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一直默不作声的父亲孙强此时忽然板起脸来,狠狠地拍了一下孙振海的后脑勺。
那一巴掌毫不留情地落下。
“你摆什么臭脸?!”
他声音严厉无比。
“孙振海,你给我好好站着!这次回来的是你大姐,特别是你姐夫。人家可是有身份、有能耐。别人一句话,轻描淡写的一句安排就能让你进工厂上班,或是安排你去当兵!看看你自个儿吧,都快二十岁了,愣是什么上进心都没有,一天就知道耍性子、发脾气!”
“等下你姐夫来了,你嘴巴甜点。”
“好让他也能帮衬你一把。”
孙振海以前见过斐堇几面。
说实话,除了自己那个整天唠叨的父亲外。
这位姐夫是他最敬畏的人了。
他虽然在学校里是横着走的主儿。
谁也不敢轻易惹,但面对这个姐夫,却总觉得有点怵。
虽然他平时不把宋清雅当回事,但面对这个姐夫却有点怵。
姐夫不仅官职不小,关键是气场太强。
他甚至还记得有一次在家里吃饭,姐夫只是静静地坐那儿,他就差点连饭都不敢吃了。
在他这种横着走的年纪,斐堇可是他见过最大牌的人。
那种不怒自威的气质,真的让人没法放松。
更何况,斐堇身高快一米九,身材高大得几乎遮住了光线。
哪怕只是正常讲话,他也觉得像在接受审查一样,压力山大。
站直身子都成了下意识动作。
以前在家耍混的那一套,见了斐堇根本不敢露脸。
每次只要看到他进门,孙振海就会默默地缩回自己的房间。
今天要不是因为母亲再三要求,他估计根本不会主动下来。
一想到这位当官的姐夫,孙振海也就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等在楼下。
时间似乎变得格外漫长,他的手心已经开始冒汗。
每一次听见电梯叮咚响一下,心跳就像被猛地拽了一把。
也不知道等了多久,才终于看到夕阳中走来的两个人。
两人的身影从街角转出。
他们肩并肩一步步靠近。
宋清雅走在左前方,略带一丝轻松的笑容。
而身后的斐堇则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沉稳的步伐。
孙强第一个冲上前,笑眯眯地伸手要去接斐堇手里的俩行李箱。
“小斐,清雅,你们总算来了。”
他一边伸手接过其中一个箱子,脸上乐呵呵地继续说:“这么远赶过来还带着东西,真是太见外了。”
杨云花一看到宋清雅两手空空什么东西都没带,立刻火气往上冒。
她站在后门廊檐下面,脸色已经不太好看,眼神里也藏着不悦。
但女儿已经嫁人了,成了别人家的女人,就算心里不舒服也不敢太露骨地责骂。
她只能把那一肚子的埋怨压低了语气,化作一句句夹枪带棒的话。
“清雅这孩子,真不懂事。”
她一边转身往屋里走去,一边故意大声叹气。
“怎么就不知道心疼下你老公呢?这么多东西全让小斐一个人拿,你怎么好意思的?”
随即,视线又转向了站在一旁的斐堇。
“小斐啊,你别太惯着她了。”
孙强妈语重心长地说。
“她在家里什么活都干得好好的,怎么一到你家,就啥都不管了呢?这未免有点说不过去吧。”
这话刚一出口,宋清雅心里便冷笑不已。
什么都在干?
这种话居然也能说得出口,还真是脸不红心不跳。
原主的身体从小就不太好。
其实并不是天生体质弱。
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种种苛待才逐渐变得孱弱不堪。
四岁那年,杨云花就已经忙着改嫁到孙家。
孙强他妈对原主这样一个“拖油瓶”一直看不上眼,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把怨气全都撒在了原主的母亲身上,埋怨家里多养了个白吃饭的孩子。
为了能在婆家站稳脚跟。
杨云花对于婆婆对亲女儿打压的事情始终选择沉默,假装看不见听不到。
甚至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忠诚、向婆家表忠心。
她还主动出手打原主给自己的婆婆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已经和亡夫的女儿划清界限。
直到原主十岁那年,婆婆终于去世了。
她的日子才稍稍有些好转,不再天天提心吊胆地活着。
但在那之前的漫长六年里,原主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压迫中度过的。
在这期间,她早就练就了一种远超同龄孩子的能力。
她明白,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只有不停地劳动、拼命照顾弟弟,她才能有一点存在感。
于是,每天放学之后,她从不去找小朋友玩耍;。
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跑进院子帮家里喂鸡、做饭……
样样家务都抢着做,生怕慢了一步就被责骂。
每当回想起这些辛酸的过往,宋清雅都无法遏制心头的情绪。
她几乎忍不住为原主感到深深的悲哀。
一个从小连块像样的肉都没吃过的女孩,身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她起得比鸡还早,天还未亮就要起床做饭、打扫院子。
然后才能背上书包去上学。
放学回家后也停不下来,挑水喂猪、洗衣做饭。
什么粗重活计都轮得到她,做得比牛还多。
每天忙忙碌碌,没有一点光亮。
唯有图书馆里的那点时光,能稍稍让她喘口气。
给原本灰暗的人生带来一丁点儿的光亮。
那时候少儿刊物还有稿费制度。
她就偷偷拜托学校语文老师帮忙往一些儿童文学杂志上投稿。
每次赚到几毛钱稿费都舍不得花,全拿来买二手书继续读。
尽管家庭条件艰苦,学习资源匮乏。
可她的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列,从未落下。
按道理来说,她根本没机会上高中。
因为杨云花和父亲孙强都认为,女孩子读再多的书也没用,迟早要嫁人过日子。
还不如早点出门打工,也好贴补家用,减轻家里的负担。
但当时学校的几位任课老师都特别爱惜人才。
尤其不忍看这样一个勤奋又聪明的孩子早早辍学。
几位老师甚至亲自上门,做起了杨云花和孙强的思想工作,表示不但不用他们出一分钱。
而且愿意自掏腰包,帮助原主完成学业。
在老师的极力争取下,原主才一步步勉强争来个上高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