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这样的说法:旧的命理学说称太岁为诸煞之首。
但太岁实为至尊之星,并非煞神,只是各种神煞皆由太岁的天干地支衍生而来。
流年太岁的作用机制:
流年太岁的天干地支,可对原命局四柱起到扶持或抑制作用,对大运干支则起到辅助作用。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太岁的天干与地支,可能都对原局和大运构成吉利(如均为喜用神)。
可能都构成凶险(如均为忌神)。
可能天干为吉、地支为凶;
也可能天干为凶、地支为吉。
这些都需要综合观察并深入分析。
批判旧书重干轻支的误区:
旧书中往往只取太岁天干分析(如认为天干克日主即凶),但考察历来记载,每年太岁均称“太岁在甲子”(如甲子年),从未只说“太岁在甲”(仅提天干)。
再看年神方位图,地支“子”下标注“太岁”,天干“甲”下并无,可见太岁应以地支为核心,为何旧书却详于天干、忽略地支?
反驳“犯太岁必凶”的偏见:
旧书又认为“日干克太岁”(如日主为甲,太岁为戊土,甲木克戊土)称为“犯太岁”,“日干合太岁”(如甲日干合己太岁)称为“晦太岁”,均主凶祸,这是片面之见,在“流年论”中已辨析过。
至于“征太岁”的说法(指以下犯上),尤为荒诞。
“征”是上位者征伐下位者,而太岁在命局中如君主,岂能以下犯上?
真正需警惕的情况:
只有当阳干太岁克阳干日主(如甲太岁克丙日主)、阴干太岁克阴干日主(如乙太岁克丁日主),且太岁地支又冲克日支(如子太岁冲午日支),即“天克地冲”时,才可能间或有不利影响。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命理探源》中“论太岁”一章以传统子平命理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太岁在八字命理学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流年运势的影响。
袁树珊结合《三命通会》等经典理论,提出以下核心观点:
一、太岁的至尊属性与双重形态
1. 太岁为一年之主宰
太岁被视为“年中天子”,掌管全年吉凶祸福,其力量凌驾于其他神煞之上。
袁树珊强调太岁“至尊,非煞也”,其本质是一种需敬畏的气场能量,而非单纯的凶神。
2. 当生太岁与游行太岁
当生太岁:指出生年份的干支,为终身根基,代表家族、父母等先天因素。
游行太岁:即流年干支,每年轮转,主导当年运势变化。
二者需结合分析,如当生太岁与流年太岁相和则吉,冲克则凶。
二、犯太岁的类型与吉凶分野
1. 冲克太岁的两大核心形态
岁伤日干:流年天干克日干(如庚年克甲日),属“君治臣”,虽有小灾但无大碍,因上治下顺理成章。
日犯岁君:日干克流年天干(如甲日克戊年),属“臣犯君”,下凌上为逆,灾祸必烈,尤其阳干(甲、丙、戊、庚、壬)犯之更重。
2. 其他犯太岁形式
值太岁:流年地支与出生年地支相同(如子年生逢子年),气场重叠易致压力与机遇并存,需防物极必反。
冲太岁:地支六冲(如子午冲),主动荡波折,健康、感情易生变数。
刑、破、害太岁:如丑未戌三刑、子未相害等,主是非、小人、合作破裂。
三、化解之道:五行有救与四柱有情
1. 五行有救
若四柱或大运中有克制犯太岁五行的元素,可减轻灾祸。
例如甲日克戊年,若柱中有庚申金制伏甲木,或大运逢金运,则凶性大减。
袁树珊引用《三命通会》“戊己愁逢甲乙,干头须要庚辛”,强调金能制木以解土厄。
2. 四柱有情
天干相合可调和矛盾。如甲日克戊年,若柱中有癸字与戊合化火(“壬以癸妹配戊”),则凶转为吉。
若二者兼具(五行有救+四柱有情),则祸患几无。
3. 神煞与格局配合
若日干为天月德贵人,或太岁为用神,则犯太岁反主受益。
岁运并临(如甲子年逢甲子运)时,羊刃、七煞为凶,财官印绶为吉,需结合全局喜忌判断。
四、特殊情形与辩证思维
1. 真太岁与征太岁
真太岁:流年与当生太岁干支相同(如甲子年生逢甲子年),需大运与太岁相和,否则刑冲破害必凶。
征太岁:日干支或运干支冲克太岁,主灾厄难免,尤其天克地冲者更甚。
2. 身强身弱与五行喜忌
身强格局者抗冲克能力较强,值太岁或可借势突破;身弱者则需谨慎避凶。
太岁五行若为八字喜用(如八字喜木逢寅卯年),则运势顺遂;若为忌用(如忌金逢申酉年),则需防健康、事业危机。
五、实践应用与趋避之法
1. 命理调整
避免在太岁方位动土,或通过风水摆件(如黑曜石化解子午冲)调和气场。
佩戴与五行喜用相符的吉祥物(如缺火者戴南红玛瑙)增强运势。
2. 祭祀与心态
袁树珊虽未详述具体仪式,但强调对太岁的敬畏之心,认为“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积德行善化解不利。
结语
袁树珊在“论太岁”中以“君-臣”关系为核心,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吉凶判断体系,既强调太岁的权威性,又主张通过五行生克与命理调整趋吉避凶。
其理论融合传统伦理与命理逻辑,为后世化解太岁提供了经典范式,至今仍在民间信仰与命理实践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