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的阴阳属性分类
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
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
子、寅、辰、午、申、戌属于阳支。
丑、卯、巳、未、酉、亥属于阴支。
《协纪辨方》的理论依据
《协纪辨方》记载:“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
六阳支(子、寅、辰、午、申、戌):对应先天八卦中的乾、兑、离、震四阳卦(乾为天、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这四个阳卦纳入六阳支的体系。
六阴支(丑、卯、巳、未、酉、亥):对应先天八卦中的巽、坎、艮、坤四阴卦(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这四个阴卦纳入六阴支的体系。
按语:阴阳划分的哲学与数理依据
根据《易经》所言:“太极衍生出两仪(阴阳)。”
朱熹认为:“万物各自蕴含一个太极。”
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万物中最显着的分类,其初始状态蕴含太极(混沌未分),继而衍生出阴阳两仪:
木行:甲与乙同属木,但甲为阳木(如参天大树),乙为阴木(如花草灌木)。
火行:丙与丁同属火,但丙为阳火(如太阳烈焰),丁为阴火(如灯烛微光)。
土行:戊与己同属土,但戊为阳土(如高山厚土),己为阴土(如田园湿土)。
金行:庚与辛同属金,但庚为阳金(如刀剑刚金),辛为阴金(如珠玉柔金)。
水行:壬与癸同属水,但壬为阳水(如江河大水),癸为阴水(如雨露细水)。
地支阴阳细分:
木行地支:寅与卯同属木,寅为阳木(初春萌芽),卯为阴木(仲春繁茂)。
火行地支:午与巳同属火,午为阳火(仲夏烈日),巳为阴火(孟夏温火)。
金行地支:申与酉同属金,申为阳金(初秋肃杀),酉为阴金(仲秋成熟)。
水行地支:子与亥同属水,子为阳水(冬月寒水),亥为阴水(十月润水)。
土行地支:土位居四维(辰为东南、戌为西北、丑为东北、未为西南),旺于四季之末(辰为春末、未为夏末、戌为秋末、丑为冬末),故辰、戌、丑、未同属土,其中辰、戌为阳土(高亢干燥),丑、未为阴土(湿润含藏)。
数理验证:
从数学规律看,奇数(一、三、五、七、九)均属阳,偶数(二、四、六、八、十)均属阴,这与干支阴阳分类完全契合,如同符节相合(“若合符契”)。
说明:
1. 术语对应:
“阳干”“阴干”“阳支”“阴支”直接沿用命理术语,确保专业性。
“太极”“两仪”“先天八卦”等哲学概念保留原文,辅以括号解释(如“乾为天”),便于理解。
2. 逻辑分层:
先列干支阴阳分类,再引经典理论,最后以哲学(《易经》《朱子》)和数理(奇偶数字)双重依据论证,层次清晰。
五行与地支的阴阳细分部分,补充具体意象(如“参天大树”“花草灌木”),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3. 文化背景:
“土居四维,王在四季之末”:“四维”指东南、西北等方位,“王”通“旺”,解释土在四季末(辰戌丑未月)旺盛的特性,体现中国传统“土主中央,统摄四季”的宇宙观。
“若合符契”:比喻干支阴阳分类与数理规律完全一致,如同古代符节两半相合,强调理论的自洽性。
此翻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核心逻辑——干支阴阳分类源于《易经》哲学,通过五行细分与数理验证,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命理学中“阴阳相济”的分析奠定基础。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干支阴阳”的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层面,系统阐释了天干地支的阴阳属性、理论依据及其在命理中的深层应用:
一、干支阴阳的基本分类
1. 十天干阴阳:
阳干:甲、丙、戊、庚、壬(单数序位,象征主动、外向、刚健)。
阴干:乙、丁、己、辛、癸(双数序位,象征被动、内敛、柔顺)。
2. 十二地支阴阳:
阳支:子、寅、辰、午、申、戌(单数序位,对应“六阳辰”)。
阴支:丑、卯、巳、未、酉、亥(双数序位,对应“六阴辰”)。
理论依据:
干支阴阳源于《易经》“太极生两仪”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皆含阴阳二气。例如,天干为“阳仪”,地支为“阴仪”,二者配合形成“阴阳相济”的宇宙秩序。
《协纪辩方》进一步将六阳支与先天八卦中的乾、兑、离、震关联,六阴支与巽、坎、艮、坤对应,强化了干支阴阳与方位、卦象的联动性。
二、干支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1. 天干五行的阴阳细分:
阳木:甲(参天大树),阴木:乙(花草灌木)。
