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覆盖试验田的第三天,积雪厚度达到 17 厘米,刚好没过脚踝,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诗歌新宇宙的韵律在雪地跳动。小顺子穿着王婶做的棉鞋,鞋帮上缝着防滑的轮胎皮,他用铁锹在雪地上铲出一条小路,通向绿肥分解完成的地块。积雪下的土壤温度稳定在 2c,比裸露的普通地高 3c—— 这是绿肥分解产生的腐殖质在发挥保温作用,界域钥匙碎片贴近积雪时,碎片的银光让雪面融化出细小的孔洞,露出下面深褐色的沃土。
莱娅的平板电脑架在培训教室的暖气片上,屏幕上的 “土壤冬储监测系统” 正实时传输数据:耕作层含水量 24%(最佳越冬湿度),微生物活性处于休眠阈值(5c以下进入休眠),能量流保存率 89%。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划出重点区域,这些地方的绿肥分解最为充分,腐殖质含量达到 3.2%,比周边高 0.1 个百分点。“明年种玉米的核心区就定在这里。” 她调出土壤养分分布图,“速效氮 115mg\/kg,速效磷 30mg\/kg,完全能满足玉米苗期需求,基肥可以少施 20%。”
李大爷戴着棉帽蹲在培训教室的火炉旁,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画着越冬期土地管理草图,图上的积雪厚度、土壤温度等数据都是他每天去试验田测量的结果。他的手指在笔记本上比划着,给围坐的村民讲解如何判断土壤是否冻透:“找根两米长的木棍,能插进地里不足 50 厘米,说明冻层浅,对根系没影响;要是能插一米深,就得赶紧往地里盖秸秆。” 他的拐杖靠在墙角,杖头包着块铁皮,上面的能量符号被摩挲得发亮。
虎娃在谷仓里筛选玉米种子,种子是去年试验田收获的 “跨界玉米”,颗粒饱满度达到 92%,每百粒重量 38 克(达标值 35 克)。他用盐水选种法剔除瘪粒,盐水浓度精确到 1.13g\/cm3(能让饱满种子下沉),选出的种子摊在竹匾里,放在火炉旁烘烤,温度控制在 25c(避免烫伤胚芽)。光丝捕虫网掠过种子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经过筛选的种子发芽率能达到 95%,比混选提高 12%。“这些是明年的‘特种兵’。” 他往种子里拌了少量草木灰,“既能消毒又能补钾,去年这么处理过的种子,苗齐苗壮。”
王婶在厨房的大缸里腌制酸菜,白菜是培训教室后面菜园种的,用绿肥堆肥培育的白菜含水量 78%(最佳腌制湿度),每颗菜的重量都在 2.5 公斤左右。她按照一层白菜一层盐的比例码放,盐的用量精确到每颗菜 50 克,缸口用石头压住,石头的重量是缸内菜重的 10%(确保出水均匀)。酸菜缸旁边堆着晒干的玉米芯,准备用来给种子做催芽基质,芯子的粉碎长度控制在 1 厘米,能保持 60% 的湿度 —— 这是数学新宇宙计算出的最佳催芽环境。“开春育苗就得用这个。” 她拍了拍玉米芯堆,“比买的基质透气,还不花钱,去年育的苗根系比别人的发达三成。”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枝条上挂满了冰棱,阳光照在冰棱上折射出七彩的光,光线下的能量符号像跳动的火焰。小顺子用剪刀剪下几根一年生枝条,截成 15 厘米长的插穗,每段插穗保留 3 个芽眼 —— 这是诗歌新宇宙的繁育密码,能提高扦插成活率。他把插穗埋在试验田的背风向阳处,覆土厚度 5 厘米,上面盖层玉米秸秆,秸秆的厚度刚好能挡住寒风又不影响透气。“这些是明年的‘能量中继站’。” 他往埋插穗的地方插了根标记杆,“每个插穗能辐射 3 平方米的能量场,比化肥见效持久。”
一场寒流突袭,气温骤降到 - 12c,培训教室的玻璃窗上结满了冰花,冰花的纹路呈现出数学新宇宙的分形图案。莱娅赶紧打开土壤温度监测系统,发现耕作层温度在 12 小时内下降了 2c,但仍高于冻害临界值(-2c)。“得给试验田加层‘棉被’。” 她让小顺子和虎娃把谷仓里的玉米秸秆拉到地里,每亩地覆盖量 500 公斤,秸秆的铺设方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垂直,能有效阻挡寒风侵袭。“去年没及时盖秸秆,有半亩地的耕作层冻透了,开春种玉米时出苗慢了三天。”
刘二叔带着张家庄的几个村民来到培训教室,他们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自家地里的土样,土样袋上贴着详细的采集日期和地点。刘二叔的土样经过一个冬天的调理,ph 值已经从 4.8 升到 5.5(酸性减弱),他把土样倒在桌上,与试验田的土样并排摆放,虽然颜色还是浅黄,但质地明显疏松了些。“按莱娅给的方子,撒了生石灰,又种了半亩绿肥。” 他用手指捻着土,“比以前强多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种玉米,特地来请你们去看看。”
