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最北部,松辽平原南端,有一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昌图县。作为铁岭市下辖县,它东与开原市接壤,西连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南邻法库县,北接吉林省四平市,区域总面积4317平方公里,是辽宁省面积最大的县。这片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孕育着多元的民俗风情。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昌图县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这里属肃慎族活动区域;秦汉至魏晋,为东胡、鲜卑等民族游牧之地;唐代,纳入安东都护府管辖,开始与中原文化产生密切交流。
辽金时期,昌图成为契丹、女真等民族的聚居地,农业与畜牧业并行发展,留下了众多城址、墓葬等遗迹。元代,此地属开元路,是连接中原与东北边疆的重要驿站;明代,为辽东边墙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设有多处卫所,军事地位突出。
清代,昌图迎来重要发展节点。乾隆年间,朝廷在此设立昌图厅,开启大规模垦荒屯田,关内移民陆续迁入,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使这片土地逐渐从游牧区转变为农业区。光绪年间,昌图厅升为昌图府,辖一州三县,成为辽北政治、经济中心。
民国时期,昌图改府为县,先后隶属奉天省、辽宁省。抗战时期,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重要区域,无数志士在此投身抗日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昌图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84年划归铁岭市管辖,逐渐发展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昌图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底色,融合满、蒙、汉等多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传统农耕技艺、民间艺术、饮食习俗等相互交织,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昌图历史上人才辈出。近代以来,涌现出一批投身革命与建设的杰出人物。如抗日名将马占山,虽籍贯为吉林,但曾在昌图一带组织抗日武装,留下了抗击日寇的英勇足迹;当代农业专家陈温福院士,虽非昌图人,但长期在辽北地区开展水稻种植研究,其成果对昌图农业发展影响深远。此外,当地还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在二人转、剪纸、泥塑等领域传承着传统技艺。
二、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昌图县下辖33个乡镇(场),包括26个镇、4个乡、3个农场,乡镇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昌图丰富的地域风貌。
昌图镇
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昌图镇面积182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镇内交通便捷,京哈铁路、集锡高速穿境而过,商业繁荣,拥有多家大型商场和专业市场。工业以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为主,农业则以蔬菜、花卉种植为特色,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镇内设有昌图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展现了当地从远古到近代的发展历程。
八面城镇
位于昌图县西北部,面积137平方公里,因清代建有八面城墙而得名。这里是辽、吉两省交界处的重要商贸节点,市场辐射周边多个县市。工业以服装加工、食品制造为主,农业盛产玉米、大豆,镇内的八面城古镇遗址见证了其作为辽北重镇的历史地位。
老城镇
原名“昌图老城”,曾是昌图府治所,面积114平方公里。镇内保留了大量清代建筑遗迹,如府衙旧址、文昌宫等,文化底蕴深厚。农业以水稻种植为特色,所产“昌图大米”享誉东北。近年来,老城镇依托历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吸引了众多探寻辽北历史的游客。
宝力镇
地处昌图县中部,面积178平方公里,是全县重要的农业大镇。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玉米、高粱产量居全县前列,拥有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镇内的宝力水库是周边重要的水利设施,兼具灌溉、养殖、休闲功能。
亮中桥镇
位于昌图县南部,面积152平方公里,以“亮中桥白酒”闻名。这里酿酒历史悠久,清代就有多家酒坊,如今形成了规模化的白酒产业集群,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农业以花生种植为特色,“亮中桥花生”因颗粒饱满、出油率高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三江口镇
地处昌图县最北部,与吉林省四平市隔河相望,面积143平方公里。因东辽河、西辽河、招苏台河在此交汇而得名,水资源丰富,是全县重要的水稻产区和淡水鱼养殖基地。镇内的辽河湿地公园是观鸟、垂钓的好去处,展现了辽北水乡的独特风貌。
泉头镇
位于昌图县东部,面积112平方公里,因境内多泉眼而得名。这里山林资源丰富,盛产榛子、山野菜等特色产品,工业以采石、木材加工为主。镇内的天桥山海拔457米,因山顶有天然石桥而得名,是当地群众休闲登山的热门地点。
