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陈朝阳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
他昨晚又在公司忙到了凌晨三点,刚躺下没几个小时,脑袋还有些昏沉。拿起手机一看,是一个陌生的京都本地号码,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起来。
“请问是陈朝阳先生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干练的男声。
“我是,请问您是?”
“我是赵老的机要秘书小张,昨天晚上首长特意吩咐,想请您今天上午十点到部委来一趟,有些事情想和您聊聊。”
“赵老?” 陈朝阳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对方口中的 “赵老” 是谁,顿时睡意全无,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起来。他虽然一直在埋头搞技术,但也知道这位老者的分量,那可是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
“陈先生,您方便吗?” 小张的声音依旧平和。
“方便,方便!” 陈朝阳连忙应道,“我马上准备一下,准时到。”
挂了电话,陈朝阳坐在床上,深吸了好几口气才平复下激动的心情。他实在想不明白,像赵老这样日理万机的大人物,怎么会突然想见自己?是因为昨天的网络攻击事件?还是公司的技术引起了更高层面的关注?
他来不及多想,迅速起身洗漱。打开衣柜,看着里面几件简单的衬衫和休闲裤,陈朝阳犯了难。去见那样的大人物,穿得太随意似乎不太合适,但他又没有西装 —— 不是买不起,而是平时一门心思扑在技术上,根本没机会穿。
最后,他选了一件熨烫得还算平整的浅蓝色衬衫,配了一条深色西裤,脚上是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这已经是他最正式的行头了。
八点半,陈朝阳提前出发。司机是公司刚招聘的退伍军人,姓王,开车稳当,而且很有分寸,一路上除了提醒路况,没多问一句。车子驶过长安街,看着窗外庄严的建筑和来往的车流,陈朝阳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
他想起三年前,自己还是青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博士生,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对着一行行代码和复杂的算法模型,那时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想做出一套真正安全的加密系统,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
为了这个梦想,他放弃了去 m 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的机会,拒绝了几家跨国科技公司的高薪邀请,拉着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凑了几十万块钱,在一个简陋的居民楼里,创办了朝棠科技。
创业的日子很苦,资金短缺、人才流失、技术瓶颈…… 无数次,他都觉得快要撑不下去了,但一想到那些因为技术落后而被卡脖子的场景,想到国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被动局面,他就咬牙坚持了下来。
直到一年前,动态加密算法的核心模型终于攻克,公司开发的第一款智能防火墙系统上市,凭借着远超同类产品的防护能力,迅速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甚至吸引了一些国外客户的关注。也就是从那时起,麻烦开始接踵而至,先是遭遇各种技术壁垒,然后是这次的网络攻击和恶意收购。
“王师傅,停在这里就好,我自己进去。” 车子快到目的地时,陈朝阳说道。
王师傅点点头,将车停在指定的停车区域:“陈总,需要我在这里等您吗?”
“不用了,你先回公司吧,我这边完事了自己打车回去。”
下车后,陈朝阳按照小张给的地址,走到了那栋熟悉的建筑前。门口的警卫检查了他的身份证和预约信息后,引导他走进了大厅。小张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陈先生,您来了。” 小张笑着迎上来,态度很亲和,“首长正在开会,还有几分钟就结束,我带您先去休息室等一下。”
跟着小张穿过几条铺着红地毯的走廊,走廊两旁挂着一些历史照片,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建筑的厚重历史。陈朝阳放轻脚步,不敢多看,心里的紧张感又加剧了几分。
休息室是一间雅致的小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角落里摆放着几盆绿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小张给陈朝阳倒了一杯茶:“陈先生,您稍坐,首长那边一结束,我就来叫您。”
“谢谢。” 陈朝阳接过茶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让他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一些。
大约过了一刻钟,小张推门进来:“陈先生,首长请您过去。”
陈朝阳站起身,跟着小张走进了那间他只在新闻里见过的会议室。
会议室很大,光线明亮,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坐在桌旁交谈,看到陈朝阳进来,都停下了话语,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
陈朝阳的心跳瞬间又加速了,他一眼就认出了坐在最上首的那位老者 —— 正是在新闻里经常看到的赵老。旁边坐着的,还有昨天在报告里看到的蒋建国和洛明远。
“首长好!” 陈朝阳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微微鞠了一躬。
赵老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小陈啊,快坐。别紧张,就当是家常聊天。”
他亲自拿起桌上的茶壶,给陈朝阳倒了一杯茶,递到他面前:“尝尝,这是今年的新茶,明前龙井,味道还不错。”
“谢谢首长。” 陈朝阳双手接过茶杯,掌心的温热顺着手臂蔓延开来,心里的紧张感奇迹般地消散了不少。他轻轻抿了一口,茶水清冽甘醇,确实是好茶。
赵老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目光里带着审视,也带着欣赏。眼前的陈朝阳,穿着朴素,面容清秀,眼神清澈而坚定,没有丝毫的浮躁和油滑,完全不像那些钻营取巧的商人,倒更像一个潜心研究的学者。
“我听洛老和蒋老说,你很年轻,才二十七岁?” 赵老开口问道。
“是的,首长。”
“了不起啊。” 赵老赞叹道,“二十七岁,就能做出这么大的成就,不容易。”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正是陈朝阳去年发表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上的那篇论文,“你的这篇论文,我看过了,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