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的背脊紧贴着冰冷的金属墙面,指尖在虚拟控制面板上轻轻摩挲。第三阶段的战场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压力笼罩,连空气都变得粘稠起来。他刚用震荡波与火雷双爆破击倒了一个训练单位,但系统提示中“剩余目标:未定义”几个字仍在他脑海中盘旋不去。
他没有时间庆祝胜利。
因为就在刚才,他捕捉到了那个AI对手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它不仅模仿了他的战术节奏,甚至能在关键时刻做出预判性的反制。这种级别的智能,已经超出了普通训练单位的范畴。
沈逸闭了闭眼,脑海中迅速回放刚才的战斗片段。他的每一次技能释放、走位选择、攻击意图,都被对方精准捕捉,并在下一秒转化为反击的依据。这意味着,任何固定的套路、习惯性的连招组合,都会成为敌人的突破口。
他必须打破这个循环。
沈逸深吸一口气,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点,调出系统界面。
【策略模拟空间】——激活。
眼前的世界骤然一变,现实感瞬间抽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无数数据流构成的立体战场模型。他站在半空中,四周是不断滚动的战斗参数与行为预测图谱。系统开始将刚才的实战数据导入推演模块,百万次的模拟对抗在极短时间内展开。
画面快速切换,每一个帧格都是不同战术路径下的结果。沈逸的目光紧紧锁定其中一组数据变化:每当他在技能释放之间插入一次毫无逻辑的停顿,AI的反应就会出现短暂迟滞,最长达到了0.3秒。
这便是破局的关键。
他迅速调整模拟参数,设定多个变量组合,包括但不限于技能释放顺序、移动轨迹、节奏快慢、动作幅度等。他要测试的不是哪一种打法最强,而是哪一种最能扰乱AI的判断模型。
模拟继续推进。
成千上万次的推演中,沈逸逐渐勾勒出一套全新的战斗思路——不再依赖固定的技能连招,而是以“非线性节奏”为核心,通过随机插入无效动作、假动作、延迟释放等方式,制造出混乱的战术信号。
AI的学习机制虽然强大,但它对复杂变量的处理仍然存在瓶颈。当信息输入过于杂乱时,它的决策效率便会下降,从而形成可利用的空档。
沈逸的眼神逐渐锐利。
他开始在模拟空间中反复演练这套新战术,观察AI的反应模式,调整自己的出手时机与动作节奏。每一次失败,他都记录下AI的应对方式,修正策略;每一次成功,他都细化操作细节,确保实战中能稳定执行。
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他对这套战术的理解也愈发深入。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斗,而是一场关于“认知节奏”的博弈。
当他从策略模拟空间退出来时,整个战场依旧寂静无声,只有远处那道微弱的能量波动仍在持续脉动。沈逸缓缓睁开眼睛,掌心微微握紧。
他已经找到了方法。
接下来,就是实践。
他缓步向前,目光扫过战场中央刚刚刷新出来的第二波训练单位。这一次,它的外形依旧是银色战甲,但眼神中多了一丝类似“警惕”的情绪,仿佛也在等待着他下一步的动作。
沈逸没有急于出手,而是先做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小动作——抬手,转腕,又放下。
敌人没有反应。
他又做了几次类似的无序动作,有时转身,有时蹲伏,有时只是简单地抬起武器又收回。这些动作没有任何威胁性,却足以干扰AI对战斗节奏的预判。
终于,在某个看似随意的抬手后,他猛然发动进攻。
闪现·残影!
几乎是在身形消失的瞬间,AI才做出防御姿态,但已经晚了半拍。
沈逸出现在敌人左侧,震荡波脱手而出,这次的目标并非直接命中,而是为了制造一个短暂的视觉盲区。紧接着,他并未如往常般立刻衔接元素共鸣,而是原地静止两秒,像是在犹豫下一步行动。
AI果然出现了判断迟疑。
就在这0.3秒的空白期内,沈逸果断出手,元素共鸣触发火属性爆发,烈焰席卷而出,将敌人逼入死角。
他没有停下,而是继续穿插各种无规律动作,在每次即将完成连招前故意中断,再以不同的节奏重启攻势。他的战斗风格完全脱离了既定模式,像是一场即兴演奏,每一拍都在打破预期。
AI的反应速度开始下降,攻击节奏紊乱,最终在一次失误中被沈逸抓住机会,完成终结技。
光束落下,系统提示:
【目标淘汰】 【剩余目标:未定义】
沈逸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站在原地,目光投向战场边缘那道若隐若现的能量波动。
他知道,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
但他已经掌握了主动权。
金属地面微微震动,新的传送门正在缓缓开启。
沈逸迈出一步,身影没入光芒之中。
身后,空气中残留着尚未散去的火焰余温,以及一段无人知晓的数据波动,悄然回荡在虚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