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仁堂的木门轴在五月的风里吱呀轻响,檐角垂下的铜风铃串着三枚银杏叶形状的吊坠,被槐花拂过便发出细碎的\"叮铃\"声。青石板路被历年的雨水冲刷得温润,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槐树叶,在地上织出晃动的光斑,像撒了一把碎金。
岐大夫坐在堂屋西侧的藤椅上,竹编的椅面被岁月磨得发亮。他手里捧着的《伤寒论》已翻得卷边,泛黄的纸页上用朱笔圈点着\"阳明病,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鼻尖萦绕着药柜里飘来的混合气息——当归的甘醇、薄荷的清凉、陈皮的陈香,还有角落里晒着的干荷叶那股清苦的草木气。
风铃突然急促地响了几声,带着几分焦虑的节奏。岐大夫抬眼,看见一个浅蓝色的身影一闪,撞开了半掩的木门。进来的姑娘扎着高马尾,发尾有些毛躁,校服领口沾着点粉笔灰,手里紧紧攥着书包带,指节都泛了白。她身后跟着位中年妇女,鬓角有几缕碎发被汗水濡湿,贴在脸颊上,手里还捏着张揉皱的纸巾。
\"岐大夫,您快给看看!\"妇女跨进门就直奔过来,声音里带着哭腔,\"这是我女儿小薇,今年高三,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身体却成了这样......\"
小薇被母亲往前推了半步,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耳尖红得像熟透的樱桃。她低着头,视线落在自己磨得发白的运动鞋上,细声细气地说:\"阿姨好,岐大夫好......\"
岐大夫放下书,指了指对面的木凳:\"坐吧,慢慢说。先喝杯茶,槐花茶,刚采的,清心火。\"他提起桌上的紫砂壶,给两个白瓷杯斟上浅黄绿色的茶汤,杯沿浮着两朵小小的槐花。
小薇母亲接过茶杯却没喝,双手捧着杯子取暖似的:\"大夫,这孩子两个月没来月经了,上个月来了一点,就两三天,颜色深得发黑,还肚子疼。昨天早上刷牙,突然流鼻血,止了半天才能止住。这马上要高考了,身体这样可怎么行啊?\"
小薇抿了口槐花茶,茶水带着淡淡的清甜和微苦,她小声补充:\"其实......上个月没来之前,也流过一次鼻血。最近总觉得累,上课老走神,饭也不想吃,早上喝点粥就够了,中午在学校食堂,看着饭菜就没胃口。\"
\"大便呢?\"岐大夫温和地问,目光落在小薇脸上,她皮肤很白,是那种缺乏血色的苍白,眼下有淡淡的青影。
\"不太好......\"小薇的声音更低了,\"有时候三天才一次,很干,蹲半天也排不出来。\"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手脚也总是凉的,别人穿短袖,我还得套个薄外套,晚上睡觉,脚到半夜还是冰的。\"
岐大夫点点头,示意小薇伸出舌头。小薇有些不好意思地张开嘴,舌尖微微上翘。\"舌尖红,舌面淡,苔薄白,两边有齿痕。\"岐大夫轻声说着,又让她把手腕放在脉枕上。他三根手指轻轻搭在寸关尺的位置,食指按寸脉,中指按关脉,无名指按尺脉,闭目凝神片刻。
诊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槐树叶沙沙作响,偶尔有风铃清脆的声音。片刻后,岐大夫收回手:\"脉象弦细,左关脉弱。弦为肝脉,细主血虚,左关对应肝,这说明肝气郁结,气血不足啊。\"
他转向小薇,眼神带着理解:\"是不是经常坐着不动?从早自习到晚自习,除了去厕所,基本都坐在座位上?\"
小薇惊讶地抬起头,马尾辫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您怎么知道?我们早上六点半到校,晚上十点才放学,课间十分钟都在刷题,根本没时间出去走。\"
