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勇觉得惊讶不算意外。
他的学历也就是个本科,还是军校,毕业都不用写论文的。而李听寒是正经八百靠论文拿了三个博士学位的。对联邦学位授予的那点弯弯绕,心里清楚的很。
不说别的,0攻角机动的飞行数据目前看,只有廖勇飞的出来。而以李听寒的科研能力,出五篇影响因子40以上的顶刊甚至七篇30分左右的次顶刊不是问题。那作为把这个飞行数据飞出来的飞行员,廖勇确实有资格说一句自己深度参与了这篇论文,并且贡献和李听寒是等同的,也有义务保证研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李听寒给廖勇挂个共同第一作者,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而哪怕是对科研最严格的首都第一科学院大学,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最大的要求,也不过是要以第一或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两篇(硕士)和三篇(博士)影响因子达到30分的论文。
所以,李听寒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啊,在她眼里,这种颠覆性的机动动作,区区一个博士而已,算什么大问题?
甚至于,哪怕不在科研方向,光在军事学角度,廖勇搞出来的大气层内0攻角机动技术,在空战领域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要知道,之前破S机动“只是”以高度换方向的快速转向180度,就被称作空战无敌帧了,而0攻角转向在作战里。理论上是能在能不损失高度甚至不怎么损失能量的前提下,瞬间转向180度的。
这可不是无敌帧这么简单,最简单的例子,对方在追逐我,我使出0攻角转向在同一高度下以极短时间转向180度,然后直接就是一发导弹过去。
注意,这个“极短时间”就算不是瞬间完成,但是也决计不会很长。就算是邓恩,狂刃一号甚至廖勇和他爹廖建华这种级别的顶级AcE,在没有见过这一招的前提下,想要及时反应过来并且做出有效的防御机动,基本上也只能靠蒙的。
而除了AcE之外,剩下的精英和普通飞行员在碰上这招的情况时候,如果没有机载辅助AI的决断,恐怕连弹射的机会都不会有啊。
无敌帧?我都把你宰了还要什么无敌帧!
而且,就算不考虑180度掉头,只是以0攻角进行快速转向机动,在空战里的作用也够大了。
一方面,进行0攻角转向时,战斗机基本上完全在水平方向进行转向,而常规的转向方式嘛,再怎么说,你都得先拉机头拉出个攻角来。
这意味着使用常规方式转向时,机头会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进行变化,而0攻角转向完全在水平方向。如此一来,使用0攻角机动技术一方的战斗机,其让机头指向对手的速率和常规方式比起来,高出一个数量级都算低估了。
而机头指向性在战斗机上,基本上就是进攻能力的直接表现。毕竟火控雷达还是装在机头的,你不用机头对准敌方,那想要瞄准的难度还是很大的。使用0攻角转向技术,在进攻上的优势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0攻角转向可以说是毫无准备动作,不论是航向角还是转向速率,其变化完全是非线性的,不论是飞行员还是导弹的算法,都完全无法对这种转向做出预测。而传统的转向看似突然,实际上在有经验的飞行员和导弹眼里,不论是其转向速率还是航向角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可预测,可计算的。
这意味着掌握这项技术之后,战斗机飞行员在面对导弹时,可以完全跳出传统的规避机动+干扰弹模式,转而使用0攻角机动,直接让导弹无法准确预测位置从而脱锁。哪怕进入到机炮格斗,掌握这门技术也能直接让对手无法准确判断方向从而轻松逃离。
在防御上,这技术已经超越了一切的现有防御机动,那简直就是无敌外挂啊兄弟。
最后,廖勇实现0攻角转向的方式,是用分布式矢量系统来提供转向所需的向心力,从而不需要拉攻角,用机翼产生更大的升力来提供向心力。这意味着原本伴随攻角产生的巨大诱导阻力也不存在了。
因此,尽管不论如何,发动机的推力都没有严格按照飞行方向做功,而且还因为给辅助喷嘴分配推力从而降低了飞行方向上的推力,从而损失了能量。但是因为这些原因损失的能量,和克服诱导阻力所需的能量比起来,那低了可不是一点半点。这意味着在使用0攻角转向后,战斗机的剩余能量也是远高于常规转向的。
好了,现在连攻击后的进行脱离或者防御后的发起反击的能量基础都有保证了。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空战里,0攻角转向技术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掌握了这一技术,那在空战里的优势几乎是压倒性的,甚至可以称为是降维打击。
光这一点,廖勇只要将相关的技术整理出来,那未来全联邦航校的走廊里都得挂着他廖勇的大头照以示敬意。
这也是李听寒早早等在机库的原因,实际执行空战的时候廖勇是行家,但是搞理论,她是行家,别忘了,她可是圣剑项目的总师+总负责人,单就纯理论而言,李听寒比廖勇差不了太多。
“你啊什么啊?这可是大气层内的0攻角转向啊,这技术只要推广开,不论是在战斗机开发还是在实战里,几乎都是颠覆性的飞行技术吗?”看到廖勇还在懵,李听寒急忙对他解释,生怕他不懂这个技术的意义。
“可是,这一招在大气层里,只能在二马赫上下使用啊,我刚才不光一直保持在前掠翼状态控速,还得在规避转向后,一直等到速度掉到两马赫才敢尝试用一下的,就算这样,过载也拉到了32G呢。”廖勇挠了挠头,“而且,这玩意的推力配平很麻烦的,基本上只能靠感觉手操配平,要是有点失误,很有可能战斗机自己就把机头拧下来了,就算我把原理告诉别人,想要掌握也不是训练能搞定的啊,飞控系统真能把这么复杂东西兼容进去吗?而且,圣剑的经济巡航速度都三马赫了,两马赫下还得拉到32G的机动动作,真的有什么实战意义吗?”
