能保佑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日子红火。
我把桌上的碗筷稍微归拢了一下,又把锅里的饺子汤盖好,便跟女儿说:“别收拾了,咱先去睡吧,明天再弄。”
女儿点点头,跟着我一起走进卧室。临睡前,我特意把客厅和厨房的灯都打开,连卧室里的小夜灯也没关。女儿疑惑地问:“爸,怎么不关灯啊?开着灯睡觉多晃眼。”
我笑着解释:“这也是老规矩了。我小时候在农村,那会儿没电灯,就点蜡烛,除夕夜的蜡烛都是整夜不熄灭的。
现在有电灯了,就换成开着灯睡觉。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里祭祀祖先的地方不能关灯 —— 不管是客厅茶几上那碗饺子,还是厨房案子上的供品,旁边都得亮着灯,这是对老祖宗的一种尊重,让他们在夜里也能‘看清’家里的样子,感受到后辈的心意。”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拉上了窗帘,虽然外面的灯光被挡住了一些,但屋里还是亮着淡淡的光,倒也不觉得刺眼。
我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柔和的灯光,思绪忍不住飘回了小时候。
那时候家里穷,除夕夜点的都是最便宜的红蜡烛,烛火在夜里轻轻摇曳,映着墙上的年画,格外有年味。
爹总是会把蜡烛放在供桌旁边,反复叮嘱我们:“千万别吹灭蜡烛,这是给老祖宗照路的,灭了不吉利。”
不过,关于除夕夜不关灯,也有不同的说法。村里有些老人说,以前世道不太平,常有土匪挨家挨户抢劫村子。
土匪一般都趁着夜色行动,专挑黑灯瞎火的人家下手。
后来有人发现,要是在被抢劫的房子里点上一盏灯,土匪看到灯光,就会以为家里有人醒着,不敢轻易闯进来。
久而久之,除夕夜开着灯睡觉,也多了一层 “防土匪” 的意思。
我把这个说法讲给女儿听,她惊讶地说:“还有这种说法啊?我以前都不知道。”
我笑着说:“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背后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是为了尊重祖先,有的是为了祈求平安,不管是哪种,都是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客厅里的电视还开着,春晚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灯光透过门缝照进卧室,营造出一种温暖又安稳的氛围。
我和女儿聊着天,不知不觉就有了困意。虽然开着灯,但心里却格外踏实 —— 这灯光,不仅照亮了屋子,更照亮了对祖先的思念,也守护着一家人对新年的期盼。
在这样的夜晚,遵循着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心里满是安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