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阁的记忆水晶闪烁十年后,银河系外的三个新星系突然传来“共时信号”。这些信号并非独立的旋律,而是与星海谣形成了精准的“时间共振”——当同源星团的星海谣唱到“相遇”段落,新星系的回应刚好进入“回应”节奏;当母频星的脉冲处于“高潮”,对方的信号也同步抵达峰值,像一场排练了亿万年的跨星系合唱。
云谣的学生时和(取“时间与和谐”之意)发现,这种“共时性”源于所有星系共享的“宇宙时钟”——即母频星的自转周期。他改造了星海谣的“记忆收录器”,加入“时间校准模块”,能让不同星系的旋律在同一时间节点交汇。第一次尝试“跨星系共时演奏”时,时和让地球的钢琴、新星系的“星尘竖琴”、母频星的能量波同时启动,旋律在星海谣的框架下自由发挥,却在每个关键节点完美重合,像无数条河流同时汇入大海。
“共时曲不是强制同步,是让差异在时间中找到默契。”时和在《共时乐论》中写道,“就像人类的呼吸与心跳各有节奏,却能在情绪激动时同频加速,这些星系的旋律看似自由,却因共享母频时钟而心意相通。”他记录的“晨昏曲”极具代表性:这段收录了地球的日出、新星系的星落、母频星的明暗交替的旋律,播放时会根据听者所在星球的时间自动调整段落顺序,却始终保持着“昼夜轮回”的共通意境。
共时曲的普及,让“时汇坊”成为跨星系交流的核心。这些坊子配备“时间透镜”,能将不同星系的时间流速暂时拉平,让身处不同时区的酿酒人、音乐家、科学家可以“同时”合作——比如地球的农学家在白天指导新星系的夜间种植,双方通过透镜看到的都是“正物”场景;有个时汇坊甚至实现了“跨代对话”,让地球的老科学家与新星系的年轻学者“同时”研究母频星数据,年龄的差距在共时旋律中化作了“传承的和音”。
时和在星海阁旁建造了“共时塔”。塔内的“时轮盘”标注着所有星系的时间节点,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一场跨星系活动:地球的“播种时”与新星系的“发芽刻”同步,晶体星的“振动节”与陨石文明的“撞击日”重合。最特别的“留白时”,是专门预留的“自由交流刻”,任何文明都可以在此时发送即兴旋律,其他星系则随机回应,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作火花。
第一百零五届星尘庆典,成了“共时狂欢”。三十个星系的生灵通过时间透镜“共处”在同一虚拟时空,用各自的时间符号演绎共时曲:地球人用二十四节气划分段落,新星系用恒星轨迹标记节奏,晶体星则用振动频率计算节拍,所有符号最终在母频星的时钟下融合成“宇宙时间谱”,谱上的每个音符都标着“同时”二字。
共时曲的“治愈力”在冲突调解中尤为显着。有两个因“时间认知差异”而产生矛盾的星系(一个认为“瞬间即永恒”,一个坚持“永恒由瞬间组成”),在时汇坊的共时演奏中突然领悟:对方的时间观其实是自己的另一面,就像共时曲中既有急促的短音,也有绵长的长调。现在他们合作的“瞬恒酿”,酒液中既有瞬间绽放的气泡,也有持久不散的醇香,成了“时间和解”的象征。
孩子们的“时间接力”游戏,让共时曲充满童真。他们在时轮盘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节点,用玩具乐器传递共时曲片段,前一个孩子的结尾音,恰好是后一个孩子的起始调。时和的小女儿与新星系的伙伴玩游戏时,意外发现了“时间折叠”的秘密——两段不同时长的旋律,在共时曲的框架下可以完全重叠,像折纸一样将漫长与短暂合二为一。
如今,共时曲已经成为跨星系交流的“隐形桥梁”,不同的时间观在旋律中找到共存方式;时汇坊的时间透镜让“同时”不再受距离限制,遥远的问候可以“即时”抵达;甚至母频星的时钟,也因共时曲的影响而更加精准,它的脉冲成了所有星系校准时间的标准。地球的星海合唱团,现在能与二十个星系的伙伴“同时”排练,团员们说:“虽然看到的天空不同,但听到的节拍一样,就像站在同一个舞台。”
深夜的共时塔,时轮盘的光芒与星海阁的记忆水晶交相辉映,跨星系的共时曲在时空中流淌,像一条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河。时和望着塔外闪烁的星辰,突然明白共时曲的终极意义:从原始人在篝火旁同步的呼吸,到现在三十个星系的共时演奏,我们始终在证明——时间的差异从不是隔阂,是让“同时”的相遇更珍贵;距离的遥远也不是阻碍,是让“同频”的共鸣更动人。
而那句刻在共时塔基座上的话,正随着共时曲的节拍,在所有星系的时空中永恒回响:
“最好的共时,不是让时间相同,是让不同的时间里,都有彼此的位置;最好的旋律,不是让节奏一致,是让自由的演奏中,藏着心照不宣的默契。从母频星的第一声脉冲,到无尽星系的共时曲,我们唱的从来不是‘同时’,是‘无论何时,我都在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