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在跟着节奏起舞。“你看!布在打拍子呢!”福利院的男孩指着布角,蓝布的褶皱正在形成波浪状,和歌声的起伏完全同步。
林砚凑近了看,蓝布的缠枝纹在风中轻轻颤动,凸起的纹路像琴键般起落,刚好对应着《蓝靛谣》的强弱拍。“这是草木在应和呢。”她笑着说,小时候阿婆总说,好的蓝布有灵性,能听懂人心的声音,现在看来,阿婆的话应验了——当唱到“米糕甜”时,布的褶皱会变得格外柔和,像被甜味熨平了似的。
视频里的小姑娘举着手机围着蓝布跑,镜头里,布纹的波浪和她辫梢的咖啡豆串形成奇妙的共振,“嗒嗒”声混着歌声,像给旋律加了层鼓点。“它再说‘再来一遍’!”小姑娘对着镜头喊,忽然被布角勾住了辫子,蓝布和红线缠成个结,像朵刚绽的蓝花。
听障学徒蹲在布下,手指轻轻抚摸着波浪状的褶皱。他的指尖划过之处,布纹会留下短暂的白痕,像在写乐谱。“他说这是‘布的五线谱’。”阿果翻译道,男孩忽然起身跑向染缸,“要把节拍染进新布,让每个拿到布的人都能看见声音。”
霜降那天,新染的“节拍布”晾在了石桥上。蓝布上用深浅不同的靛蓝,印着《蓝靛谣》的旋律线,高音处用雪青色晕染,像薰衣草在跟着唱歌。新疆的笔友带着同学们来参观,女孩们穿着同款蓝布裙,裙摆的旋律线和石桥上的布纹完美重合,“我们的裙子会跳舞!”领头的女孩旋转起来,裙摆展开成朵蓝花,旋律线在风中流动,像首看得见的歌。
福利院的男孩把自己的帕子缝在“节拍布”的最低音处。“这样它就不会掉队了。”他认真地说,帕子的小洞刚好落在个音符上,像给声音开了扇窗。林砚望着这一幕,忽然发现布上的旋律线,和石桥的石缝走向惊人地相似,像有人用三百年的时光,在桥面上写了首歌。
立冬的集市上,“蓝蝴蝶”甜品店推出了“节拍米糕”。糕体被做成波浪状,用蓝莓酱和桂花糖画出旋律线,咬一口,甜香会随着咀嚼的节奏变化,像在嘴里唱歌。“有位钢琴老师说,这米糕的甜度起伏,和《蓝靛谣》的钢琴谱完全一致。”老板娘笑着说,“她要带学生来写生呢。”
钢琴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石桥上写生时,“节拍布”的影子刚好落在画纸上。孩子们顺着光影勾勒,画出的乐谱竟能直接演奏。“这是桥在教我们作曲呢。”有个男孩举着画纸喊,他的笔尖不小心滴了滴蓝颜料,落在最低音的位置,像男孩帕子上的小洞。
小雪那天,越南阿姨的孙子带来了件礼物。是把用咖啡木做的吉他,琴身上用蓝布贴了条旋律线,和“节拍布”的纹路一模一样。“我爷爷说,这木头吸收了三十年的咖啡香,”男孩拨动琴弦,音色里果然带着淡淡的暖,“现在又染上了青溪镇的蓝,能弹出念想的味道。”
吉他声响起时,“节拍布”的波浪状褶皱忽然变得剧烈,像在跟着摇滚。听障学徒拉着孩子们在布下跳舞,蓝布裙和蓝布裤在旋律里翻飞,像无数只振翅的蝴蝶。“他说这是‘布的狂欢’。”阿果翻译道,男孩忽然指着布上的雪青色,那里的薰衣草纹正在慢慢扩散,像把新疆的香融进了节奏里。
大雪封山那天,染坊的壁炉里烧着蓝靛草的枯枝,噼啪声里混着《蓝靛谣》的吉他弹唱。林砚翻出阿婆的旧纺车,让听障学徒把“节拍布”的线头缠在上面,转动时,布纹的波浪会带动纺车发出不同的音高,真的成了架“布琴”。
“太祖母的歌,终于有了新乐器。”林砚摸着纺车说,忽然发现纺出的纱线,颜色会随旋律变化,高音处泛着紫,低音处透着蓝,像把彩虹纺成了线。孩子们用这线织了条围巾,送给福利院的男孩,“这样你冷的时候,它就会唱歌给你听。”
冬至的清晨,男孩戴着新围巾在石桥上奔跑。蓝紫相间的线在风中飘动,摩擦声果然像《蓝靛谣》的片段。“它在唱‘别慌’呢。”男孩停下脚步,围巾的线头刚好落在株蓝靛草上,草叶立刻跟着颤动,像在和声。
林砚望着这株草,忽然明白“节拍布”的秘密——那些跟着歌声起伏的褶皱,不是布有了灵性,而是无数人的念想在共振:太祖母的染布魂、阿婆的米糕香、越南阿姨的咖啡情、新疆女孩的薰衣草梦,都藏在布纹里,借着歌声苏醒,借着风传递,变成每个拿到布的人心里的暖。
就像此刻,“节拍布”还在石桥上打着拍子,吉他声还在染坊里回荡,男孩的围巾还在唱着《蓝靛谣》,而那座石桥,像个巨大的音箱,把这些声音、这些褶皱、这些温柔的节拍,都收集起来,顺着时光的脉络往更远的地方去,变成草,变成花,变成每个路过的人眼里的光,永远在说:“别慌,我们都在跟着你,轻轻打拍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