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凰四年的暮春,长安的柳絮飘得正狂,像一场遮天蔽日的雪,掩盖着朝堂上越来越浓的戾气。替身“秦珪”在费无极的纵容与自身的野心驱使下,愈发我行我素——他不仅对明弈上次的劝谏置若罔闻,反而变本加厉,接连下旨提拔世家子弟,削减寒门官员的俸禄,甚至将太宗时期设立的“惠民仓”粮食,调拨给几家与费家交好的世家“周转”。
这些倒行逆施,像一把把钝刀,反复切割着长安百姓与正直官员的忍耐底线。而最受刺激的,莫过于那位刚从闯宫风波中缓过劲来的四朝老臣——明弈。
孤臣再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弈的咳嗽声,在暮春的夜里愈发频繁。老仆劝他:“老爷,您就别再管朝堂的事了,那皇帝……根本不是您能劝得动的。”
明弈咳得弯下腰,用枣木拐杖撑着地,好不容易喘匀了气,眼中却迸射出执拗的光:“他是皇帝,我是臣。只要他一天坐在那个位置上,只要他还在糟践太宗的江山,我就一天不能不管。”
他知道,这一去,恐怕再无回头路。替身的昏聩,费无极的阴狠,世家的贪婪,早已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可他是明弈,是八起八落、被太宗称为“强项令”的明弈,是百姓口中的“明青天”,他做不到眼睁睁看着大唐滑向深渊。
三日后,明弈换上了那身洗得发白的朝服,再次登上了太极殿的台阶。这一次,他没有怒吼,没有拐杖顿地,只是平静地站在朝班之首,像一尊沉默的石像。
“陛下,” 待百官朝拜完毕,明弈缓缓出列,声音沙哑却清晰,“老臣有本启奏。”
“秦珪”正想着今日要给费衍再加封个爵位,见又是明弈,脸上立刻露出不耐烦的神色:“又是你?有话快说,朕忙着呢。”
“陛下,” 明弈无视他的傲慢,继续道,“惠民仓的粮食,是留给百姓救命的,岂能调拨给世家?寒门官员的俸禄,是朝廷对士人的体恤,岂能随意削减?还有那几位被提拔的世家子弟,无才无德,只知盘剥百姓,这样的人执掌权柄,恐失民心啊。”
他一件件,一桩桩,条理清晰地列举着替身近来的荒唐举措,语气平和,却字字如针,刺向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
龙颜大怒:昏君难容逆耳言
“够了!” “秦珪”猛地一拍龙椅扶手,脸色涨得通红,“明弈!你是不是觉得朕不敢治你的罪?上次闯宫,朕没罚你,你反倒得寸进尺了!”
费无极在一旁“适时”地开口:“陛下息怒。明老大人也是一片忠心,只是……年纪大了,有些固执。” 这话看似劝解,实则在提醒“秦珪”,明弈是个“不知进退的老东西”。
“忠心?” “秦珪”冷笑,“他这是倚老卖老,是看不起朕!朕看他就是觉得朕年轻可欺!” 被明弈戳穿了心思,又想起上次被当众训斥的难堪,替身的怒火彻底爆发,“你说朕提拔的人无才无德?那你说,谁有才德?是龙天策那个被朕罢免的罪臣,还是你自己?”
明弈看着眼前这个跳梁小丑般的“皇帝”,心中最后一丝期望也熄灭了。他挺直了佝偻的腰,声音陡然拔高:“陛下!臣说的是是非对错,不是个人恩怨!龙天策有功于国,您罢他的官,是错;惠民仓粮给世家,是错;提拔无德之人,是错!您这样下去,是要把太宗皇帝留下的江山,彻底败光啊!”
“你敢骂朕是昏君?!” “秦珪”彻底被激怒了,他从龙椅上站起来,指着明弈,声音尖利,“你算什么东西?一个八次被罢相的老东西,也敢教训朕?朕看你是活腻了!”
费无极眼中闪过一丝得逞的冷笑,上前一步,“痛心疾首”地说:“陛下,明弈当众辱骂圣上,实属大逆不道!若不严惩,恐难服众啊!”