\"久坐伤脾。\"岐大夫说,\"脾主运化,像个磨盘,把吃进去的食物磨碎,变成气血津液。久坐不动,脾的运化功能就弱了,磨盘转不动,气血就生不出来,所以你会觉得累,没胃口,手脚凉——脾主四肢,脾虚了,四肢就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
他拿起桌上的纸笔,边写边解释:\"你这情况,叫'倒经',也叫'经行吐衄',就是月经该来的时候没来,反而从鼻子或嘴巴出血。中医认为,血随气行,气逆则血逆。你学习压力大,肝气郁结,气没地方去,就往上冲,本来该往下走的经血,被这股逆气带着往上跑,跑到鼻子就成了鼻血。\"
小薇母亲恍然大悟:\"怪不得!每次她模考成绩不好,就说头疼,过两天就流鼻血。我还以为是上火,给她喝了不少凉茶,反而更严重了......\"
\"凉茶可不能乱喝。\"岐大夫摇摇头,\"她这不是实火,是虚火。肝气郁结久了,会化火,但她本身脾虚,气血不足,是虚火上浮。凉茶寒凉,越喝越伤脾,脾更虚,气血更不足,火就更旺,形成恶性循环。\"他指着小薇的舌头,\"你看她舌尖红,是心火;舌面淡,是脾虚;手脚凉,是阳虚;大便干,是津液不足——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
小薇母亲着急地问:\"那该怎么办啊?大夫,您给想想办法,别影响她高考。\"
岐大夫安抚地笑了笑:\"别急,问题不大。她这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阳明燥结,大肠不通;二是肝郁气滞,血不归经;三是脾虚失运,气血不足。咱们一步一步来调理。\"
他铺开处方笺,毛笔蘸了墨,在纸上写下药名:\"先给你开个方子,从麻仁丸加减来的。麻子仁五钱,杏仁三钱,炒白芍四钱,厚朴二钱,枳实二钱,大黄一钱,益母草五钱,桃仁二钱。\"
\"麻仁丸是《伤寒论》里的方子,本来是治'脾约'证的。\"岐大夫边写边解释,\"脾约,就是脾被约束了,不能正常运化津液,导致大肠干燥,大便秘结。你看小薇,大便干,两三天一次,就是阳明燥结。\"
他指着处方上的药名:\"麻子仁是君药,味甘平,能润肠通便,就像给干燥的肠道加点润滑剂。杏仁呢,味苦温,能降肺气,中医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降了,大肠的气也跟着通,就像给水管通了气,水流得更顺畅。\"
\"厚朴和枳实,都是理气的药。\"他继续说,\"厚朴味苦辛温,能行气除满;枳实味苦微寒,能破气消积。这两味药配合,能把肠道里的胀气排出去,让气机通畅。大黄是泻热通便的,但这里只用了一钱,还得后下——就是药快煎好的时候再放进去,煮五分钟就行,这样既能泻热,又不会太猛,免得伤了正气。\"
小薇母亲听到\"大黄\"有些紧张:\"大夫,这大黄不是泻药吗?她本来就没胃口,吃了会不会更虚?\"
\"问得好。\"岐大夫赞许地点点头,\"所以我加了白芍和益母草、桃仁。白芍味甘酸,能养血柔肝,肝气不那么急躁了,就不会往上冲;同时白芍还能缓急止痛,她不是肚子疼吗?白芍能缓解。益母草是妇科良药,能活血调经,让经血归位;桃仁味苦平,能破血行瘀,把瘀堵的血通开,月经颜色发黑,就是有瘀血。\"
他把处方叠好递给小薇母亲:\"这方子,既治阳明的燥结,又调厥阴的瘀血,还兼顾养血,算是标本同治。你看,麻子仁、杏仁润其燥,厚朴、枳实理其气,大黄通其滞,白芍养其血,益母草、桃仁活其瘀——这样一来,燥结得通,瘀血得化,肝气得舒,经血自然就正常了。\"
\"那饮食上要注意什么?\"小薇母亲小心地把处方放进包里。
\"忌生冷寒凉,冰饮、冰淇淋绝对不能吃,西瓜、梨这些寒性水果也要少吃。\"岐大夫叮嘱,\"多吃点温性的,比如南瓜、山药、土豆,这些能健脾。早上可以煮点小米粥,加几颗红枣,小米养脾,红枣补血。\"他又看向小薇,\"课间一定要出去走走,哪怕绕着教室走两圈也好。久坐伤脾,动一动,气血才能流通开。\"
小薇认真地点头:\"我知道了,以后课间一定出去活动。\"