双庙子镇
面积108平方公里,京哈铁路、京哈高速贯穿全镇,交通优势明显。工业以化工、建材为主,农业发展多元化,既有传统粮食种植,也有温室大棚蔬菜和中草药种植。镇内的双庙子火车站是辽北重要的铁路枢纽,见证了百年铁路发展史。
傅家镇
位于昌图县西北部,面积145平方公里,是满族聚居区。这里保留了较多满族习俗,如春节挂“索伦杆”、饮食中的“萨其马”“酸汤子”等。农业以玉米、高粱种植为主,兼营畜牧业,镇内的傅家天主教堂始建于清末,是辽北地区重要的宗教文化遗址。
古榆树镇
面积167平方公里,因镇内有一株树龄超300年的古榆树而得名。这里是全县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牛、羊存栏量居前列,农业以杂粮种植为特色,绿豆、红小豆等产品出口日韩。镇内的古榆树广场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经常举办秧歌、二人转等表演。
三、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
鴜鹭湖旅游度假区
位于昌图县鴜鹭树镇,是国家AAAA级景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景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每年春秋两季,大量鴜鹭、天鹅、野鸭等水鸟在此栖息,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度假区内设有木栈道、观鸟台、游船码头等设施,游客可徒步赏景、乘船游湖,或体验渔家生活。周边的农家乐提供全鱼宴,选用湖中鲜鱼烹制,风味独特。
天桥山风景区
地处泉头镇境内,主峰海拔457米,因山顶有一座天然石拱桥而得名,桥长10余米,宽3米,跨度约5米,形态壮观。山间林木茂密,有松、柏、枫等多种树木,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景区内还有老道洞、朝阳洞等天然溶洞,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据考证,天桥山曾是辽金时期的军事了望台,山腰处仍可见古城墙残迹。
昌图府衙旧址
位于老城镇,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当年昌图府的行政中心。现存建筑包括大堂、二堂、厢房等,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砖木结构,体现了清代地方官署的建筑风格。大堂内保留了当年的审判桌椅、官帽架等物品,厢房设有展厅,展示了昌图府的历史文献、印章、服饰等文物,是了解辽北清代行政制度的重要实物载体。
八面城古城遗址
位于八面城镇内,始建于辽代,原为辽代韩州城址,清代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八面城。现存城墙残段约2000米,高3-5米,夯土结构,依稀可见当年的城防格局。遗址内曾出土辽代陶罐、金代铜镜等文物,现藏于昌图县博物馆。镇内的“八面城遗址公园”对城墙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成为群众休闲与历史教育的场所。
太阳山风景区
地处昌图县东南部,面积2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06米。山间有多处天然奇石,如“太阳石”“卧虎石”,形态逼真。山上植被以落叶松、柞树为主,林间栖息着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景区内的太阳山庙始建于清代,虽历经修缮,但仍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庙会活动。
四、古刹与寺庙
常泰寺
位于昌图镇东南的月亮山脚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原名“观音寺”,后历经战火损毁,2005年重建并更名。寺庙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布局严谨,气势庄重。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8米,由香樟木雕刻而成,金碧辉煌。寺内古柏参天,环境清幽,是当地信众礼佛祈福的主要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办浴佛节,吸引众多信徒参与。
万佛寺
坐落在宝力镇境内,始建于民国初年,因寺内供奉万尊小佛像而得名。寺庙虽规模不大,但建筑精巧,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地藏殿、念佛堂等。寺内保存有民国时期的佛经刻本,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周边村民每逢初一、十五前来上香,寺庙定期举办佛学讲座,是弘扬佛教文化的场所。
青云观
位于泉头镇天桥山山腰,是昌图县现存唯一的道教场所,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观内主要建筑有三清殿、玉皇殿、财神殿,供奉道教诸神。道观依山而建,与山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观内有一株百年古松,枝繁叶茂,被信徒视为“神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观内举办“上元节”法会,道教音乐与祈福仪式展现了传统道教文化的魅力。
五、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民俗风情
