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铁西区,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四平市区西部,是这座英雄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幅员面积176平方公里 ,虽面积不算广袤,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韵味,在现代发展的浪潮里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一、管辖乡镇简介
铁西区下辖5个街道、1个乡。5个街道分别是站前街道、仁兴街道、北沟街道、地直街道、平西乡。
站前街道
站前街道位于铁西区东南部,因临近四平火车站而得名,是铁西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这里人流如织,商贾云集,交通十分便利。街道内分布着众多的宾馆、饭店、商店,满足了往来旅客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它也是铁西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多条公交线路在此交汇,方便居民出行。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商业设施,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街边的小店、菜市场,充满着人间烟火味。
仁兴街道
仁兴街道地处铁西区中心区域,是铁西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有仁兴里沉浸式街区,全长520米,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采用全国首个户外720°穹顶式设计 ,集国风演艺、国潮互动、网红美食等多业态于一体,每天17时30分至22时有精彩演出,周边还有华宇仁兴商厦等商贸企业,是铁西区繁华且极具特色的地段,承载着居民的休闲娱乐时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这里还坐落着许多文化场所,如文化馆、图书馆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沟街道
北沟街道位于铁西区北部,原为条子河泛滥地带,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已成为成熟的居民区。这里生活设施完备,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条件。街道内的公园和休闲广场是居民日常锻炼、休闲的好去处,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宁静的生活,邻里之间关系和睦。
地直街道
地直街道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生活氛围。这里分布着一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是铁西区行政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街道注重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街边的店铺种类繁多,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了居民的各种需求。
平西乡
平西乡是铁西区唯一的乡,位于铁西区西部。这里既有乡村的自然风光,又逐渐融入了城市发展的元素。平西乡以农业为基础,主要种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平西乡也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些农家乐、采摘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田园风光。同时,平西乡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道路、水电等条件得到了显着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铁西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强占铁路沿线土地作为“附属地”,中东铁路在四平街实地勘察并确定设站。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开始修筑路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四平区间局部通车,此地称“五站”,不久改称“四平街站” 。沙俄在火车站前开辟一、二、三马路街基,使这里初具街区雏形。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此地成为满铁附属地,日本继承沙俄权利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在“满铁附属地”开辟“中央通”(今英雄大街东段)街基,火车站西侧街区渐渐形成。1910年(清宣统二年)城区初具规模。
在历史的演进中,铁西区历经多个发展阶段。1916年(民国五年)日本人在“附属地”设置4个区;1918年(民国七年)“满铁四平街地方事务所”成立;1922年至1931年(民国十一年至二十年)在道里四洮铁路以北区域设北沟村;1937年伪满洲国将四平街从梨树县划出设立四平街市,铁西区域属四平街市一部分;1938年在道里设大同区、若叶区、花园区;1945年“八·一五”光复,9月在道里设第一区(原若叶区)、第二区(原花园区)、第三区(原大同区);1948年3月四平解放后,城内设4个区,道里为第一区、第二区,12月一区、二区合并称第一区。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8日城内各区建制撤销,组建12个街公所;1952年7月1日恢复区政府建制,道里归二区管辖;1956年3月31日再次撤销区,重建9个街道办事处,道里设北沟、仁兴、车站3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10月1日四平人民公社成立后,行政区划几经调整;1961年道里中央西路以南归三区,以北归四区;1969年城区分别成立一、二、三区革命委员会,共辖9个街;1979年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管理区;1980年城内3个管理区撤销,成立街道办事处,由市政府直辖,道里设站前街、立新街、仁兴街、北沟街。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林省四平行政公署,9月初重新组建四平市(地级),市区分设铁东区、铁西区,铁西区(县级)因位于哈大铁路之西而得名 。
