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杭州府暑气蒸腾,西湖水面泛起一层朦胧的热浪。
东南元帅府辕门内的老槐树耷拉着叶子,连平日里聒噪的蝉鸣都透着几分慵懒。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三匹快马踏着青石板路疾驰而来,为首骑士的腰间悬着明黄色的卷轴袋——那是御前信使的标志。
正在帅府书房批阅军报的张叔夜猛地抬起头。
这位年近花甲的元帅须发已染霜白,眼角的皱纹里刻着半生戎马的风霜,但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鹰。
他放下手中的狼毫,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头的“东南帅印”,心中泛起一丝异样:陛下登基不过半年多,灭暴金,扫西夏,此时从汴京传旨杭州,必是急事。
“元帅大人,御前八百里加急!”信使翻身下马,顾不得擦去额角的汗水,捧着卷轴快步走进书房,单膝跪地,“陛下有旨,着张叔夜即刻接旨。”
张叔夜起身整了整官袍,走到信使面前,双手接过那封用鎏金丝线捆扎的密诏。
指尖触到卷轴的瞬间,他能感觉到里面纸张的厚度,心中的不安又重了几分。
待信使退下,他关上房门,走到窗边的案几旁,小心翼翼地解开丝线,展开了那封承载着帝王意志的诏书。
诏书上的字迹笔力遒劲,正是当今圣上赵翊的亲笔。张叔夜逐字逐句地读着,眉头渐渐拧紧:
“其一,令东南元帅府核查军器监所制‘新钢’新式战船,现已完工者几何?何时可尽数交付海军?
其二,着张叔夜奏报海军陆战队训练进展,需详述士卒技艺、装备适配及实战演练成效。靖康元年七月二十日,御笔。”
两道旨意,皆直指东南海防的核心。
张叔夜将诏书轻轻放在案上,背着手踱到窗前,望着庭院中被热浪扭曲的光影,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半个月前的陛下的来信。
那是靖康元年七月初六,陛下突然给他来信。信中提到军器监用半年心血,终于成功运用“焦炭法”把纲炼成了!”
张叔夜记得自己当时接过那块钢,只觉入手沉坠,表面光滑如镜,用指甲划过后竟不留一丝痕迹。
他心中大惊,脱口而出:“此钢坚逾精铁,若是用于打造兵器铠甲,我大宋军威必能更盛!”
好像知道我拿到样品想什么似的,陛下在信中说道我知道元帅你也许想到的是打造兵器铠甲,可是朕想说的是:“兵器铠甲固然要用,但朕有更重要的用途——造船。”“朕要你用这‘新钢’,在杭州造一批新式海船。”
当时张叔夜并未觉得为难。大宋的造船技艺本就是天下第一,从内河的漕船到远洋的商船,船体设计与结构工艺都已炉火纯青。
可当赵翊信里下一句话时,他才意识到事情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朕要在船上装火炮。”很像陛下的声音就在他耳边响起,虽不大,却像一颗惊雷在张叔夜耳边炸响。
张叔夜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摇头他很想说:“陛下,不可!火炮笨重,后座力极大,寻常木船尚且难以承受,更何况……”即便是新钢打造的船,若龙骨不稳,火炮一开炮,船身很可能会被震裂,到时候便是船毁人亡的惨剧。
信中陛下好像早已料到他的顾虑,元帅请从打开朕给你寄的包裹中其中有一张图纸这是朕与军器监共同设计的新式龙骨图纸。
此龙骨采用三段式拼接,以新钢为骨,硬木为辅,可分散火炮后座力。
但具体能否可行,还需杭州造船厂的工匠们反复试验。”
张叔夜接过图纸,仔细端详着上面复杂的结构。
图纸上的龙骨线条流畅,节点处标注着精密的尺寸,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心中暗叹陛下的心思缜密,却仍有些担忧:此船工艺复杂,工匠们从未接触过,恐怕需要时日摸索。
想到这里,张叔夜的目光重新落回诏书上。
半个月前陛下的嘱托犹在耳畔,如今就已派人来核查进度,可见圣上对海军建设的重视。
他轻轻叹了口气,转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厚厚的册子——那是杭州造船厂送来的每日进度报告。
就在张叔夜沉思之际,杭州城外的钱塘江畔,杭州造船厂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巨大的船坞里,五艘尚未完工的新式海船并排停放着,船体由泛着冷光的新钢打造,远远望去如同五条蛰伏的钢铁巨兽。数十名工匠光着膀子,拿着铁锤、凿子等工具,在船身上敲敲打打,汗水顺着他们黝黑的脊梁往下淌,落在滚烫的钢板上,瞬间蒸发成一缕白烟。
造船厂的角落里,一个穿着锦缎长袍的中年男人正背着手,饶有兴致地看着工匠们干活。
他面白无须,眼神精明,嘴角总是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此人正是杭州造船厂的投资人,江南商会的会长钱有福。
钱有福的目光落在最西边的那艘船上,那是两个星期前刚刚完工的第一艘新式海船。
想起这艘船的建造过程,他心中不禁有些得意。
一个星期前,当工匠们第一次尝试安装新式龙骨时,接连失败了三次。
每次火炮试射,龙骨都会出现细微的裂痕。工匠们急得团团转,领头的老工匠李师傅更是愁得饭都吃不下,对着图纸唉声叹气:“这龙骨设计得倒是精妙,可这新钢太硬,拼接处总是合不上,一受外力就裂,这可如何是好?”
当时钱有福也在现场,他看着那裂痕,心中却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他走到李师傅身边,指着图纸上的节点说:“李师傅,你看这里,若是将拼接处的角度改小一点,再用新钢铆钉加固,会不会好一些?”
李师傅愣了一下,仔细看了看图纸,又琢磨了半天,一拍大腿:“对啊!钱老爷,您这主意好!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于是,工匠们按照钱有福的建议修改了龙骨结构,又经过三天三夜的反复试验,终于在七月初九那天,成功完成了第一艘船的火炮试射。
当火炮轰鸣着喷出火焰,炮弹准确地落在江中的靶船上时,整个造船厂都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