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这样的说法:旧时以五行划分来论述人的疾病,并非完全不合道理。
但人的身体脏腑经络,五行之气俱全(对应五脏: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而命局四柱与大运中的五行,未必五种俱全。
如果一定要用某一五行的盛衰来推断某一种疾病,也未必全部应验。
正确的推断方法:
须先看日主(代表命主自身)及命局所成的格局:
若格局“朗健”(五行清晰强健)、“中和”(五行平衡调和)、“平顺”(生克有序无冲),均属无病之命。
若格局“晦弱”(五行昏暗衰弱)、“驳杂”(五行偏枯混杂)、“乖戾”(冲克刑害无序),多为有病之命。
再考察命局的“神理气势”(五行的能量状态与流通趋势):
某行“太过”(能量过旺无制,如木旺极无金克)或“不及”(能量衰弱受克,如木衰极逢金旺),需结合四柱与大运中的五行综合分析。
即使原局无某行(如无木),也可通过生木、克木、木生、木克的相关五行(如水生木、金克木、木生火、木克土),推断木行对应的脏腑(肝胆)是否受病。
关于干支与身体部位的对应:
天干地支对应头目手足等身体部位(如甲为头、乙为肩、寅为手、卯为指等),需结合五行生克灵活推断。
但若要穷举所有疾病对应关系,则如同名医论病皆不离五行,恐怕需要摘取数十百种医书内容,强行列入命理书籍了(暗示不可机械套用)。
核心思想解析:
这段论述肯定了五行与疾病对应的合理性,但批判了“以某行定某病”的机械论。
作者主张结合命局整体格局(如五行平衡、用神强弱)与五行流通趋势综合判断,强调“神理气势”的重要性,而非简单对应干支脏腑。
结尾以医书类比,指出命理应注重逻辑推导而非罗列病症,体现了“抓本质、重辨证”的学术态度。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命理探源》中的“论疾病”部分,以传统命理学为框架,结合中医五行理论,系统阐述了通过八字命理推断疾病的核心逻辑与方法,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行失衡与疾病根源
1. 五行配五脏理论
以“人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为基础,将五行与人体脏腑一一对应。
- 木对应肝(甲为胆,乙为肝),过旺或过衰易引发肝胆疾病(如肝炎、胆结石)。
- 火对应心(丙为小肠,丁为心),失衡可能导致心血管问题(如心脏病、高血压)。
- 土对应脾(戊为胃,己为脾),异常多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如胃病、糖尿病)。
- 金对应肺(庚为大肠,辛为肺),失衡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气管炎)。
- 水对应肾(壬为膀胱,癸为肾),过旺或不足可能导致肾病、泌尿系统问题。
2. 五行失衡的六种形式
- 某行太旺无制,憋而成病(如木多火塞)。
- 被旺行克制之五行受损(如土旺克水)。
- 被旺行反克(如木强金缺)。
- 生多为克(如土多金埋)。
- 盗泄太过(如火多木焚)。
- 局中被冲克或合化之五行受伤。
二、十神与疾病的关联
1. 七杀(偏官)
代表严重病痛,若落在某五行或宫位,对应部位易患慢性病(如七杀在火位主心脏病)。七杀过旺或混杂,可能引发久治不愈的顽疾。
2. 偏印
主经络淤堵,表现为局部麻木、酸痛(如偏印在木位可能引发风湿)。偏印过多者易患神经衰弱、关节炎。
3. 其他十神
- 伤官:易因意外受伤(如刀伤、烫伤)。
- 正印:过旺可能导致营养过剩(如肥胖、糖尿病)。
- 比肩\/劫财:易患肝病、肾病或因操劳致病。
三、神煞与疾病的象征
1. 凶煞警示
- 丧门、吊客:与疾病或丧事相关。
- 灾煞:主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
- 病符:易患慢性病或旧疾复发。
2. 吉神辅助
- 天医:代表医药或康复机会,可缓解疾病影响。
四、病药理论与调治原则
1. 病药的定义
- 病:八字中过旺或受克的五行、十神。
- 药:用以调和“病”的五行或十神(如火旺需水克,土弱需火生)。
2. 调治方法论
- 旺神宜泄:如土旺用木疏泄,而非强行克制。
- 弱神宜补:如水弱用金生扶,增强其气。
- 岁运辅助:通过大运流年平衡原局五行,缓解疾病风险。
五、大运流年与疾病应期
1. 岁运触发机制
- 原局某五行过弱,逢岁运克制(如木弱逢金旺流年),易引发对应疾病。
- 用神受克之年(如以水为用神,逢土旺流年),健康易受冲击。
2. 伏吟与冲克
- 岁运并临或伏吟(如年柱与大运相同),可能触发旧疾或加重病情。
- 地支冲克(如卯酉冲)可能导致突发性疾病(如筋骨损伤、头痛)。
六、中医与命理的融合
1. 脏腑经络对应
结合中医理论,将八字五行与脏腑、经络、部位一一映射(如甲木主胆,丙火主眼),形成系统的健康分析框架。
2. 预防与调护
强调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饮食、作息)改善体质,配合命理调治,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七、局限性与实践原则
1. 辅助参考性质
袁树珊明确指出,命理分析仅为“先天禀赋”的参考,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不可替代专业治疗。
2. 综合判断要求
疾病推断需结合八字全局、神煞、岁运及个人实际情况,避免孤立片面地解读。
总结
《命理探源》的“论疾病”以五行生克为核心,通过十神、神煞、大运流年等要素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疾病预测体系,强调“病药调和”与“先天后天结合”的原则。其理论虽源于传统命理学,但与中医理论深度融合,为健康风险分析提供了独特视角。然而,需理性看待其局限性,将其作为健康管理的辅助工具,而非绝对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