铁西区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这里曾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在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还能看到满族剪纸、蒙古族歌舞等文化元素的展现,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铁西区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也涌现出了一些历史人物。其中,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师长马仁兴在四战四平中表现英勇,他始终冲锋在前,在四平攻坚战中不幸中榴弹,壮烈牺牲。东北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辽吉省委追认他为“辽吉功臣”,并将四平市最繁华的街道命名为“仁兴街” 。马仁兴师长的雕塑依然屹立在四平大地上,他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三、必游景点
四平战役纪念馆
四平战役纪念馆位于铁西区英雄大街60号,是纪念解放战争中着名的四平战役而设立的专题纪念馆 ,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资料,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四平战役的全过程。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介绍,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战火纷飞和英雄们的无畏与坚毅。
英雄广场
英雄广场位于铁西区英雄大街和迎宾街交汇处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原是日本南满铁路四平街地方事务所创建的四平街公园,此后经历了六次更名。1939年日本侵略者将其改名为中央公园;1946年国民党进驻后改名为中山公园;1948年3月13日四平解放,4月18日为纪念在民族民主解放及四平战役中牺牲的英雄儿女,改名为烈士公园;1980年改名为儿童公园;2003年改建为英雄广场,旨在勿忘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如今的英雄广场有战役纪念馆、时钟长廊等多处景观,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在此休闲娱乐以及开展纪念活动,它不仅是市民的休闲场所,更是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和革命精神的重要地标。
仁兴里沉浸式街区
如前文所述,仁兴里沉浸式街区是铁西区的一大亮点。这里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漫步在街区,欣赏着国风演艺,参与国潮互动,品尝着网红美食,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街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古色古香又不失现代气息,与周边的商贸企业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这里都充满着活力,白天可以感受其文化魅力,夜晚则能领略其璀璨灯光和热闹的氛围。
四、历史遗址
除了上述与四平战役紧密相关的遗址外,铁西区还有一些见证城市发展的历史建筑。在铁西区的老城区,还保留着一些日式建筑,这些建筑建于日本占领时期,具有典型的日式风格,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它们的建筑结构、外观设计,都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特点和文化背景,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这些建筑依然屹立不倒,它们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也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
五、民俗风情
铁西区的民俗风情丰富多样,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里有着浓厚的节日氛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充满了温馨和欢乐。元宵节时,会举办热闹的灯会和舞龙舞狮表演,人们走上街头,观赏花灯,参与民俗活动,感受节日的喜庆。
此外,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在这里也有所保留。满族的颁金节,是满族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身着传统服饰,举行祭祀、歌舞等活动,庆祝满族的诞生和传承。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虽然在铁西区不会像在草原地区那样大规模举行,但也会有一些小型的庆祝活动,如蒙古族歌舞表演、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等,让人们能够领略到蒙古族的文化魅力。
六、特色美食
李连贵熏肉大饼
李连贵熏肉大饼是铁西区乃至四平市的传统名吃,已有近百年历史。熏肉选用优质猪肉,经过多道工序腌制、熏制而成,色泽棕红,味道鲜美,肥而不腻。大饼则用烫面制成,外酥里嫩,层次分明。吃的时候,将熏肉切成薄片,夹在大饼中,再配上葱丝、面酱,口感丰富,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在街边小店,还是在高档餐厅,都能品尝到这道美味。它不仅是当地人喜爱的美食,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品尝。
东北炖菜
东北炖菜是东北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铁西区也深受欢迎。常见的有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鲶鱼炖茄子等。这些炖菜以食材丰富、味道浓郁着称,将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融合,炖出一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美食。猪肉炖粉条,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和劲道的粉条,猪肉的香味与粉条的软糯完美结合;小鸡炖蘑菇则用当地的土鸡和野生蘑菇,炖出的汤汁鲜美,鸡肉和蘑菇都吸收了彼此的精华;鲶鱼炖茄子,鲶鱼的鲜嫩与茄子的绵软相得益彰,“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这句俗语就形象地说明了这道菜的美味。
粘豆包
