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会议室的玻璃窗洒在桌面,把几杯凉透的茶映得发亮。刘好仃坐在会议桌一头,手里捏着一支笔,目光扫过在座的几位团队成员。昨天的评估会议结束后,他站在白板前,看着自己写下的“风险防控 = 企业生存力”那句话,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生存下来,是为了活得更好。
“咱们的机制已经初步跑通了。”他开口,语气平和,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接下来,得让世界知道我们是谁。”
阿芳正在整理上次会议的资料,闻言抬起头,有些意外地看着他:“你是说……品牌推广?”
“不只是推广。”刘好仃笑了笑,“是传播,是让别人真正记住我们,而不是只在合同上看到名字。”
小张翻着手中的笔记本,皱眉:“但我们之前的品牌传播,基本就是展会和广告,好像也没出过什么大问题。”
“问题不是没出,是我们没被看见。”刘好仃敲了敲桌子,“国际市场上,我们的品牌存在感太弱了。别人一提玻璃制品,想到的都是德国、日本的牌子。我们呢?我们得让他们知道,中国制造,不只是便宜,而是可靠、专业、有温度。”
阿芳若有所思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几个字:品牌 = 认知 + 信任。她记得刘好仃说过,做企业,不是卖产品,是在建立关系。
“那我们从哪儿开始?”她问。
“从我们自己开始。”刘好仃说,“先看看我们现在的传播渠道,哪些能用,哪些需要升级。别急着想怎么打广告,先想怎么让人记住。”
小张点头,但又有些迟疑:“可我们对国际传播了解有限,像什么社交媒体、内容营销这些,我们都没怎么接触过。”
“那就去学。”刘好仃语气坚定,“我小时候在厂里当学徒,什么都不会。师傅说,‘不会就问,问了就做’。现在也一样,不会没关系,做起来才知道哪里卡壳。”
阿芳笑了笑:“你这话说得,像鸡汤。”
“鸡汤也是营养。”刘好仃也笑了,“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喝。”
气氛轻松了些,大家开始围绕“品牌传播”这个话题聊了起来。有人提到展会的局限性,有人说广告成本太高,还有人提出,能不能通过客户案例讲品牌故事。
“讲故事。”刘好仃重复了一遍,“这词好。”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几个关键词:品牌 = 认知 + 信任 + 情感共鸣。
“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别人看到我们,而是让他们愿意记住我们。”他说,“品牌不是LoGo,不是广告语,是别人一想到某个场景,就会想到我们。”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像是被这句话轻轻触动了一下。
“那我们得先知道,别人是怎么记住一个品牌的。”阿芳说。
“对。”刘好仃点头,“小张,你去收集几个国际品牌在不同市场的传播案例,尤其是那些从小做到大的品牌,他们是怎么让别人记住的。阿芳,你整理一下我们现有的传播资源,看看哪些能升级,哪些要换。”
“明白。”两人齐声回应。
刘好仃坐回座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已经凉了,但味道还在。他看着窗外,阳光洒在玻璃幕墙上,反射出一片明亮的光斑。
“其实,品牌传播和风险防控很像。”他突然开口,“都是看不见的战线,但影响深远。”
“怎么说?”小张问。
“风险防控是防住看不见的风暴,品牌传播是种下看不见的种子。”刘好仃顿了顿,“风吹过,种子发芽,才能长成树。”
阿芳低头在笔记本上记下这句话,旁边画了一棵小树苗。
“那我们怎么开始?”她问。
“先从认知开始。”刘好仃说,“我们得知道,别人是怎么看我们的,他们缺什么,我们能给什么。”
“认知断层。”阿芳轻声重复。
“对。”刘好仃点头,“我们不能总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我们。”
小张翻着手机,突然指着一条新闻:“有个品牌,靠tiktok一夜爆红,连我们厂里的年轻人都知道。”
“那就去研究。”刘好仃说,“别怕新东西,怕的是我们不学。”
阿芳看着他,忽然觉得刘好仃像是变了一个人,又好像一直没变——他始终在往前走,带着大家,一点一点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那我们成立个专项小组吧。”她提议。
刘好仃沉吟了一下,点头:“可以。我来当组长。”
“你亲自?”小张有些惊讶。
“风险防控我亲自带,品牌传播也一样。”刘好仃笑着说,“这不是小事,是新挑战。”
阿芳在白板上写下:品牌传播 = 认知渗透 + 情感共鸣,然后转头看向刘好仃:“接下来,我们做什么?”
“先做三件事。”刘好仃竖起三根手指,“第一,分析现状;第二,对标学习;第三,制定初步策略。”
“听起来像三步走。”小张笑着接话。
“对,三步走。”刘好仃站起身,拍了拍手,“走起来才知道路有多长。”
会议室里,阳光依旧明亮,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像是给这场新挑战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
刘好仃站在窗边,看着楼下忙碌的厂区,玻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他知道,品牌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种子,已经种下了。
风,从窗外吹进来,拂过白板上的字迹,轻轻掠过阿芳的笔记本,停在小张的便签纸上。
下一秒,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句话:
“品牌传播 = 认知 + 信任 + 情感共鸣 + 未来。”
他抬头,正好看见刘好仃转过身来,目光坚定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