\"这药先吃三副,每天一副。\"岐大夫说,\"一副药加九碗水,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煎到三碗,然后放大黄,再煎五分钟,倒出来。分三次,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喝。\"他顿了顿,\"药可能有点苦,可以加点红糖,但别加多了,免得腻脾。\"
小薇母亲又问:\"大夫,这药要吃多久才能好啊?\"
\"三副药吃完,看看大便情况和月经能不能来。\"岐大夫说,\"如果鼻血止住了,大便通畅了,下次来复诊,我再给你调方子。你这主要是压力大加上久坐导致的,等高考完,压力小了,再好好调理调理脾和肝,就没事了。\"
小薇母女离开时,风铃又响了起来。岐大夫望着她们的背影,小薇走在阳光下,浅蓝色的校服被风吹起一角,脚步似乎比来时轻快了些。他回到书桌前,在病历本上写下:\"肝郁脾虚,阳明燥结,血不归经。治以润肠通便,疏肝活血。方用麻仁丸加减。\"
三天后的下午,小薇母亲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明显的喜悦:\"岐大夫,太谢谢您了!小薇昨天下午来月经了,颜色比上次红多了,肚子也不怎么疼了。今天早上大便也通了,虽然还有点干,但比以前好多了,也没流鼻血了!\"
岐大夫笑着说:\"那就好,剩下的药继续吃完。等月经干净了,再来开几副调理的药,巩固一下。\"
挂了电话,岐大夫翻开《伤寒论》,目光落在\"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一条上,心想:小薇这情况,虽不是伤寒,但肝郁乘脾的机理是一样的。下次复诊,得减大黄,加柴胡和白术,柴胡疏肝,白术健脾,把脾补起来,肝气才能疏泄正常。
又过了一周,小薇母女再次来到岐仁堂。这次小薇脸上有了点血色,不再是那种苍白了。\"大夫,月经已经干净了,这几天胃口好多了,早上能吃一个馒头加一碗粥了。\"小薇主动说,\"手脚也没那么凉了,晚上睡觉能暖和过来了。\"
岐大夫再次给她诊脉,脉象比上次柔和了些,弦细但有力了。他点点头:\"恢复得不错,阳明燥结已经缓解了,现在主要是肝郁脾虚,得调补一下。\"
他重新开了个方子:柴胡三钱,白芍四钱,当归三钱,白术四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二钱,益母草四钱,陈皮二钱。\"这个方子是逍遥散加减的。\"他解释道,\"逍遥散疏肝健脾,正好适合你现在的情况。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和当归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再加益母草活血调经,陈皮理气健脾。\"
\"这方子要吃多久?\"小薇母亲问。
\"先吃七副,每天一副,吃完应该就差不多了。\"岐大夫说,\"高考完如果有空,再来看看,吃点药膳调理调理,比如当归黄芪乌鸡汤,既补血又补气。\"
小薇这次离开时,主动跟岐大夫说了声\"谢谢\",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容。阳光透过槐树叶,在她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岐仁堂的风铃又响了,槐花落了一地,像铺了层厚厚的雪。岐大夫拿起紫砂壶,给自己倒了杯槐花茶,茶汤清冽,带着淡淡的花香。他想,这少女的心事,一半是学业的压力,一半是身体的不适,一碗汤药,调的不仅是气血,更是那份被压抑的青春活力。等气血通畅了,心事也就散了,就像这槐花,虽会飘落,但明年春天,又会满树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