莱娅的平板电脑连接着便携式土壤检测仪,给刘二叔的土样做了全面分析:有机质含量 2.1%(提高 0.3%),速效磷 15mg\/kg(仍偏低),能量流转化率 62%。她当场制定补充方案:开春每亩基施过磷酸钙 30 公斤,配合深耕 25 厘米(打破犁底层),种玉米时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 80 厘米,窄行 40 厘米),有利于通风透光。“你们的地底子薄,得循序渐进。” 她把方案打印出来递给刘二叔,“今年先种两亩试试,积累经验了再扩大。”
虎娃在培训教室的黑板上计算种植成本,白色粉笔写出的数字整齐如队列:跨界玉米种子每公斤 60 元,每亩用种 2.5 公斤,种子成本 150 元;基肥(过磷酸钙)30 公斤,每公斤 1.2 元,成本 36 元;人工费用按每天 80 元算,每亩用工 3 天,成本 240 元。“总成本 426 元。” 他在黑板上画了个能量符号,“按去年的产量,每亩收玉米 650 公斤,每公斤卖 1.8 元,毛收入 1170 元,净利润 744 元,比种普通玉米多赚 200 元。” 张家庄的村民们听得直点头,有人掏出手机拍下黑板上的数字,生怕漏了哪个环节。
王婶在厨房给大家准备午饭,大锅里炖着酸菜白肉,酸菜是用试验田的白菜腌的,肉是李大爷家杀的年猪,汤里飘着的油花形成细小的能量符号。她给每个人盛了碗热汤,碗沿的温度刚好不烫嘴,“吃饱了才有力气算账。” 她往刘二叔碗里多放了块肉,“你们村的地能调理成这样,不容易,开春要是人手不够,吱声,我们帮着去种。”
深冬的试验田在阳光下泛着白光,积雪开始缓慢融化,融水在地表形成细小的溪流,顺着地势流向排水沟。小顺子蹲在沟边,看着融水清澈见底,里面悬浮着细小的腐殖质颗粒,这些颗粒能吸附水中的养分,避免流失。他用烧杯舀了杯融水,莱娅的检测仪显示,水中的氮含量只有 0.3mg\/L(正常流失范围),比普通地的融水低 60%。“这是腐殖质的胶体作用。” 他把融水倒回沟里,“就像海绵吸水,能把养分牢牢锁住,去年测普通地的融水,氮含量高达 0.8mg\/L,白白浪费了。”
培训教室的寒假班如期开课,来的多是年轻人,他们拿着智能手机,跟着莱娅学习用 App 记录土壤数据。App 的界面设计融入了能量符号,主色调是试验田土壤的深褐色,数据输入栏的排列遵循数学新宇宙的黄金比例。“每次浇水施肥后记一笔,系统会自动生成管理建议。” 莱娅演示着如何上传土壤照片,“就像给土地记日记,啥时候该干啥,手机会提醒你,比记在本子上方便。”
虎娃在谷仓里修理玉米播种机,去年用过的播种机有些零件磨损,他用砂纸打磨播种轮的凹槽,确保每个凹槽能精准容纳 2 粒种子(保苗 1 株)。轴承里的黄油已经凝固,他用煤油清洗后重新加注,加注量刚好没过轴承滚珠,转动时的声音变得顺滑。光丝捕虫网显示,经过维修的播种机,下种均匀度能达到 98%,比去年提高 5%。“这机器开春就得‘上战场’,现在不修好,到时候掉链子。” 他往齿轮上涂了层防锈油,“去年播种时卡了三次种,耽误了半天地。”
立春过后,试验田的积雪开始大面积融化,土壤表层出现返浆现象,用手攥起能挤出水分,但落地仍能散开(湿度 26%,适合顶凌耙地)。小顺子和虎娃拉着耙子来到地里,耙齿的间距 10 厘米,刚好能破碎表土结壳又不翻动耕作层。他们的耙地方向与等高线平行,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界域钥匙碎片贴近地表时,碎片的银光让返浆水形成细小的漩涡,带着养分渗透到耕作层。“顶凌耙地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 李大爷拄着拐杖在旁边看着,“能保住墒情,就像给土地盖层薄被,去年耙过的地比没耙的出苗早两天。”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种植模拟系统已经更新了最新参数,根据今年的土壤养分数据,系统推荐的种植密度是每亩 4500 株(比去年增加 500 株),株距 25 厘米,行距 60 厘米。她把模拟的生长曲线展示给村民:“这个密度能让玉米充分利用光能,又不会太密导致倒伏,能量流的分布也最均匀。” 屏幕上的三维模型显示,按照这个密度种植,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能达到最佳值 3.5,光能利用率提高 15%。
王婶在灯下缝制玉米播种用的标记带,带子是用旧化肥袋撕的,上面每隔 25 厘米就缝个红色布条,布条的长度 5 厘米 —— 这是数学新宇宙的间距标记,能保证株距精确。她把缝好的标记带卷起来,放进谷仓的工具箱里,旁边是虎娃修好的播种机零件,每个零件上都贴着她写的标签,注明用途和安装位置。“这些标记带能帮着对齐行。” 她数着卷好的带子数量,“去年没做标记,播的行歪歪扭扭,既不好管理又浪费空间。”
一场春雨在惊蛰这天落下,雨丝细密如牛毛,滋润着刚耙过的土地。小顺子穿着雨衣来到试验田,用土壤湿度计测量,耕作层湿度达到 28%(最佳播种湿度),他用锄头挖了个坑,土块的破碎度达到 90%,里面还能看到未完全分解的绿肥残体,像黑色的珍珠镶嵌在土中。“李大爷说这场雨是‘醒地雨’。” 他把土块捏碎,“能把休眠的微生物叫醒,去年就是这场雨后,土壤里的放线菌数量三天内翻了一番。”