“对!严惩!” “秦珪”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下令,“明弈目无君上,咆哮朝堂,即日起,彻底罢黜其所有官职、爵位,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第九次了……” 朝班中,有人低声叹息。这位四朝老臣,终究还是没能逃过第九次罢相的命运。
摔帽明志:宁死不侍无道君
听到“永不录用”四个字,明弈反而笑了,笑得苍凉而悲怆。他缓缓摘下头上的进贤冠——那顶象征着宰相身份的官帽,已经陪了他几十年,见证了他八起八落的仕途。
“噗通”一声,官帽被他狠狠摔在金砖地上,帽翅断了一根,滚到“秦珪”的脚边。
“陛下要罢老臣的官,可矣。” 明弈的声音陡然变得洪亮,带着一种斩断一切的决绝,“但老臣有一句话,要告诉陛下,告诉满朝文武,告诉天下百姓——”
他挺直了脊梁,浑浊的眼睛扫过殿内每一个人,最后落在“秦珪”脸上:
“老臣明弈,侍奉太祖、高祖、太宗三朝,虽八起八落,却从未改初心——天下者,百姓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更非世家蛀虫之天下!”
“如今陛下昏聩,奸臣当道,老臣……” 他顿了顿,一字一顿道,“宁死,不侍奉无道昏君!”
话音落下,满殿死寂。所有人都被这掷地有声的宣言震慑住了。这哪里是辞官,这是一位四朝老臣,用自己的名节和气节,对昏君奸臣的最后控诉!
“你……你……” “秦珪”被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明弈,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把他……把他给朕拖出去!拖出去!”
侍卫们上前,想要架起明弈。
“不必!” 明弈推开他们,拄着枣木拐杖,挺直了腰杆,一步一步,缓缓向殿外走去。他的背影佝偻,却在所有人眼中,比殿内的龙椅还要挺拔。
孤臣远去:九罢名相照汗青
明弈走出太极殿的那一刻,阳光正好穿过云层,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泛着一层悲壮的金光。
宫门外用,不知何时聚集了数百名百姓。他们是听说明老大人又进宫劝谏,自发赶来的。见明弈独自一人走出来,官帽没了,脊梁却依旧挺直,百姓们“唰”地跪倒一片,哭声震天:
“明青天!您不能走啊!”
“老大人,留下来救救我们吧!”
明弈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宫墙,那里面,曾有他辅佐过的三位贤君,曾有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如今,却成了昏君奸臣的巢穴。
他对着百姓,缓缓躬身一拜:“乡亲们,老夫尽力了。”
说完,他转过身,再也没有回头,拄着枣木拐杖,一步一步,消失在长安的街巷深处。那背影,孤独而决绝,像一根被狂风折弯却始终不肯断裂的芦苇。
这是明弈第九次被罢相,也是最后一次。从此,长安的朝堂上,再也没有那个敢指着皇帝鼻子骂“桀纣”的“强项令”,再也没有那个八起八落却始终初心不改的明弈。
消息传到渤海郡王别业,龙天策正看着一幅地图,听闻明弈被罢官,猛地一拳砸在案上,眼眶瞬间红了。他想起当年与明弈联手破获邗沟覆船案的日子,想起老人在太宗面前据理力争的模样,想起那句“天下当与百姓共天下”的教诲。
“明夫子……” 龙天策低声呢喃,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悲愤与决绝。明弈走了,但他不能走。这大唐的江山,总需要有人来守护。
消息传到安国公府,费无极端起茶杯,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冷笑:“终于清净了。” 他以为除掉了最后一个心腹大患,却不知,明弈的离去,像一颗投入油锅里的火星,即将引爆一场更大的风暴。
神凰四年的暮春,因为明弈的离去,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这位四朝老臣的第九次罢相,成了压垮朝堂公信力的最后一根稻草。百姓们对替身皇帝彻底失望,对费无极的不满也达到了顶点。
属于大唐的“新篇章”,在这一刻,被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风暴正在酝酿。明弈的背影,虽已消失在长安的街巷,却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愤怒与希望。
而那位被彻底罢黜的九罢名相,回到陋巷府邸后,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三天三夜。再次出来时,他烧毁了所有的奏稿,只留下一句对老仆的嘱咐:“告诉天下人,明弈虽去,民心不死。”
这或许,就是这位孤臣,留给大唐“新篇章”的最后一份礼物——一份关于民心与风骨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