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长生宫名称及基本规则】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这是十天干寄居于十二地支时所对应的十二个状态名词。
甲木的长生之地在亥水,乙木的长生之地在午火,丙火与戊土的长生之地都在寅木,丁火与己土的长生之地都在酉金,庚金的长生之地在巳火,辛金的长生之地在子水,壬水的长生之地在申金,癸水的长生之地在卯木。
其中,阳干(甲、丙、戊、庚、壬)按地支顺序顺向排列状态,阴干(乙、丁、己、辛、癸)则逆向排列。从长生到胎、养,正好遍历十二地支,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五阳干与五阴干的生旺死绝格局】
阳干和阴干的十二长生状态遵循“阳顺阴逆”的原则:阳干从长生开始顺行十二地支,阴干则从长生开始逆行,形成各自的旺衰轨迹。
【沈孝瞻的比喻性解释】
沈孝瞻说:十天干从长生到胎、养的十二种状态,称为“十二宫”。
五行之气由旺盛转为衰弱,再从衰弱转为旺盛,按阶段划分,形成十二个节点。
而“长生”“沐浴”等名称,是借用生活现象的比喻性描述:
长生:如同人刚刚出生,象征五行之气刚刚萌发。
沐浴:如同人出生后洗澡去除污垢,又像果核发芽后脱去青壳,象征气虽初生但尚未稳固。
冠带:如同人成年后戴冠束带,象征气逐渐成型。
临官:如同人成年后可以出仕管理百姓,象征气已强壮,具备实用价值。
帝旺:如同人壮盛到极点,可以辅佐帝王成就大业,象征气达到巅峰。
衰:盛极而衰,象征事物开始发生变化。
病:衰的程度加深,象征气已虚弱。
死:气彻底耗尽,象征生机断绝。
墓:如同万物收藏于土中,象征气暂时蛰伏储存。
绝:前一股气已断绝,后一股气即将萌生,象征新旧交替的临界点。
胎:后一股气开始凝聚,如同胚胎形成,象征新的生机孕育。
养:如同胎儿在母腹中日渐发育,象征气在蛰伏中积累力量。
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考原》的天道循环观】
《考原》说:木的长生在亥水,火的长生在寅木,金的长生在巳火,水的长生在申金,土的长生也在申金,同时寄生于寅木。
五行各自从长生开始,顺次经历沐浴、冠带等十二种状态,遍历十二地支。
天道循环不止,所以木旺盛时火已开始萌生,火旺盛时金已开始萌生,金旺盛时水已开始萌生,水旺盛时木已开始萌生。
从长生顺推,幼稚者必走向强壮,强壮者必走向衰弱,终而复始,循环无穷。
这正是四季交替、五行之气顺布的自然规律。
至于土“长生在申金、寄生于寅木”,对应后天八卦中坤(西南)、艮(东北)的方位。
《易经》中说坤卦“万物皆致养”(土养育万物),艮卦“万物成终成始”(土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正是这个道理。
【《协纪辨方》的五行体用论】
《协纪辨方》说:五行长生的原理,《考原》已解释清楚,但土生于寅申的细节尚未充分阐明。
经考证:水土同生于申金,因申属坤卦,坤为地,是水土凝聚之处。
土寄生于寅木,因寅为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土气在此蕴含生机。
因此,研究五行本质(体)的学者认为土生于申金,而从事阴阳择日(用)的学者认为土生于寅木。
土长生在寅木,则临官在巳火,正好对应“土旺金生”(土生金),与木火水三行的相生顺序一致。
可见,土生于寅木是为了顺应五行相生的规律,如同月令中土旺于夏秋之交(未、戌月),顺应四时相生,并非主观臆断。