培训教室的学员们正在上最后一节春备课,莱娅给每个人发了份《玉米种植手册》,手册的封面是王婶绣的玉米图案,里面夹着张能量流分布示意图,标注了不同生长阶段的能量需求。“播种深度要控制在 5 厘米。” 她用手比划着,“太深出苗慢,太浅易干旱,这个深度刚好能让种子接触到湿润的土壤,又能快速破土。” 李大爷在手册上做着标记,他的老花镜滑到鼻尖上,镜片反射着屏幕上的播种示意图。
虎娃在试验田划分种植区域,用石灰粉画出整齐的线条,宽行 80 厘米,窄行 40 厘米,线条的笔直度误差不超过 3 厘米。他在每个区域的角落插上木牌,上面写着种植密度和施肥方案:核心区每亩 4500 株,基施过磷酸钙 20 公斤;过渡区每亩 4200 株,基施过磷酸钙 25 公斤。光丝捕虫网掠过石灰线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的种植布局能让能量流分布最均匀,玉米的光能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这就像给土地划格子。” 他拍了拍手上的石灰粉,“每个格子里的玉米都能公平地享受阳光和养分。”
刘二叔带着张家庄的村民来试验田取经,他们扛着锄头和种子袋,准备按照莱娅的方案开始播种。刘二叔的儿子用手机对着试验田的种植区域拍照,手机屏幕上的网格线与虎娃划的石灰线完美重合。“没想到种地还有这么多门道。” 刘二叔感慨道,“以前凭感觉种,苗出得稀稀拉拉,今年有你们这法子,肯定能有好收成。” 他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放大照片,想把每个细节都记下来。
王婶在厨房给大家准备播种前的 “壮行饭”,锅里煮着玉米粥,蒸着红薯和土豆,都是试验田去年的收成。她给每个人盛了碗粥,粥里放了把新磨的玉米糁,糁粒的大小均匀如数学公式。“吃了这碗粥,种地有劲头。” 她往刘二叔碗里多放了块红薯,“你们村的地今年肯定能种好,到时候我们去帮忙收玉米。”
傍晚的试验田笼罩在暮色中,刚播下的玉米种子在土壤里安静地吸水,等待着发芽的信号。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田埂上,看着夕阳给土地镀上金边,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刚播下的种子产生共鸣,像在进行能量的交接仪式。
“明天就能出苗了。” 小顺子望着试验田,“去年这个时候播的种,三天就冒出了绿芽,今年的地更肥,肯定长得更快。”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发芽预测模型显示,在当前的土壤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能达到 95%,出苗时间比去年提前 6 小时。她把模型预测图发给培训群里的学员,附上了出苗后的管理要点:及时查苗补苗,确保每亩株数达标;出苗后 7 天喷施叶面肥,补充微量元素。“这是最关键的时期。” 她指着屏幕上的幼苗图像,“就像照顾刚出生的婴儿,得细心呵护。”
虎娃在检查灌溉系统,确保滴灌带的出水均匀,每个滴孔的出水量控制在每小时 2 升,能满足玉米苗期的水分需求。他打开阀门试水,看着清水顺着滴灌带均匀地渗入土壤,湿润的痕迹刚好覆盖种子的分布区。“水是苗的命。” 他调整着滴灌带的位置,“去年有段滴灌带出了问题,那片的玉米苗长得又黄又瘦,今年得重点检查。”
王婶在灯下整理培训资料,把这个冬天的课程笔记、学员作业、土壤检测报告分类装订,放进新做的文件柜里。文件柜的钥匙串上挂着个能量符号木雕,是虎娃用试验田的老槐树根雕的。“这些资料得好好保存。” 她锁上文件柜,“明年再办培训班,就能给新学员做参考,让他们少走弯路。”
深夜的培训教室安静下来,只有莱娅的平板电脑还亮着,屏幕上的玉米生长模拟动画正在播放,从种子发芽到幼苗出土,再到拔节、抽穗、成熟,每个阶段的生长速度都与能量流的变化同步。窗外的试验田在月光下静静躺着,刚播下的种子在土壤中积蓄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刻。
界域钥匙碎片躺在展示柜里,与学员们的结业证书和土壤样品相伴,碎片投射的能量图谱覆盖了整个房间,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像温柔的月光,洒满试验田的每一寸土地。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知道,冬储与春备的忙碌已经结束,新的生长季即将开始,在这片充满能量的土地上,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播下的种子,终将在能量流的滋养下,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