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空气中还残留着夜的凉意。我站在警局证物室门口,手里攥着从突袭现场带回的文件袋,指尖微微发紧。
昨晚的行动虽然顺利,但那种“对方早有准备”的感觉始终萦绕在心头。那个突然冲出的黑衣人、那些被提前转移的关键资料、还有那张写着“她还活着”的照片……一切都在提醒我,事情远没有结束。
“晓薇。”技术员小陈迎面走来,神色有些凝重,“你交代的数据我们已经开始解密了,不过进度比预期慢。”
我点点头,跟着他走进证物分析室。桌上堆满了从工厂据点带回来的物品:笔记本电脑、加密U盘、纸质记录本、几张泛黄的照片……每一样都像是拼图的一块,等待我们将其拼凑完整。
“先看电子数据。”我说,拉过一把椅子坐下。
小陈打开其中一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弹出了权限验证界面。他皱眉道:“这个系统是定制版的,我们的常规破解软件没用。得等市局那边的技术支援。”
“有没有什么能立刻读取的内容?”我问。
他摇头:“硬盘做了分区处理,核心区域全加密。唯一能打开的是一个临时缓存区,里面有几段音频和部分文本碎片。”
“放一段听听。”我靠前了些。
小陈点击播放键,一段断断续续的声音传了出来:
“……协议即将启动……确保‘灰线’无误……目标名单已确认……”
声音模糊不清,但“灰线”两个字清晰地传入耳中。我眉头一皱:“这词出现过吗?”
“之前那本笔记本里也有。”小陈翻出一本封面斑驳的记录本,指着一页写道:“‘协议生效前确保‘灰线’无误’——这是原文。”
我盯着那句话,心里升起一丝不安。这个词听起来不像普通的代号,更像是某种特定术语。
“继续破译。”我说,“把所有提到‘灰线’的地方标记出来。”
小陈点头,开始整理文档。
我起身走到隔壁会议室,专案组的几位同事已经陆续到齐。我将昨晚缴获的纸质资料摊开,大家围坐一圈,开始逐条梳理。
“这份名单上的名字都是近期失踪人员。”我指着一张表格说道,“但奇怪的是,他们都被标注了不同的字母代码。”
“比如这个‘S-07’。”一位老刑警指着其中一个名字,“你们注意到后面括号里的备注了吗?‘待评估’。”
“这不是普通的人口贩卖记录。”我低声说,“他们在做筛选。”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也就是说,这些人不是随机绑架的?”有人问道。
“对。”我点头,“而是经过挑选的目标。也许跟他们的身体状况、职业背景,甚至血型有关。”
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
“那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盗窃团伙,而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目的明确的犯罪网络。”队长开口,语气沉稳却带着一丝压抑。
我抬头看向他:“更麻烦的是,他们在警方内部可能有内应。”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证据呢?”有人问。
我从包里抽出一份打印出来的通讯记录,推到桌中央:“这些通话记录是从一台隐藏式录音设备里提取出来的。里面有一段对话提到了我们昨天的突袭时间。”
众人脸色一变。
“这说明什么?”我环视一圈,“我们在行动前的信息泄露了。”
会议室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我能感觉到,原本因为成功突袭而凝聚起来的信任,此刻正悄然裂开一条缝。
“现在的问题是,”我继续说道,“这个人是谁?他知道多少?还是说……这只是个陷阱?”
没有人接话。
我知道,这个时候不能乱下结论。必须谨慎,必须找到确凿证据。
“我建议暂时封锁信息。”我说,“接下来的所有调查由我和小陈负责,其他人按原计划推进。”
队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可以,但要尽快拿出结果。”
我松了口气,转身离开会议室,回到技术室。
刚坐下,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局长发来的简讯:
“昨晚的行动引起了上面关注,要求尽快提交初步报告。”
我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回复了一个“明白”。
放下手机,我转头看向正在专注工作的技术员小陈。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我问他。
他抬起头,犹豫了一下,才低声说:“有个事我一直没敢说……那份通讯记录里,有一条通话的时间戳显示是‘案发前三天凌晨两点’。”
我一愣:“什么意思?”
“那天晚上,我们值班表上有一个人,正好在那个时间段单独进出过监控室。”
我的心猛地一沉。
“谁?”我问。
他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低声说出了那个人的名字。
我靠回椅背,思绪翻涌。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案件了。而是一场从内部开始瓦解的信任危机。
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不管是谁,现在都不是轻举妄动的时候。
我站起身,走向打印机,将所有关键资料复印了一份,放进自己的档案夹中。
“把这些备份好。”我对小陈说,“接下来的事,我们必须更加小心。”
他点头,眼神中透着一丝担忧。
窗外,阳光渐渐变得明亮,照进屋内。可我的心里,却像是压了一块石头,沉重得喘不过气来。
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