此外,还有“阳死阴生、阳顺阴逆”的说法:甲木死于午火,则乙木生于午火。
丙火、戊土死于酉金,则丁火、己土生于酉金。
庚金死于子水,则辛金生于子水。
壬水死于卯木,则癸水生于卯木。
阴干从长生到沐浴等十二状态逆序排列。
阳气消亡处阴气萌生,阴气消亡处阳气萌生,这是阴阳二气的分野。
阳干临官时阴干帝旺,阴干临官时阳干帝旺,这是四时阴阳的交会。
顺逆分合之间,蕴含深刻的自然之理。
论十天干需分阴阳,论五行则阳统摄阴,这是天地自然的法则,也是所有数术理论的根源。
【陈素庵的质疑与修正】
陈素庵说:旧书认为十天干在十二地支中各有长生到养的十二种状态,且存在“阳生阴死、阴生阳死”的差异。
阳干(如甲木)在生旺之地(亥水)孕育,在本位(卯木)旺盛,在泄秀之地(午火)衰败,在克我之地(金)消亡,这符合自然之理。
但阴干(如乙木)生于泄秀之地(午火,火泄木气)、死于生旺之地(亥水,水生木本应生扶),于理不通。
即便勉强解释,子午之地(火水)终究没有“产金产木”的道理,寅亥之地(木水)也没有“灭火灭水”的道理。
旧书论命格时,丁火遇酉金(丁火长生在酉)以“财星”论,乙木遇午火、己土遇酉金、辛金遇子水、癸水遇卯木以“食神”论,都不按“长生”论。
乙木遇亥水(长生)、丁火遇寅木(长生)、癸水遇申金(长生)以“正印”论,己土遇寅中藏丙火、辛金遇巳中藏戊土也以“正印”论,都不按“死”论。
论“墓”时,木墓在未土、火墓在戌土、金墓在丑土、水土墓在辰土,从没有以戌土为乙木之墓、丑土为丁己之墓、辰土为辛金之墓、未土为癸水之墓的情况,可见阴阳干应“同生同死”才合理。
《考广录》说:甲乙同属木,分阴阳而不分“死木”“活木”,既然同属一木,就应同生同死,古人只讲“四长生”(木火金水土各有长生),这一说法可作为确证。
此外,十二状态的命名也多有不合理之处。
例如“长生”之后是“沐浴”,称为“败地”,说婴儿初生沐浴后气弱致败,不合常理——沐浴本是小事,不应列为“生旺”范畴,世上也没有因洗澡而败坏的道理。
又有人将“沐浴”视为“淫欲之杀”,难道裸身沐浴就等于淫乱吗?
况且从“长生”到“帝旺”本是逐渐旺盛的过程,“长生”后为何突然“败地”,“败地”后又如何复旺?
“冠带”虽有“成人”之义,却与五行旺衰的逻辑不匹配。
“临官”之“官”、“帝旺”之“帝”,更是牵强附会。
应当更正名称为:生、长、成、盛、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生为初始,长为渐强,成为初成,盛为正盛,旺为太旺,旺极而衰、病,随后是死、墓、绝(气绝)、胎(气聚)、养(气养),这样名称恰当,道理通顺。
关于土的生旺墓状态,有从寅木起算的,有从申金起算的。
土位居中央,贯通八方,旺于四季(辰戌丑未月),本不必与其他四行同例。
若强行统一,从寅木起算更合理。
申酉金为土所生(土生金),泄气而非生长。
亥子水为土所克(土克水),耗力而非旺盛。
若说“水土一家”,土克水怎能算“一家”?
而生我之火(火生土)、我生之金(土生金),又何尝不是“一家”?
若从寅木起算,土与火(母)同生同死,更合道理。
但土从寅木长生到午火帝旺,尚可随“火母”而论;至辰戌丑未月(土之本气),却难以区分衰、墓、养的状态。
因此,论土的法则,只需以巳午火为“生”(火生土),寅卯木为“克”(木克土),申酉金为“泄”(土生金),亥子水为“财”(土克水为财),四季辰戌丑未为“旺”,更为合理,何必拘泥于十二种状态?
有人说:“临官”就是“禄”,“帝旺”就是“刃”,禄刃按阳顺阴逆取,生死也应如此。
这是错误的!
“帝旺”是十天干在十二地支中盛衰的自然顺序,失时则衰病,得时则帝旺。
“禄刃”是十天干在十二地支中取用的方法(异类为财官,同类为禄刃),二者含义不同,怎能混为一谈?
