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村的初秋,晨露总是格外浓重,打湿了码头的渔网,也沾湿了村头空地上那两个晨练的身影。自那晚罗嘉儿厉声训斥后,阿武像是变了个人,往日里那股咋咋呼呼的血气之勇收敛了许多,多了几分沉静与专注。他不再想着一时冲动去解决问题,而是将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既要跟着罗嘉儿精进武艺,更要补上那些年落下的文化课业。
拳脚间的顿悟:从蛮力到巧劲
每日天不亮,阿武便会准时出现在村头的空地上,等候罗嘉儿前来教拳。
起初,他练的还是龙天策传授的基础拳,一招一式,虽有模有样,却总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蛮力。出拳时恨不得用尽全身力气,踢腿时也追求踢得越高越好,往往练不了半个时辰,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停。” 罗嘉儿叫停了他,拿起一根树枝,轻轻敲了敲他的胳膊,“出拳不是比谁力气大,是比谁能更快、更准地击中目标。你这样蛮力透支,遇到真正的高手,三招之内必败。”
阿武抹了把汗,不解地问:“可……力气大,不是更容易打倒敌人吗?”
“蛮力是能打倒人,” 罗嘉儿捡起一块小石头,屈指一弹,石子“嗖”地一声,精准地打中了数步外一根晾衣绳,绳子应声而断,“但巧劲能做到的,蛮力未必能做到。你看,用对了力,小石子也能断绳;用不对力,就算你有搬山之力,也未必能精准击中目标。”
她走到阿武面前,握住他的拳头,调整着他的姿势:“出拳时,要沉肩坠肘,力从腰发,通过脊背传到手臂,最后凝聚在拳锋。试试,慢一点,感受一下力的传导。”
阿武按照罗嘉儿的指点,慢慢出拳。起初,他还是不得要领,总觉得浑身别扭。罗嘉儿也不急躁,一遍遍纠正他的姿势,讲解发力的诀窍。
“想象你的手臂是一条鞭子,手腕是鞭梢,力量从根部传到梢端,这样才能既快又有力。”
“呼气时出拳,吸气时收拳,呼吸与动作配合,才能持久。”
夕阳下,空地上的身影一遍遍重复着枯燥的动作。阿武的额头渗出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地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但他眼神专注,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毛躁。
几天后,阿武的拳术有了明显进步。出拳不再是横冲直撞,而是多了几分灵动与精准。一次练习对打时,他甚至能避开罗嘉儿的几次进攻,还趁隙反击了一招,虽然力道尚浅,却让罗嘉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不错,有点样子了。” 罗嘉儿笑着擦了擦他脸上的汗,“记住,练武不仅是练力气,更是练心。心沉下来了,拳才能稳得住。”
阿武用力点头,脸上露出腼腆却自豪的笑容。他终于明白,罗嘉儿教他的,不仅仅是拳脚功夫,更是一种沉稳处事的态度。
笔墨间的求索:从文盲到知礼
比起练武,读书识字对阿武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他自小在渔村长大,父母早亡,跟着叔父打鱼为生,从未进过学堂,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
“师娘,这字太难了,比搬渔网还费劲。” 油灯下,阿武看着纸上自己写得像蚯蚓一样的字,皱着眉头,有些泄气。
罗嘉儿正坐在他对面,借着灯光缝补衣物。她放下针线,拿起阿武的习字纸,仔细看了看,温和地说:“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的。我小时候在苗寨,也没人教我读书,是后来跟着族里的老祭司,一个字一个字学的,比你现在还慢呢。”
“真的?” 阿武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当然,” 罗嘉儿笑了,“那时候,我总把‘山’字写成三座歪歪扭扭的土堆,把‘水’字画成几条波浪线,老祭司总笑我,说我画的不是字,是画。”
阿武被逗笑了,心中的挫败感消散了不少。
罗嘉儿拿起毛笔,蘸了蘸墨,在纸上写下一个“海”字:“你看这个‘海’字,左边是三点水,代表水;右边是‘每’,可以理解为‘每天都有的水’,就是大海。你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最熟悉,这样记,是不是就容易些?”
