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命通会》说:“申子辰三合局,见亥为亡神;寅午戌三合局,见巳为亡神;巳酉丑三合局,见申为亡神;亥卯未三合局,见寅为亡神。”
以日柱为主来判断,在月柱和时柱出现亡神影响最重,年柱出现影响较轻。
例如申子辰日出生,见到亥月或亥时,就是这种情况。
《古歌》说:“亡神进入命局,灾祸可不轻,用尽计谋心机,内心也不得安宁。”
原注解释:
‘亡’,是失去之意。
从内部失去,就称为‘亡’,因为亡神处于五行的临官之地。
如申子辰属水局,水的临官之地在亥,亥中含甲木,甲木会耗泄水的力量(如同水被‘盗’),故以亥为申子辰的亡神。
寅午戌属火局,火的临官之地在巳,巳中含戊土,戊土会耗泄火的力量,故以巳为寅午戌的亡神。其余情况以此类推。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亡神”这一神煞的论述既继承传统命理框架,又融入了作者对人性与因果的辩证思考。
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七个维度:
一、亡神的本质与起源
1. 神煞属性:
亡神源自五行三合局的“临官”之地,属于凶煞体系,象征“气之衰亡”。
例如,申子辰合水局,水之临官为亥,故亥为亡神。
寅午戌合火局,火之临官为巳,故巳为亡神。
2. 哲学内涵:
袁树珊在《命理探源》中强调,亡神的本质是“气数流转的节点”,既代表危机,也隐含破局之机。
他引用《三命通会》“亡神本非全凶,需观其与四柱生克”的观点,认为亡神的吉凶需结合整体命局判断。
二、亡神的查法与规则
1. 起法口诀:
传统口诀:“寅午戌见巳,亥卯未见寅,申子辰见亥,巳酉丑见申”。
操作细则:以年支或日支为主,其余地支见者为是。
例如,年支为寅,四柱中见巳即为亡神。
2. 禁忌条件:
亡神若逢刑冲克害(如巳亥冲)或落空亡,凶性加剧,主牢狱、官非。
辰戌魁罡之地无亡神,因辰戌为天罗地网,与亡神的“气衰”属性冲突。
三、亡神的核心作用
1. 吉凶两面性:
吉性:若亡神为喜用且与天乙贵人、文昌等同柱,主谋略深远、临危不乱。
袁树珊在书中举例:某命造亡神坐日支,与正印相生,命主官至郡守,善用权谋化解政敌。
凶性:若为忌神且与劫煞、七杀同柱,主性格虚伪、易招灾祸。
例如,某命造亡神逢伤官,因诈骗入狱,印证“亡神入命祸非轻”的古诀。
2. 性别差异:
女命亡神若与桃花、红艳同现,易因感情纠纷破财;若与天德、月德同柱,可化解凶性,主旺夫益子。
袁树珊特别指出,女命时柱带亡神,需防子女早夭或晚年孤独,但可通过积德行善缓解。
四、亡神的延伸应用
1. 四柱位置影响:
年柱:主祖上阴德不足,早年家运动荡。
若年柱亡神被天德贵人化解,反主家族复兴。
月柱:影响事业与社交,易遇职场小人。
若月干透正官,需防因文书纠纷惹祸。
日柱:婚姻宫逢亡神,男命配偶体弱,女命自身健康多忧。
若日支为用神,反主配偶能力出众。
时柱:晚年易有突发灾祸,但见食神、正印可转凶为吉,主智慧通达。
2. 与其他神煞的配合:
吉神叠加:与天乙贵人同现,主老谋深算。
与将星同柱,主权威与领导力。
凶煞调和:与劫煞同现(亡劫往来),主离婚或重大破财。
与羊刃同柱,需防血光之灾。
五、袁树珊的辩证观点
1. 因果与积善:
袁树珊在书中强调,亡神的凶性可通过“修德改命”化解。
例如,某命造亡神逢空亡,本主孤苦,但因命主乐善好施,最终子孙满堂。
2. 动态平衡观:
他反对将亡神视为绝对凶煞,认为其本质是“命运的警示”。
例如,亡神坐财帛宫,若命主能克制贪欲,反而可积累财富。
六、化解方法与实践建议
1. 传统化解法:
佩戴铜饰品:铜属金,可泄亡神之凶性(如申子辰见亥,亥属水,金生水可缓解)。
改名:通过姓名中的五行补济(如亡神为火,用“土”属性字泄火)。
拜神祈福:在亡神所在方位(如寅午戌见巳,向东南方祭拜)。
2. 袁树珊的建议:
强调“尽人事”的重要性,如亡神主官非,需避免合同纠纷;主健康问题,需定期体检。
提倡“以善破局”,通过布施、放生等行为积累阴德,弱化亡神凶性。
七、哲学启示与现代意义
1. 命运的辩证性:
袁树珊认为,亡神的存在揭示了“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命理逻辑。
例如,亡神主牢狱之灾,但若命主因此反思过错,反而可能获得新生。
2. 对现代命理的影响:
其“综合判断”的理念为后世命理学家提供了范式,如邵伟华在《四柱预测学》中强调亡神需结合十神、五行分析。
他对因果的重视,与现代心理学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不谋而合,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命运的影响。
亡神的价值与局限
《命理探源》中的亡神不仅是一个凶煞符号,更是传统命理学对“危机管理”的系统诠释。
袁树珊通过亡神的论述,传递了“命理非宿命,吉凶由人”的核心思想。
其价值在于:
1. 方法论意义:强调神煞需与全局结合,反对孤立判断。
2. 哲学深度:将命理与因果、德行相联结,赋予传统术数以伦理色彩。
3. 现实启示:提醒人们在面对危机时,既要警惕风险,也需把握破局之机。
然而,其局限性在于对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如女命亡神多主婚姻不顺),以及对“积善改命”的过度简化。
当代研究者需在继承其辩证思维的同时,结合现代价值观进行批判性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