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锡辙靠在火车窗边,玻璃映出他微蹙的眉。铁轨的咔嗒声像在替他数着心事——家里那团乱麻,总得一根根捋开。
大姐霍锦屏是家里最特殊的存在。当年父亲为攀附袁家,将她送去做小妾时,她才十七岁,怀里还抱着五岁的霍锡辙。后来袁家败落,父亲权势正炽,一纸休书将大姐“赎”回来,却再难替她寻一门好亲事。如今大姐三十有四,成了霍宅的“老姑娘”,父亲对她怀愧,容她在书房议事时添茶——这一添,便添出了几分话语权。
霍锡辙摩挲着怀表上的刻痕。大姐疼他,可这份疼爱里裹着执念:她总说“阿辙的婚事必得门楣生辉”,仿佛如此才能弥补她半生蹉跎。若直说要娶白芷……他眼前浮起大姐绞着帕子垂泪的模样。
“除非……”他忽然坐直身子。若以“非白芷不娶”作胁,大姐或许会心软。毕竟当年她被迫嫁入袁家时,也曾攥着他的手哭:“阿辙将来定要娶心尖上的人。”
父亲霍百川的眼里只有权柄。四个女儿或联姻军阀、或笼络商贾,到了霍锡辙这儿,父亲只丢下一句“你母亲看着办”。可但凡霍锡辙行差踏错,父亲便拍桌骂母亲“教子无方”,接着便是整夜的摔盏声。
母亲陈氏却更棘手。她像只护崽的母豹,一面教霍锡辙如何用乖巧拿捏父亲,一面冷笑:“你爹自己攀高枝摔过跟头,倒怕儿子翅膀硬了。”可若知道儿子要娶个白芷这样身世不显女子,她怕是要第一个拧眉——陈氏毕生心血都用在把儿子推上高位,岂容他自毁前程?
“得分开击破。”霍锡辙捻着袖口的线头。母亲吃软不吃硬,不如先透个话风,说白芷是南洋华侨之女,反正她父母双亡,身世难查;父亲那儿……干脆等婚事定了再报,横竖他懒得过问。
想到白芷,霍锡辙喉头泛甜。她与霍宅里那些浑身绫罗的姐妹都不同——她独立上进,坚韧如竹。那场天一起观看的卓别林电影时,她惊讶的张着眼睛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偷瞥她垂睫时颤动的睫毛,像蝴蝶扑在心尖。
他想到烤红薯摊的木炭焦香混着蜜糖味,独轮车上铁皮桶里煨着的红薯皮裂开琥珀色的糖汁。
玫瑰饼摊飘来蒸笼揭盖时的花香,苦豆子与玫瑰酱的甜涩在蒸汽中弥散。
白芷嗜甜,必然喜欢。
又想到凉皮摊的醋蒜辣子味儿冲鼻,老板用铜勺敲着瓷碗招揽生意,案板上黄瓜丝堆成碧玉小山。
他想到白芷尝到的表情——她定会先小心地抿一口醋汁,酸得眼睫急颤几下,像被雨惊着的蝶。待辣子后劲漫上来,她必会强撑着说\"无妨\",可鼻尖早已沁出细汗,眼眶红得似染了凤仙花汁。
酒坊街的醋糟味最是霸道,缸坊里新酿的高粱酒香混着胡麻油坊的焦糊味,熏得人睁不开眼。
他或许也可以带她尝一尝。
火车鸣笛进站,惊散他的绮思。霍锡辙拎起皮箱,忽然笑了。怕什么?大姐的眼泪、父母的怨怼,难道比得过白芷无助强撑着不肯落下的泪,和她听到他给的出路时,眼底那簇微微燃起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