阳火:丙(太阳之火),阴火:丁(灯烛之火)。
阳土:戊(高山之土),阴土:己(田园之土)。
阳金:庚(刀剑之金),阴金:辛(珠玉之金)。
阳水:壬(江河之水),阴水:癸(雨露之水)。
2. 地支五行的阴阳特征:
阳木:寅(初春萌芽),阴木:卯(仲春繁茂)。
阳火:午(仲夏烈日),阴火:巳(孟夏温火)。
阳金:申(初秋肃杀),阴金:酉(仲秋成熟)。
阳水:子(冬月寒水),阴水:亥(十月润水)。
阳土:辰、戌(高亢之土),阴土:丑、未(湿润之土)。
深层逻辑:
干支阴阳与五行的结合,体现了“同五行而异阴阳”的辩证思维。例如,甲木与乙木虽同为木,但甲木刚健、乙木柔韧,在命理中对应不同的性格与运势倾向。
地支藏干的阴阳属性进一步细化了五行的复杂性。例如,寅藏甲木(阳)、丙火(阳)、戊土(阳),形成“三阳开泰”的格局,象征生命力的爆发。
三、干支阴阳的搭配原则
1. 干支组合规律:
阳干配阳支:如甲子、丙寅等,体现“阳刚之气”的强化,主积极进取、外显成就。
阴干配阴支:如乙丑、丁卯等,体现“阴柔之性”的凝聚,主内敛含蓄、内在积累。
阴阳交错:如甲申(阳干配阳支)、乙酉(阴干配阴支)等,需结合五行生克判断吉凶。
2. 六十甲子的阴阳循环:
干支按“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规则组合,形成60对“甲子”,象征阴阳二气的动态平衡。
例如,“甲子”为阳水(壬)配阳水(子),寓意阳气潜藏、孕育新生。
“乙丑”为阴木(乙)配阴土(丑),象征阴柔收敛、静待时机。
命理意义:
干支阴阳的搭配直接影响命局的“中和”程度。
例如,纯阳或纯阴的八字(如“丙午”“辛酉”)易极端化,需通过五行调和化解偏颇。
阴阳失衡可能导致性格缺陷(如纯阳者急躁、纯阴者阴郁)或运势波动,需通过后天补抑(如佩戴对应五行的饰品)加以调整。
四、干支阴阳的象征意义
1. 天干阴阳的人格投射:
阳干:甲(刚直)、丙(热情)、戊(稳健)、庚(果断)、壬(进取),对应外向、主导型人格。
阴干:乙(温和)、丁(敏锐)、己(包容)、辛(细腻)、癸(善变),对应内向、辅助型人格。
2. 地支阴阳的物候隐喻:
阳支:子(阳气初萌)、寅(万物生发)、辰(春末勃发)、午(阳极盛极)、申(秋收肃杀)、戌(冬藏终结),象征生命从孕育到衰退的外向过程。
阴支:丑(阴纽未伸)、卯(破土而出)、巳(夏初渐盛)、未(暑气渐衰)、酉(成熟收敛)、亥(纯阴归藏),象征生命从潜伏到收藏的内向循环。
哲学内涵:
干支阴阳的象征体系贯穿“阴阳互根”思想。
例如,“午”为阳极,但暗含“一阴生”(夏至后阴气渐起)。
“子”为阴极,但蕴含“一阳动”(冬至后阳气回升),体现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
地支生肖的阴阳属性亦与动物习性关联。
例如,子鼠(阴)喜夜行,午马(阳)善奔驰,寅虎(阳)主凶猛,申猴(阴)性狡黠,通过自然现象强化阴阳的具象化表达。
五、干支阴阳的命理应用
1. 八字格局分析:
日主强弱:根据日柱天干的阴阳属性,结合地支五行的生克,判断命主的“身强身弱”。
例如,甲木生于寅月(阳木旺地),若地支多水木,则身强需克泄。
若地支多金土,则身弱需帮扶。
十神关系:通过阴阳属性区分十神(如正官为阴克阳,七杀为阳克阳),分析人际关系与事业走向。
例如,阳干见阳财(如甲见戊)为偏财,主意外之财。
阴干见阴财(如乙见己)为正财,主稳定收入。
2. 运势推演:
大运流年:结合大运干支的阴阳属性,判断阶段性运势。
例如,阳干逢阳运(如甲遇丙),主事业扩张。
阴干逢阴运(如乙遇丁),主家庭稳定。
神煞作用:阴阳干支的搭配影响神煞的吉凶。
例如,“天乙贵人”需阳干见阳支、阴干见阴支方为得力,否则贵人不显或助力有限。
实践原则:
干支阴阳的应用需综合考量五行生克、十神配置及神煞辅助,避免孤立分析。
例如,阳干配阳支虽主积极,但五行相克(如甲木遇庚金)则可能引发冲突,需通过五行通关(如水)调和。
命理强调“平衡为贵”,阴阳过度偏枯需通过姓名、方位、职业等后天因素补救。
例如,纯阳命局可选择属阴的职业(如教育、医疗),以柔制刚。
《命理探源》中的“干支阴阳”理论,以“阴阳二气”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与命理分析框架。
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
1. 分类体系:天干地支通过奇偶序位划分阴阳,形成“阳主动、阴主静”的基础属性。
2. 哲学内核:阴阳与五行、八卦、生肖等元素相互渗透,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3. 命理实践:干支阴阳的搭配与互动,为八字格局、十神关系、运势推演提供了关键依据,强调“中和平衡”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不仅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基石,也折射出古人对自然规律与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