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实验室的地下三层,暗物质储备模块的隔离场正泛着幽幽的暗紫色光。薛逸辰站在控制台前,指尖划过虚拟屏幕上的能量曲线——这条曲线比第四阶段时更加平滑,暗紫色的稳定暗物质在mAx材料约束环中缓缓旋转,像一颗被精心打磨的宇宙宝石,四色光带在轨道上流淌,与暗紫色光晕交织出梦幻的纹路。
“原初,启动暗物质能量传导测试。”他下令道,冰蓝色的眼瞳紧盯着屏幕角落的“超光速阈值”标记。自问天2实现光速飞行后,暗物质开发的重心已从“稳定输出”转向“能量跃迁”——要突破光速,必须让暗物质的能量在瞬间达到“时空撕裂级”,而这需要先解开暗紫色光晕深处的秘密。
量子计算机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刷新,原初的电子合成音在实验室回荡:“能量传导通道已激活,目标:问天3的驱动核心模拟舱。当前暗物质能量等级:98%稳定输出,2%波动储备。”
林教授推着一台半人高的仪器走进来,雪白的长发在操作台上投下柔和的阴影。她将仪器与隔离场的能量接口对接,金丝边眼镜后的目光落在仪器屏幕上:“这是‘时空谐振检测仪’,能捕捉暗物质能量穿越光速时的空间涟漪。”她顿了顿,指尖轻抚过仪器表面的mAx材料纹路,“上次问天2达到光速时,检测仪捕捉到了0.01秒的‘时空重叠’信号,或许那就是突破超光速的钥匙。”
薛逸辰调出那0.01秒的信号记录,屏幕上的波形图呈现出诡异的“双峰值”——这意味着在光速瞬间,暗物质能量同时出现在了两个空间坐标,像一滴水落入水面时激起的双重涟漪。“这不是误差。”他放大波形图的细节,暗紫色光晕的能量轨迹在峰值处出现了细微的分叉,“暗物质在触及光速时,会产生‘空间分身’,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0.01秒延长到可控范围。”
他按下能量传导按钮的瞬间,隔离场的暗紫色光晕突然收缩,一股凝练到极致的能量顺着mAx材料管道注入模拟舱。问天3的驱动核心模型立刻亮起,暗金色的外壳上,四色光带与暗紫色能量交织成螺旋状的光柱,光柱顶端的空间开始扭曲,实验室的灯光在扭曲中变成了重影。
“能量等级提升至150%!”林教授的声音带着急促,她紧盯着时空谐振检测仪,屏幕上的双峰值波形正在放大,两个峰值之间的间隔从0.01秒延长到0.1秒,“空间分身持续时间增加了!暗物质正在适应超光速状态!”
薛逸辰却注意到模拟舱的接缝处。那里的mAx材料正在发出细微的呻吟,暗金色的表面泛起焦黑的纹路——150%的能量输出已经超出了材料的承受极限,再继续下去,驱动核心可能会像被过度拉伸的橡皮筋般崩裂。
“注入5%的虚空色缓冲。”他当机立断,调整约束环的能量分配,“用虚空色的空间特性包裹暗物质能量,减少对材料的冲击。”
当5%的虚空色顺着管道注入模拟舱时,焦黑的纹路突然停止蔓延,暗紫色的光柱外浮现出一层透明的“虚空膜”。这层薄膜像有生命般轻轻波动,将超出极限的能量涟漪导入虚空,既保留了双峰值的时空重叠信号,又保护了驱动核心的结构完整。
“太神奇了……”林教授的指尖在检测仪屏幕上划过,双峰值的持续时间已稳定在0.5秒,波形图的边缘泛着淡淡的虚空色,“虚空膜不仅能缓冲能量,还能放大时空重叠效应,就像给暗物质的‘空间分身’搭了座桥。”
薛逸辰看着暗紫色光柱与虚空膜的结合处,那里正渗出一种全新的能量粒子——粒子呈半透明的暗紫色,运动轨迹完全违背常规物理法则,时而直线穿梭,时而突然消失,又在数厘米外重现。“这是‘时空子’。”他调出粒子的质谱分析,冰蓝色的眼瞳里闪过震撼,“暗物质能量与虚空色在超光速阈值下的融合产物,能直接干预时空结构。”
林教授将时空子的数据输入量子计算机,原初的虚拟形象突然剧烈闪烁,0和1组成的身体出现了短暂的“重影”——这是量子计算机首次对某种粒子产生响应。“时空子能干扰量子纠缠信号。”她盯着重影消失的位置,突然明白过来,“如果能控制时空子的运动,我们就能在超光速状态下保持通讯,不会像传统理论说的那样‘丢失信号’。”