粘豆包是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美食,也是铁西区居民喜爱的食物之一。它主要由黄米面和红豆沙制成,将黄米面和好后,包入红豆沙馅,团成圆形,放入蒸锅中蒸熟。粘豆包口感软糯,香甜可口,具有浓郁的豆香和米香。在过去,粘豆包是东北农村冬季的主要食物之一,现在,无论是在家庭餐桌上,还是在饭店里,都能经常看到它的身影,成为了传承东北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七、旅游指南攻略
最佳旅游时间
铁西区属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3 - 5月)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回暖,适合游览自然风光,如平西乡的乡村景色开始焕发生机;夏季(6 - 8月)气候凉爽,是避暑度假的好时节,游客可以在英雄广场等公共场所休闲纳凉,也能去仁兴里沉浸式街区感受夜晚的热闹;秋季(9 - 11月)天高气爽,层林尽染,此时去郊外欣赏秋景,别有一番风味;冬季(12 - 2月)银装素裹,可以体验东北的冰雪文化,虽然天气寒冷,但铁西区的室内供暖充足,人们可以在室内享受温暖,也能外出参加一些冰雪活动,如滑冰、看冰灯等。总体来说,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旅游的最佳时间,既可以避开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严寒,又能欣赏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交通指南
1. 外部交通:铁西区交通便利,铁路方面,四平火车站位于铁西区,京哈、平齐、四梅等多条铁路在此交汇,从这里可以方便地到达全国各地。公路方面,京哈高速公路、集双高速公路以及102国道、232国道等多条道路贯穿全区,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如果选择乘坐飞机,四平市距离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较近,可通过机场大巴或出租车前往,方便快捷。
2. 内部交通:铁西区内有多条公交线路,覆盖各个街道和主要景点,方便游客出行。出租车也是常见的出行方式,价格合理,招手即停。如果想要更自由地游览,还可以选择租车自驾,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安排行程,深入探索各个景点。此外,共享单车在铁西区也很普及,对于短距离出行的游客来说,是一种环保又便捷的选择。
住宿推荐
1. 星级酒店:铁西区有一些星级酒店,如四平吉平宾馆,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环境舒适。酒店内通常设有餐厅、健身房、会议室等配套设施,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这里的房间干净整洁,装修风格多样,有的还能俯瞰城市美景,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住宿体验。
2. 经济型酒店和民宿:如果预算有限,也可以选择经济型酒店或民宿。城区内有许多连锁经济型酒店,价格相对较为亲民,同时也能提供干净舒适的住宿环境。在一些景点周边,还有一些特色民宿可供选择,这些民宿通常具有当地特色,能够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与房东交流,还能了解到一些当地的小众景点和美食推荐。
购物推荐
1. 特色农产品:平西乡作为铁西区的农业乡,农产品丰富多样。游客可以购买一些当地的玉米、大米、蔬菜等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绿色环保,品质优良,是很好的伴手礼。此外,还有一些以农产品为原料制作的特色食品,如玉米碴子、豆包等,方便携带和保存。
2. 手工艺品:在铁西区的一些市场和商店,可以购买到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满族剪纸、蒙古族刺绣等。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是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往往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技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匠心。满族剪纸题材广泛,既有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如农耕、狩猎、节庆等,也有对自然万物的刻画,像花鸟、走兽、林木等,线条流畅明快,风格质朴生动,透着一股原始的生命力。制作者多为当地民间艺人,他们不用刻意打底稿,仅凭一把剪刀,就能在红纸上剪出复杂的图案,剪刀在手中翻飞,片刻间,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呈现出来,这种即兴创作的能力,是多年经验积累的体现。
蒙古族刺绣则以色彩艳丽、针法细腻着称,常用红、黄、蓝、绿等鲜明色调,图案多取材于草原文化,比如奔腾的骏马、翱翔的雄鹰、绽放的萨日朗花,还有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刺绣不仅用于服饰装饰,如蒙古袍的领口、袖口、衣襟,还会出现在荷包、坐垫、壁挂等日常用品上。一针一线的缝制,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寄托着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除了满族剪纸和蒙古族刺绣,铁西区的手工艺品市场上还能看到一些其他特色作品。比如用当地木材制作的木雕,艺人根据木材的天然纹理和形状,雕刻出人物、动物、山水等造型,刀法简洁有力,保留了木材的原始质感;还有一些以玉米皮、柳条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编织品,如 baskets(篮子)、坐垫、收纳盒等,做工精巧,结实耐用,既实用又富有乡土气息,这些都是铁西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资源的巧妙利用。
在仁兴里沉浸式街区、站前街道的小商品市场等地,都能找到售卖这些手工艺品的店铺。不少店铺的主人就是手工艺品的制作者,他们会热情地向游客介绍每件作品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故事。游客在选购时,不仅能带走一件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更能通过这些手工艺品,加深对铁西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理解。对于喜欢手作的游客,部分店铺还提供体验活动,比如跟着艺人学剪一幅简单的满族剪纸,或是尝试绣一个小型的蒙古族图案,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这种互动体验也让旅行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