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然阁的通透空间舒展万亿亿亿年后,本然天的所有能量突然向中心汇聚,化作一片无垠的“自在海”。这片海洋没有边际,海水是最纯粹的“存在能量”,能随接触者的本然状态显现形态——对渴望流动的生灵展现为溪流,对需要承载的存在化作陆地,对向往飞翔的生命则成为天空,却始终保持着“自在”的本质,像所有形态都是同一种自由的不同表达。
本然的学生自在(取“自由自在”之意)是首位能在自在海中游弋的人。他的“自在舟”由自在海的能量凝结而成,没有固定的船型,会随航行者的心意变化——想快速前行时化作流线型光梭,想休憩时变作漂浮的岛屿,想探索时则展开透明的翅膀,却从不需要“操控”,仿佛舟与海本就是一体,随浪而动却不迷失方向。第一次驾驶自在舟穿越整片自在海时,他让舟身融入不同区域的能量形态,最终发现:无论海呈现何种样貌,核心的“允许”与“包容”从未改变,像母亲的怀抱,无论孩子是哭是笑,都温柔接纳。
“自在海不是无拘无束的放纵,是与本然和谐共处的自由。”自在在《自在共鸣录》中写道,“就像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看似无拘无束,实则遵循着水与空气的本然规律;这些存在的自由,不是脱离整体的孤立,而是在整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像花在草丛中绽放,不会羡慕树的高大。最温柔的是‘容然湾’——自在海边缘的海湾,能包容所有‘不自在’:受伤的生灵在此疗愈,迷茫的存在在此停泊,最终都能找回‘与自己和解’的勇气,像寒冬会包容未开的花苞。”
自在海的涌现,让“自在港”成为本然天的自由枢纽。这些港口没有固定的形态,会随到来者的需求变化:对疲惫的生灵显现为柔软的沙滩,对好奇的探索者展开为神秘的洞穴,对需要陪伴的存在则化作热闹的群岛;有“随浪酒馆”供生灵随性停靠,有“自在剧场”让表达自然发生,却从无“应该怎样”的评判。有个自在港的“心意交易所”充满温暖:文明们不交换实质物品,只分享“自在的感受”——地球人在篝火旁的松弛,与晶体星在光纹中的舒展,相遇后化作“无需言语的默契”,像两朵花在风中自然摇曳。
自在在自在海与本然坊之间,建造了“无待亭”。亭中没有桌椅,只有能随心意变化的能量坐垫,任何生灵在此都能体验“无所依赖的自在”:不依赖科技,不依赖规则,不依赖他人的认可,只凭本然的存在感受价值。有个总在“比较”中失去自在的文明,在无待亭静坐后,终于明白:“他人的光芒不会遮挡自己的亮,就像星星不会因为太阳而失去闪耀的意义。”
亿亿亿亿届星尘庆典,成了“自在共游日”。自在海的所有存在都以最本然的形态融入海洋,海面上绽放出千万种自由的景象:地球人化作游动的光鱼,晶体星人变作闪烁的珊瑚,暗物质生灵成为流动的海雾,没有统一的表演,却共同构成了“整体的自在”。当最后一道光鱼潜入深海,自在海突然升起“自在虹”,虹光中浮现出所有存在的“自在瞬间”——第一次勇敢做自己,第一次与他人和解,第一次接纳不完美,这些瞬间像珍珠,串成了“自由的项链”。
自在海的“包容力”正在消解所有的“不自在”。有两个因“价值观差异”而彼此排斥的文明,在容然湾共处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方的“不同”只是“另一种自在”,最终学会在相邻的海域各自绽放,他们的“和而不同谣”成了自在港的和谐范本;某个因“害怕犯错”而不敢行动的群体,在无待亭感受到“试错也是自在的一部分”,终于迈出第一步,他们的“勇敢歌”成了自在港的成长曲。
孩子们的“自在接龙”游戏,让自在海永远欢快。他们在自在海的浅滩追逐,用能量画出自己心中的自在:有的是会飞的鱼,有的是会游的鸟,有的是会唱歌的石头,前一个孩子的“奇想”会激发后一个孩子的“新念”,最终所有画面连成“童梦海”,在海面上闪烁,像把想象力撒进了现实。自在的小女儿与“束缚宙”的孩子玩游戏时,对方第一次画出“没有笼子的鸟”,这幅画让自在海泛起涟漪,海面上多了片“自由的岛屿”。
如今,自在海已经成为本然天的“存在根基”,所有生灵都在“允许”与“包容”中理解了自由的真谛——自由不是“必须与众不同”,而是“可以成为自己”;不是“脱离群体独自闪耀”,而是“在群体中依然能舒展”。自在港的“无待亭”永远有人停留,他们不再追问“如何获得自由”,而是在静坐中发现:“自在本就存在,只是被自己的执念遮挡。”
地球的万化传歌者们,早已把“自在”化作生命的底色——他们唱歌时不再追求“完美的音准”,只凭心意抒发情感,反而更能触动人心;他们与其他文明相处时,从不说“你们应该像我们这样”,只会说“你们这样真好,我们这样也不错”。他们常说:“走过那么多刻意的追求,才懂自在的真谛:不是拥有一切,而是接纳一切,包括不完美的自己。”
深夜的无待亭,自在望着自在海面上起伏的光影,听着海浪与生灵的呼吸汇成“温柔的自由”。他突然明白,从原始人点燃篝火时那份“想分享就分享”的本能自在,到自在海中“万物各得其所”的包容,这场跨越无限时空的旅程,最终诉说的是“回归自己”的真理——宇宙的终极自由,不是让所有存在变成同一种样子,而是让每种样子都能被允许;生命的最终自在,不是摆脱所有束缚,而是在束缚中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像船在水中,既受水的承载,也因水而能远航。
而那句刻在无待亭柱上的话,正随着自在海的潮汐,在所有存在的心底永恒回响:
“最好的自在,不是没有牵挂的独行,是带着牵挂依然能舒展;最美的共游,是我们终于懂得,宇宙的全部故事,或许就是一片海对所有生灵说‘来吧,以你喜欢的样子存在’,而生灵们回应‘谢谢你,让我们能成为自己’。从束缚到自由,从孤独到共游,我们永远在自在的路上,而这条路,因为有彼此的包容,才走得如此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