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旅行之后,生活新篇
这次跨省高铁之旅,如同一扇打开的窗,让这些千年帝王真切地感受到了现代中国的脉搏。回到景区后,他们的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
朱元璋开始学着用智能手机查询天气预报、农业资讯,甚至尝试在网上购买新菜籽。乾隆不仅继续他的艺术品收藏,还学会了利用网络平台欣赏全球的博物馆藏品,他的“优雅”增添了数字时代的新内涵。李世民更加关注现代城市管理、交通规划,时常与景区管理人员交流看法。而嬴政,在整理他那本厚厚的《标准化旅行指南》时,特意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旅行中非标准因素的人性化应对建议》。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回顾旅途中的趣事。朱元璋会笑话乾隆买了太多“没用的玩意儿”,乾隆则反唇相讥朱元璋砍价时“有失身份”,李世民笑着分享他的观察与思考,嬴政则会默默地调出他整理的标准版旅行相册和数据分析……笑声中,往日的隔阂进一步消融。
这次旅行,不仅是一次空间的位移,更是一次心灵的穿越。它让这些曾经固守于各自时代壁垒的帝王们,在共同体验现代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增进了理解,建立了友谊,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求、对世界的探索,是人类共通的永恒主题。这辆疾驰的高铁,载着的不仅是几位特殊的乘客,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和谐交融的奇妙旅程
“时空交汇处”景区为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智能化建设,特举办首届“万象更新”科技创新大赛。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各位皇帝的宫苑。面对这充满现代感的挑战,几位帝王摩拳擦掌,决心在这片没有硝烟的“科技战场”上一较高下。
明太祖朱元璋听闻此事,一拍案几,震得茶盏叮当作响:“科技创新?好!咱正愁那菜园子浇水施肥费工夫!咱要造个能自己种菜、自己收割的‘自动种菜机’!让咱也享享科技的福!”他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一个不知疲倦的铁家伙,在他的指挥下,将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画面。
清高宗乾隆皇帝则显得优雅而从容。他轻抚着案上的汝窑笔洗,慢条斯理地对侍从说:“科技固然重要,然若失却美感,便与工匠之作无异。朕欲设计一套‘智能艺术创作系统’,能辅助朕鉴赏古玩,生成诗意画境,甚至谱写新曲,务求科技与艺术完美交融,彰显天家气度。”他已将此次大赛视为展示其超凡审美与艺术造诣的绝佳平台。
唐太宗李世民目光炯炯,显示出极大的兴趣。“科技创新,乃强国之本,古今皆然。昔年我大唐汇聚天下巧思,方有盛世气象。今日朕欲研发一‘贞观文化传播平台’,利用现代科技,将我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盛唐之风华,更广泛、更生动地传播于世,启迪民智,凝聚人心。”他看重的是科技的文化承载与教化功能。
始皇帝嬴政的反应最为系统化。他并未立刻提出具体发明,而是召见了景区技术部门的负责人。“科技创新,若无规矩,则如无舵之舟。寡人需先行制定一套《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体系》,从项目立项、研发流程、资源配给、成果评定到推广应用,皆需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此,方能确保创新之效率与质量,避免资源虚耗。”对他而言,建立秩序,是任何创新的前提。
筹备阶段,各位皇帝专属的“临时实验室”里,上演了一幕幕穿越感十足的研发喜剧。
朱元璋的实验室更像一个改良版的明代工坊。他拒绝使用3d建模软件,坚持在宣纸上用毛笔绘制设计图。他构思的“洪武牌自动种菜机”,主体结构赫然是一架巨大的木质水车,依靠人力或水力驱动,通过复杂的连杆、齿轮和竹筒,实现提水、浇灌甚至模拟锄地的动作。技术人员试图向他介绍传感器和微控制器,他连连摆手:“不用不用!那玩意儿太玄乎,咱这个实在,坏了咱自己就能修!”他甚至还给水车雕刻了龙纹,美其名曰“彰显皇家气派”。
乾隆的“十全智能艺术工作室”则极尽奢华与雅致。他要求实验室墙面重新粉刷为“雨过天青”色,摆放紫檀木桌案,桌上必须有古琴、香炉和时令插花。他设计的“智能艺术创作系统”,核心精力放在了用户界面的视觉设计上。光是“开始创作”这个按钮的图标,就从玉如意、蟠龙、祥云、卷轴等数十种方案中反复挑选、修改,追求极致的对称、和谐与寓意。至于后台算法和功能实现,他反倒不太关心,认为那是“工匠之事”。
李世民的“贞观文化创新工场”充满了盛唐气息。他广泛搜集了唐代的服饰、乐舞、建筑、礼仪等资料,试图将他构思的文化平台打造成一个数字版的“大唐风华录”。平台界面设计模仿敦煌壁画风格,交互音效选用编钟古琴,内容编排严格遵循唐代的“四部”分类法。技术人员委婉提醒,现代用户可能更习惯扁平化设计和简洁操作,李世民则坚持:“文化传播,首重其神,形式亦需承载内涵。”
嬴政的“标准化体系制定中心”气氛最为凝重。他占据了最大的白板,上面画满了错综复杂的流程图、组织结构图和标准分类树。他撰写的《体系》草案,厚达数百页,充斥着“模块化”、“接口标准”、“兼容性测试”、“版本控制规范”等专业术语,且定义极其严苛。任何试图与他讨论简化方案的人,都会被他用一连串的逻辑推论和引用条文驳得哑口无言。其他皇帝私下议论:“嬴政陛下那不是在做项目,是在给科技创新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