阿武盯着“海”字,若有所思:“水……每天都有的水……是海。嗯,我记住了!”
他拿起笔,学着罗嘉儿的样子,一笔一划地写起来。虽然还是有些歪,但比之前工整了许多。
罗嘉儿的教学方法很特别,她从不强求阿武死记硬背,而是结合他熟悉的事物,讲解字的含义和写法。教“鱼”字时,她会让阿武画出不同的鱼;教“船”字时,她会讲船上的结构;教“德”字时,她会结合揭阳村的事,告诉他人要讲道德,不能像鱼老大那样横行霸道。
“师娘,‘侠’字是什么意思?” 阿武指着书上的一个字,好奇地问。
“侠,” 罗嘉儿放下针线,认真地说,“左边是‘人’,右边是‘夹’,可以理解为‘在别人危难时,能夹在中间帮助别人的人’。但真正的侠,不是只靠武力,更要有智慧和担当,就像你师父那样。”
阿武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侠”字写了一遍又一遍,仿佛要把这个字的含义刻进心里。
成长的印记:从鲁莽到沉稳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武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清晨的空地上,他的拳脚越来越舒展,招式间多了几分苗疆武术的灵动与中原武术的沉稳,眼神也愈发专注锐利。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懂得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能沉下心来,一遍遍打磨基础。
油灯下的书桌前,他的字越来越工整,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他开始能读懂一些简单的故事,甚至能给龙天策的孩子们讲书上的趣事。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会虚心请教,再也不会因为怕被笑话而藏着掖着。
在揭阳村的日子里,他不再像刚来时长吁短叹,而是学着观察。他会帮村民修补渔船,听他们讲海上的经验;他会跟着龙天策去码头,看鱼老大如何运作,默默记在心里;他会在罗嘉儿教他读书时,把学到的道理和眼前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次,鱼老大的手下又在码头欺压一个年轻渔民,阿武看到了,攥紧了拳头,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冲动地上前,而是悄悄跑去告诉了龙天策。龙天策根据阿武的描述,结合之前收集的信息,找到了鱼老大偷税漏税的证据,最终通过官府,巧妙地惩治了鱼老大,既解了村民的围,又没有引发更大的冲突。
事后,罗嘉儿问阿武:“当时为什么没有自己冲上去?”
阿武挠了挠头,笑着说:“师娘教过我,过刚易折。而且,师父说,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打架。”
罗嘉儿看着他脸上的笑容,眼中满是欣慰。这个曾经鲁莽冲动的少年,正在一点点褪去青涩,像一块被精心打磨的璞玉,渐渐露出温润的光泽。
新篇的序章:学海无涯共扬帆
揭阳村的风波平息后,龙天策一家准备继续南下。离开的前一天晚上,阿武捧着自己写满字的习字本,来到罗嘉儿面前。
“师娘,谢谢您。” 他深深鞠了一躬,“这段时间,您教我的东西,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罗嘉儿接过习字本,一页页翻看着,从最初歪歪扭扭的字迹,到后来工整有力的笔画,仿佛能看到阿武灯下苦读的身影。
“这些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罗嘉儿合上习字本,递还给阿武,“学无止境,功夫也好,学问也好,都需要不断钻研。以后不管到了哪里,都不要忘了学习,不要忘了初心。”
“嗯!” 阿武用力点头,将习字本紧紧抱在怀里,“弟子记住了。”
月光洒在院子里,照亮了少年眼中坚定的光芒。阿武知道,他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罗嘉儿的教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无论是拳脚功夫,还是读书识字,都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心智的成长。
他不再是那个只知蛮力的渔村少年,而是正在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有识有胆的青年。而罗嘉儿,这位来自苗寨的奇女子,不仅是他的师娘,更是他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与他一同在求知的海洋中扬帆,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属于阿武的“新篇章”,在拳脚的起落间,在笔墨的流转间,在心智的成熟间,正缓缓展开。这篇章里,有汗水,有顿悟,有师恩,更有一个少年对成长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而这一切,都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陪伴他走过更长更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