昌图的民俗风情融合了满、汉、蒙等多民族特色,在节日、艺术、生活习俗等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家家户户扫尘、贴春联、蒸年糕。除夕夜,全家围坐吃“年夜饭”,必有猪肉炖粉条、酸菜白肉血肠等菜肴,象征团圆富足。大年初一,人们穿新衣、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村屯间有扭秧歌、踩高跷的队伍巡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满族的“颁金节”是昌图满族同胞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满族群众身着传统服饰,举办祭祀、歌舞表演等活动,纪念满族的形成。活动中,“萨满舞”“八角鼓”等传统艺术登台亮相,展现了满族的历史与文化。
二人转在昌图城乡广为流传,是群众最喜爱的民间艺术。当地的二人转表演融合了东北民歌、民间小调,语言幽默直白,表演载歌载舞,既有传统剧目《西厢记》《回杯记》,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农闲时节,乡镇剧场常常座无虚席,村民们自带板凳前来观看,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
特色美食
- 昌图大米:昌图县是“中国粳稻之乡”,所产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蒸煮后口感软糯,香气浓郁。得益于松辽平原的黑土地与充足的光照,昌图大米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制作寿司、米糕等。
- 亮中桥白酒:始于清代,以高粱、玉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工艺,经多年窖藏而成。酒液清澈透明,入口绵甜,余味悠长,有“辽北小茅台”之称。当地的“白酒文化节”上,可品尝不同年份的佳酿,了解酿酒技艺。
- 酸菜白肉锅:选用本地腌制的酸白菜与农村散养猪肉,用铁锅炖煮,搭配血肠、冻豆腐,汤汁酸香浓郁。寒冬时节,一家人围坐锅边,边煮边吃,暖意融融,是东北人过冬的经典菜肴。
- 烤全羊:昌图草原资源丰富,羊肉质鲜嫩。烤全羊选用当年的羔羊,涂抹秘制酱料,用果木炭火烤制3-4小时,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肉质多汁,搭配椒盐、孜然等调料,风味独特,是节庆宴席上的硬菜。
- 粘豆包:用黄米面做皮,以红小豆馅为芯,蒸熟后蘸白糖食用。口感软糯香甜,是冬季常见的主食,寓意“团团圆圆”,腊月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冷藏保存,可吃到来年开春。
- 山野菜宴:昌图东部山区盛产刺老芽、蕨菜、婆婆丁等山野菜,春季采摘后,或凉拌、或清炒、或做馅,口感清爽,营养丰富。其中,刺老芽炒鸡蛋是当地特色,鲜嫩微苦,回味无穷。
六、旅游指南攻略
最佳旅游时间
昌图县四季分明,不同季节呈现不同风貌:
- 春季(4-5月):气温回升,草原返青,山间野菜破土而出,是踏青、采摘山野菜的好时节,可前往太阳山、天桥山感受春日生机。
- 夏季(6-8月):气候温热,鴜鹭湖荷花盛开,水鸟聚集,适合观鸟、游船、垂钓,夜晚可在湖边露营,欣赏星空。
- 秋季(9-10月):天高云淡,田野金黄,是观赏丰收景象的最佳时期,可参与玉米、水稻收割体验,品尝新粮制作的美食。
- 冬季(11-3月):银装素裹,鴜鹭湖湖面结冰,可体验滑冰、冰钓,乡村的杀年猪、蒸粘豆包等民俗活动充满年味。
交通指南
- 外部交通:
- 铁路:京哈铁路贯穿昌图,昌图站、八面城站有多个班次列车停靠,可直达沈阳、长春、北京等城市,其中沈阳至昌图高铁约1小时,普快约2小时。
- 公路:集锡高速(G303)、京哈高速(G1)穿境而过,从沈阳自驾至昌图镇约2小时,从长春自驾约1.5小时。县内长途汽车站有发往周边县市及各乡镇的班车,班次密集,票价低廉。
- 航空:距离最近的机场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约180公里)和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约150公里),从机场可乘高铁或长途汽车转至昌图。
- 内部交通:
- 公交:昌图镇内有10条公交线路,覆盖主要街区和景点,票价1元;各乡镇至县城有公交线路,如昌图镇至八面城镇、宝力镇等,车程约1-2小时。
- 出租车:县城内出租车起步价5元,超出后每公里1.5元;乡镇间打车可议价,如昌图镇至鴜鹭湖约30元。
- 自驾:各乡镇道路平整,导航便利,自驾是游览昌图的最佳方式,尤其适合前往太阳山、天桥山等景区,沿途可欣赏田园风光。
住宿推荐
- 县城住宿:昌图镇有多家酒店可供选择,如昌图大厦(四星级),位于市中心,设施完善,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如家、汉庭等连锁酒店性价比高,靠近火车站、汽车站,出行便利。
- 景区周边住宿:鴜鹭湖度假区内有湖景民宿,如“鴜鹭人家”,木质结构,配备火炕,可品尝渔家美食,清晨可观赏水鸟群飞;太阳山附近有农家乐,提供山野菜宴,适合体验乡村生活。
- 乡镇住宿:八面城镇、老城镇有小型宾馆,价格实惠,如八面城的“古城宾馆”,靠近遗址公园,方便游览,住宿期间可品尝当地的烤全羊。
行程规划建议
- 三日深度游:
- 第一天:抵达昌图镇,上午参观昌图县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中午品尝昌图大米饭配酸菜白肉锅。下午前往太阳山风景区,登山赏奇石、访古寺;傍晚返回昌图镇,观看二人转表演。
- 第二天:上午自驾至鴜鹭湖旅游度假区,乘船观鸟、徒步木栈道;中午在度假区吃全鱼宴。下午前往八面城镇,游览古城遗址,了解辽金历史;傍晚宿八面城镇,品尝烤全羊。
- 第三天:上午前往老城镇,参观昌图府衙旧址,感受清代行政文化;中午吃粘豆包、山野菜炒鸡蛋。下午前往亮中桥镇,参观酒厂,品鉴亮中桥白酒,购买特产;傍晚返程。
- 两日精华游:
- 第一天:昌图镇→鴜鹭湖度假区,体验湿地生态与渔家生活,宿度假区。
- 第二天:老城镇(府衙旧址)→昌图镇(博物馆、购物),感受历史文化,购买大米、白酒等特产返程。
昌图县,这片广袤的黑土地,既有粮仓的厚重,也有湿地的灵动;既有古城的沧桑,也有民俗的鲜活。无论是追寻历史足迹,还是品味乡土美食,或是亲近自然山水,都能在这里找到独特的体验,感受辽北大地的多元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