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帮倒戈与水师协同作战的胜利,暂时稳住了东南沿海的危局。但林远站在物流监查司顶楼,望着护城河上往来的漕船,心中的忧虑并未消散。此前在整顿襄阳分拨中心时,他就曾利用简易滑轮装置提升货物装卸效率,可如今全国各码头仍以人力为主,效率低下且事故频发。前日刚收到的报告显示,苏州码头因装卸石料时绳索断裂,导致三名漕工重伤,货物沉入河底——这与当初襄阳分拨中心的乱象如出一辙。
\"掌柜,这是各分拨中心的损耗月报。\"苏婉娘将竹简呈上,语气沉重,\"货物装卸环节的损耗占比高达17%,其中因搬运不当造成的破损占六成。更棘手的是,严党虽遭重创,但他们散布谣言,称新式物流技术'违背祖制',不少地方官员对革新持抵触态度。\"
林远摩挲着案头早已绘制多次的滑轮装置草图,这些图纸是他和物流学堂弟子们在襄阳事件后不断改良的成果。当初那个简易滑轮虽解燃眉之急,却难以适应大型货物和复杂码头环境。如今,他决定将经过系统化改良的\"复式滑轮吊装系统\"正式推向朝廷——这套装置由青铜铸造的定滑轮组、可调节长度的麻绳与木质悬臂组成,通过多人协作拉动绳索,能轻松吊起千斤重物;更巧妙之处在于滑轮组的卡槽设计,可根据货物形状快速更换吊钩。
\"严党余孽定会借'奇技淫巧'之名阻挠推广。\"林远对苏婉娘说道,\"我们需将技术入贡朝廷,借天子诏令推行。\"他连夜修书张居正,信中不仅附上详细的装置图纸、操作说明,还列举了襄阳分拨中心使用滑轮装置后效率提升的真实数据:\"自襄阳试点滑轮辅助装卸以来,货物周转时间缩短40%,工伤事故减少65%。若全国码头推广此装置,每年可节省人力三十万工日,降低损耗超十万石粮食......\"
五日后,林远奉召入宫。文华殿内,万历皇帝饶有兴致地看着工匠现场演示滑轮吊装模型——这正是以襄阳分拨中心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改良的版本。当几名小太监轻松吊起三百斤重的石墩时,皇帝抚掌赞叹:\"襄阳之事朕早有耳闻,没想到竟能改良至此!\"
\"陛下明察。\"林远叩首道,\"此技术在襄阳试用后,臣等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了七次改良。但在推广前仍需解决三大难题:其一,需工部统一制造标准,确保装置质量;其二,需设立培训工坊,教导漕工使用;其三......\"他顿了顿,\"严党余孽散布流言,称新式器械会夺百姓生计。臣恳请陛下颁布诏书,昭告天下技术革新之利。\"
张居正也上前奏道:\"陛下,林远所献之术,正合臣推行'一条鞭法'中'省人力、增赋税'的宗旨。襄阳试点的成效有目共睹,臣建议设立'工部器械局',专司滑轮装置的铸造与改良。\"
万历皇帝沉思片刻,朱笔一挥:\"准奏!着令林远将滑轮吊装技术专利献于朝廷,工部三日内拿出制造方案。凡阻挠推广者,以'扰乱国计'论处!\"
圣旨颁布后,林远立即在通州码头设立首个示范工坊。他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滑轮吊装操作指南》——这份手册在襄阳试点期间就已初步成型,如今又根据改良后的装置进行了修订,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装置原理与使用规范;物流学堂的弟子们则分成二十个小组,奔赴全国主要码头进行培训。但推广并非一帆风顺,扬州码头的漕工们聚众抗议:\"用这铁疙瘩,我们这些搬夫岂不要饿死?\"
林远早有准备,他让人调出襄阳分拨中心的旧档案,展示当地漕工在使用滑轮装置后的收入变化:\"各位兄弟请看!襄阳分拨中心采用滑轮后,货物周转加快,码头吞吐量翻倍,漕工收入不仅未减少,反而增加了三成。\"他又展示了工部新定的《漕工保障条例》,\"凡因操作新式装置受伤者,朝廷全额赔付;学习技术者,每月增发补贴......\"
与此同时,暗影小组暗中调查发现,此次抵制事件背后有严党残余势力煽动。他们伪造告示张贴于码头,称\"滑轮装置是妖术,使用后必遭天谴\"。林远将证据上奏朝廷,万历皇帝大怒,下旨锦衣卫彻查。当带头闹事的漕头被查出收了严党黄金百两时,谣言不攻自破。
三个月后,首批五千套滑轮吊装装置运抵各大码头。林远在装置上刻下统一编号与质检标记,每个部件都可追溯生产工坊与工匠姓名——这一做法借鉴了襄阳分拨中心货物管理的经验;同时设立\"器械维护站\",定期检修设备。奇迹般地,苏州码头的货物装卸效率提升了三倍,原本需要百人搬运的粮船,如今三十人便能轻松完成。
更深远的影响逐渐显现:漕运成本降低后,江南丝绸、两淮食盐的运费下调,商户利润增加;因装卸事故减少,漕工伤亡率下降七成。看着码头工人熟练操作滑轮装置的场景,林远意识到,技术革新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然而,就在革新初见成效时,暗影小组传来密报:胡文远残部在南洋与葡萄牙人勾结,正在仿制滑轮装置,并准备低价倾销至大明沿海。他们还散布谣言,称\"朝廷的装置是舶来品,有损国体\"。林远冷笑一声,命人加急赶制《滑轮装置考》,详细记载从襄阳试点到全国推广的全过程,附上改良前后的对比数据,证明此技术源于本土实践与智慧。
站在通州码头的了望塔上,林远望着夕阳下运转如飞的滑轮装置,心中已有新的谋划。从襄阳分拨中心的应急之策,到如今成为国家推行的革新利器,这条技术之路虽布满荆棘,但他坚信,只要以实证为矛、以数据为盾,任何阴谋都无法阻挡大明走向变革的脚步。而胡文远之流的仿制与抹黑,不过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