实验进入白热化阶段。当暗物质能量提升至200%时,模拟舱的驱动核心突然爆发出刺眼的光,暗紫色与虚空色的能量在时空子的催化下,形成了一个直径半米的“时空泡”——泡内的景象清晰地显示着隔壁实验室的场景,像一扇凭空出现的窗户。
“空间窗口!”控制中心的工程师们惊呼起来,屏幕上的计时器显示,窗口持续了整整3秒,期间,一只机械臂穿过窗口,从隔壁实验室抓取了一支钢笔,又完好无损地退回——这意味着,暗物质能量不仅能实现超光速飞行,还能打开稳定的空间通道。
薛逸辰的目光却落在时空泡关闭的瞬间。窗口边缘的虚空色出现了0.1秒的“停滞”,这停滞中,暗紫色的暗物质能量与虚空色完全融合,形成了一种近乎黑色的“终焉色”,这种颜色比虚空色更纯粹,仿佛能吞噬一切光线,却在中心藏着一点极亮的暗紫色光点,像宇宙诞生前的奇点。
“这才是超光速的核心。”他指着终焉色的光点,“时空子在这里凝聚成‘奇点核’,正是这个核维持着空间窗口的稳定。如果能量产奇点核,问天3不仅能超光速飞行,还能实现星际跳跃——从地球直接跳到火星,中间不需要经过任何航线。”
林教授的指尖在设计图上快速勾勒,将奇点核的参数标注在问天3的驱动核心旁:“但奇点核的能量太不稳定了。”她调出终焉色的衰减曲线,光点在0.1秒后就会熄灭,“要让它持续存在,需要用mAx材料打造‘奇点容器’,容器的壁厚必须精确到原子级别,误差不能超过3个质子直径。”
薛逸辰走向材料储备库,暗金色的mAx材料方块在货架上泛着光,四色纹路像活物般游走。他挑选出最纯净的一块特级材料,放在激光切割台上:“告诉锻造车间,用空间谐振技术配合量子计算机控制,我要在24小时内看到第一个奇点容器。”
林教授看着他专注的侧脸,雪白的长发在实验室的气流中轻轻飘动。她突然想起薛逸辰决定暂停暗物质开发、转攻光速驱动的那天,当时她以为这是两种技术的分野,现在才明白,它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在超光速的门槛前交汇——暗物质提供能量,光速驱动提供载体,而时空子与奇点核,则是连接两者的最后一环。
实验持续到深夜。当第一颗奇点容器从锻造车间送来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暗金色的容器呈完美的球形,内壁的纹路与暗物质约束环完全同步,当0.1克的终焉色物质被注入容器时,纹路突然亮起,将那点暗紫色的奇点核牢牢锁在中央,原本0.1秒的衰减时间被延长到了10秒。
“10秒,足够完成一次短途星际跳跃了。”林教授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她将容器放进安全箱,“下一步就是提升稳定性,争取把衰减时间延长到1分钟——到时候,火星殖民基地的物资运输时间能从7个月缩短到1分钟。”
薛逸辰没有说话,他的目光落在隔离场中缓缓旋转的暗紫色暗物质上。经历了能量提升、时空子分离、奇点核凝聚,暗物质开发的进度条已经跳到了82%,剩下的18%,藏在终焉色的秘密里,藏在奇点核的稳定技术中,藏在超光速飞行可能引发的时空悖论里。
实验室的灯光在此时柔和下来,照亮了操作台上散落的设计图,图上的问天3驱动核心旁,画着一个小小的奇点核符号。薛逸辰关掉控制界面,准备开始奇点容器的耐受性测试,林教授带着数据的脚步声已经远去,走廊里传来她与原初的对话:“计算奇点核在1.5倍光速下的时空扭曲幅度,要精确到纳米级……”
他最后看了一眼安全箱里的奇点核,那点暗紫色的光在暗金色的容器中静静燃烧,像一颗等待爆发的星。暗物质开发的第五阶段完成了,但关于超光速的征途,才刚刚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