按:陈素庵的议论颇为新颖,但失之偏颇。
参考沈孝瞻及《考原》《协纪辨方》等说法,其中的道理自然明晰。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是四柱八字命理的核心理论之一,主要探讨十天干在十二地支中的动态旺衰规律。
这一概念以自然界事物的生长周期为隐喻,通过十二长生宫(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描述天干五行之气的强弱变化,为八字格局分析提供关键依据。
以下从理论框架、阴阳干差异、应用逻辑及历史传承四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理论框架:十二长生宫的象征体系
1. 十二阶段的哲学隐喻
十二长生宫以“生-长-盛-衰-亡-再生”的循环模型,模拟五行之气的流转规律。
例如:
长生(如甲木在亥):象征事物萌芽,对应生命力的起点,主潜力与机遇。
帝旺(如甲木在卯):代表巅峰状态,主能力与资源的极致发挥。
墓(如甲木在未):指能量收敛,主积累与沉淀,亦可能暗藏危机。
绝(如甲木在申):表示生机断绝,主困境与转折,需静待时机。
2. 五行与地支的对应关系
十天干的长生宫位与其五行属性紧密相关。
例如:
阳干顺行:甲木长生在亥,丙火长生在寅,庚金长生在巳,壬水长生在申,戊土寄生于丙火的长生宫(寅)。
阴干逆行:乙木长生在午,丁火长生在酉,辛金长生在子,癸水长生在卯,己土寄生于丁火的长生宫(酉)。
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阳顺阴逆”的传统法则,即阳干按地支顺序顺排,阴干则逆排。
二、阴阳干差异:争议与调和
1. 传统观点的分歧
命理界对阴阳干的长生宫位存在争议。
例如:
阳干顺行:甲木在亥为长生,沐浴在子,依此类推。
阴干逆行:乙木在午为长生,沐浴在巳,与阳干方向相反。
部分流派认为阴干的长生宫位不符合五行生克逻辑(如乙木在午为泄地,难以“长生”),主张阴阳干同生同死(如乙木长生在亥)。
袁树珊在《命理探源》中虽未明确否定传统,但强调需结合五行生克综合判断,避免教条化。
2. 袁树珊的调和立场
袁树珊主张“五行为体,阴阳为用”,认为阴阳干的差异源于五行之气的动态变化。
例如:
阳干主动:如甲木在亥得壬水滋养,象征生命力向外拓展。
阴干主静:如乙木在午受丁火泄耗,象征内敛蓄力。
这种差异需结合八字整体格局(如日主强弱、用神配置)灵活分析,而非孤立看待。
三、应用逻辑:从理论到实践
1. 判断日主旺衰
天干在地支的长生宫位是衡量日主强弱的重要依据。例如:
日主为甲木,若地支见亥(长生)、寅(临官)、卯(帝旺),则身强。
若地支见午(死)、未(墓)、申(绝),则身弱。
结合月令(月支)的影响:若月令为寅(甲木临官),则日主更易强旺。
2. 分析十神与运势
十二长生宫可辅助判断十神的吉凶属性。
例如:
财星临帝旺:主财运亨通,但需防过度消耗(如财旺身弱反为忌)。
官星临死绝:主事业受阻,但若日主强旺,反可制官为用。
袁树珊强调,需结合五行生克(如印星化官杀、食伤生财)综合推演。
3. 大运与流年的动态平衡
大运或流年逢长生、帝旺之地,主运势上升。
逢衰、病、死、绝地,主运势下行。
例如:
日主甲木行至亥运(长生),易得贵人扶持。
行至午运(死),需防意外挫折。
但袁树珊指出,若八字中存在冲合(如亥巳冲、寅亥合),则需重新评估宫位的实际影响。
四、历史传承与学术价值
1. 理论溯源
十二长生宫的雏形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后经《淮南子》《五行大义》等文献完善。
袁树珊在《命理探源》中系统整理了这一理论,并结合明清命理经典(如《三命通会》《滴天髓》)进行辩证分析,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2. 学术争议与贡献
争议点:阴阳干的长生宫位、土的寄生规则(如戊土是否寄生于寅)等问题仍存分歧。
袁树珊的贡献:他强调“干支为体,神煞为用”,主张以五行生克为核心,避免过度依赖神煞或孤立使用十二长生宫。
这种务实态度对后世命理研究影响深远。
五、典型案例解析
以袁树珊在《命理探源》中提及的“双胞胎命例”为例:
若双胞胎日主为甲木,八字身强(地支见寅卯),则后出生者因时辰更接近阳气收敛(如申时),可能运势更平稳。
若日主身弱(地支见午未),则先出生者因时辰更接近阳气生发(如寅时),可能早年运势更佳。这一分析体现了十二长生宫与八字整体格局的动态关联。
《命理探源》中的“”构建了一套以五行流转为核心的动态分析框架,通过十二长生宫揭示天干在地支中的旺衰规律。
袁树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张以五行生克为根本,灵活运用十二长生宫进行综合推演。
这一理论不仅是八字命理的基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