作为真飞了这一招出来的飞行员,个中的困难之处只有廖勇知道。也正是因为其中的问题,廖勇才觉得这技术没什么太大的推广意义。在他眼里,这确实是在单挑中近乎一击必杀的绝招,但是在实战里哪有那么多单挑的场景?而且这操作的困难程度,就算是顶级AcE也没几个玩的转的。
别忘了,这动作只能在二马赫左右做,并且过载足有32G。而两马赫在这个年头吧……
廖勇说的已经很直白了,这是他用圣剑飞出来的,而圣剑的飞行手册上,经济巡航速度标定的是三马赫。
所谓的经济巡航速度指的是发动机每千米消耗燃料,或者说推进剂最少的情况下的飞行速度,一般是进行长距离飞行时候使用的。圣剑把经济巡航速度标定在三马赫,这意味着对圣剑而言,两马赫已经是算慢了。
别忘了,这次的0攻角转向的过载高达32G哦。
在廖勇眼里,如果是用超级闪电隼飞出来这一招可能还有用,毕竟哪怕是独行隼,常规的空战作战速度也就是两马赫,超级闪电隼还要在低一点。但是这是用圣剑飞出来的,那这个技术的意义在他这,就和在二十一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在研究战斗机的亚音速机动性一样,没什么意义。
那可是32G,就算有圣剑的先进抗荷服和线性座椅在,都算是高过载了。你都能扛住这个过载了,那你做什么机动不都能把对面给宰了?犯得着冒着一旦配平失误,就可能自己把自己的机头拧下来的这种无可挽回的巨大风险吗?
廖勇大概就这个意思。
这技术现在就廖勇会,他也确实带点敝帚自珍的意思。但是再怎么敝帚自珍,在廖勇那也就是个“敝帚”,也就是破笤帚。自己用着确实算是得心应手,但是推广一种没什么实际作战意义的技术?
廖勇觉得这么做有点刻意给自己歌功颂德的意思,他丢不起这人,还是算了。
“你这家伙……算了,看在你飞这么一通怪累的,我不说你,你先歇会,我先忙完这次试飞和模拟战后收集的数据,等我忙完了再和你慢慢说。”李听寒听到廖勇的意见,顿时有点恨铁不成钢。
为什么?因为她想的远比廖勇多,也远比他远,而且廖勇提出来的问题,实际上——
——在看得见的未来里,大部分都是有充足的解决方案的。甚至于,其中大部分都是寰宇科工里处在预研阶段的技术。要不了多久,可能五年也可能十年内,这些技术就能拿出来做测试甚至投产了。
在预研技术这个角度看,五到十年可真不算太长。
李听寒在技术方面,一直是个注重理论先于实际应用的人,她宁可批一百个其中可能只有一个有应用前景的技术预研计划,也不愿意忍受在一百个正在推进的项目中,存在一个项目缺乏可用技术得现场开始研发。
在今年正式接掌寰宇科工cto宝座之后,李听寒对所有提交的预研技术申请报告基本上就一个字,批。
别和你李总谈钱,钱不够了我给你去要。反正公司老板是我爹,大不了一哭二闹三上吊,你李总总能把钱给你要来。比起要钱,你先给老娘把技术准点拿出来再说。
因此,李听寒对廖勇这种缺乏远见的行为是相当生气的。这要是在寰宇科工,她现在已经对着廖勇摔文件夹开骂了。但是一来,这是自己选的,以结婚为目的谈的男朋友,再怎么样也不至于当一群人面前落廖勇的面子,二来,这地方有外人(指围观的其他飞行员),而要想骂廖勇一顿,以李听寒的性格,里面不涉及到部分寰宇科工内部的保密技术就有鬼了。
她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可现在暂时还没改过来,因此李听寒姑且打算忍一忍,等忙完了再去收拾廖勇。
只不过,李听寒是忍住了,可有人不打算忍了。
“不是我说啊廖上尉,你这观点可是相当的保守了,敝帚自珍,你这个年纪,有这种想法可不好!”
开口的人,正是目前为止新维多利亚星临时军政长官,这颗星球大气层内权利最大的人,对廖勇有知遇之恩的顶头上司,诺埃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