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的更鼓敲过第三遍,天色仍是浓稠的墨蓝。怡红院内却已灯火通明。秋水捧着那件御赐的“文武袖”麒麟服,侍立一旁,眼中满是惊叹。
贾瑛褪下家常的素色直裰,玄色的中衣勾勒出宽肩窄腰的利落线条。他展开那件华服,左袖以金线银丝绣踏云文麒麟,祥瑞威严;右袖用玄黑丝线配暗红绣出啸月武狴犴,狰狞霸气。文武双全,尊荣无匹。他动作利落地穿上,束紧玉带,将那柄御赐的、鲨鱼皮鞘上錾刻着狴犴吞口纹的绣春刀悬于腰间。
铜镜中映出的人影,剑眉斜飞入鬓,星眸深邃锐利,挺鼻薄唇,下颌线条利落如刀削。玄色华服衬得他肤色愈发冷白如玉,左文右武的麒麟狴犴在烛光下流转着内敛而慑人的光芒,腰间绣春刀柄末端的红缨垂落,平添几分肃杀之气。俊美无俦,英姿勃发,凛然不可逼视。
秋水退后两步,眼中满是惊艳:“爷穿这身,真真是…龙章凤姿,天神下凡一般!”
贾瑛对着镜中那英武逼人、俊美无俦的身影,挑了挑眉,唇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天神?嗯…勉强算个扫把星吧,专扫人间污秽。”
“头儿,该动身了。”老七在门外低声提醒。
贾瑛最后正了正衣冠,唇角习惯性地勾起一抹混不吝的弧度,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房门。穿过尚在沉睡、只余巡夜婆子灯笼微光的大观园,他脚步未停,却径直折向了潇湘馆的方向。
路过潇湘馆,脚步不由自主地缓了下来。窗棂半开,晨光斜斜投入,映出窗边一个纤细窈窕的身影。林黛玉正对镜簪花,从菱花镜中瞧见他,唇角便漾开清浅的笑意,放下玉梳,起身走到窗边。
“三哥哥这身…” 林黛玉眸光流转,将他从头到脚细细打量一番,那眼神里有欣赏,有骄傲,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意,“倒真是威风凛凛,让人不敢逼视了。”
贾瑛走近窗边,隔着窗棂,目光灼灼地锁住她清丽的容颜,压低声音,带着点痞气的笑意:“不敢逼视?那林妹妹方才还看了那么久?莫不是…被哥哥我的英姿迷住了?”
“呸!又没个正形!” 林黛玉脸颊飞红,啐了一口,眼波却含着笑,“我是提醒你,待会儿上了朝,可要正经些!莫要像在清虚观那般,口无遮拦,惹人笑话!” 她想起那次打醮,这人对着张道士也敢嬉笑怒骂,毫无敬畏的模样。
贾瑛立刻做出一副严肃状,挺直腰板:“谨遵林夫子教诲!保证目不斜视,正襟危坐,金口玉言,字字珠玑!” 末了又凑近些,眨眨眼,“不过嘛…若是那些老顽固先惹我,那可怪不得我开喷了。”
林黛玉被他逗得噗嗤一笑,又连忙忍住,嗔道:“快去吧!仔细迟了!”
贾瑛哈哈一笑,这才心满意足,转身大步流星朝府门走去。玄色麒麟袍角在晨风中猎猎拂动,绣春刀柄上的玄鸟剑穗随之轻扬,背影挺拔如松,带着一股锐不可当的气势。林黛玉倚在窗边,望着他消失的方向,指尖无意识地抚过窗棂上微凉的木质纹理,唇边噙着一抹清甜的笑意,久久未动。
金銮殿上,庄严肃穆。当贾瑛身着那身独一无二的“文武袖”麒麟服,腰悬绣春刀,昂首踏入大殿时,瞬间吸引了所有朝臣的目光!惊艳、敬畏、忌惮、探究…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那些目光里。他步履从容,在勋贵班列之首站定,目不斜视,仿佛周遭的注视皆如浮云。
朝议冗长,无非是些歌功颂德、鸡毛蒜皮。贾瑛眼观鼻,鼻观心,谨记林妹妹“泥塑木雕”的嘱咐,只在皇帝偶尔目光扫来时,回以一个心照不宣的痞笑。
好不容易熬到散朝,贾瑛正想溜之大吉,却被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笑眯眯地拦住:“靖安伯爷留步,陛下召您养心殿说话。”
养心殿东暖阁。
皇帝屏退左右,脸上那副端着的帝王威仪瞬间垮塌,愁眉苦脸地瘫在龙椅上,对着贾瑛大倒苦水:“兄弟!救命啊!这皇帝真他妈不是人干的!”
贾瑛熟门熟路地自己找了张椅子坐下,翘起二郎腿,拿起御案上一个贡梨啃了一口,含糊道:“又怎么了?哪个不长眼的又给你添堵了?”
“还不是那些地方官!”皇帝拍着桌子,气呼呼地说,“前些日子,我忧心民间收成,怕闹饥荒,下旨让各地据实上报秋粮情况!你猜怎么着?奏折收上来一看,好家伙!报上来的全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没几个地方说收成不好的!糊弄鬼呢?当我是傻子?这帮狗官!报喜不报忧,粉饰太平!这是要捂盖子,等着民变火烧眉毛了才让我知道吗?”
贾瑛啃梨的动作顿都没顿,嗤笑一声:“就这?也值得你火急火燎把我叫来?” 他慢悠悠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卷宗,随手丢在御案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喏,早给你准备好了。”
皇帝一愣,连忙抓起卷宗打开。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详细记录了北方三府、江南两省数十个州县的真实受灾情况、粮食减产幅度、地方官为粉饰太平而虚报瞒报的数额,以及一份长长的、参与瞒报的官员名单!证据详实,触目惊心!
“这…这是…” 皇帝又惊又喜,猛地抬头看向贾瑛。
贾瑛啃完最后一口梨,将梨核精准地丢进角落的银炭盆里,发出“滋啦”一声轻响。“锦衣卫加上我早年埋下的人手,分了几路去几个最可能受灾、也最爱捂盖子的关键地方查的。怎么样?比你那些只会写‘五谷丰登’的奏折靠谱多了吧?”他语气平淡,仿佛只是随手做了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兄弟!还得是你啊!” 皇帝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捧着那卷宗如同捧着稀世珍宝,“你简直就是哥的及时雨!哥的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