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贡院的文牍库,霉味混着墨香在梁间弥漫。架上堆着的素绢册籍高及房梁,最底层的绢帛已泛出黄褐色,被虫蛀出细密的孔洞,却依旧被当宝贝似的供着——誊写奏章要用杭绸,抄录税册得用蜀锦,连科举试卷都得是湖州产的素绢,蚕丝织就的料子光滑如镜,却贵得能换半亩良田。
户部老尚书捧着本绢写的奏折,手指在绢面上打滑,叹着气对澈儿说:“殿下,这祖制难改啊。绢帛轻韧,便于保存,可每年光是置办这些文牍用的绢,就得耗去三成赋税。各州府催了多少次,说百姓缴的蚕丝都填了文房,连做件新衣裳都难……”
澈儿接过奏折,绢面凉滑,墨迹在上面晕得极淡,得凑近了才能看清字迹。他走到窗前,望着院外成排的青竹,新抽的竹梢在风里摇晃,绿得能滴出水来。“祖制若碍民,便不是好祖制。”他指尖叩着窗棂,发出清脆的响,“传江南各州巧匠,集于贡院西侧的废园。取嫩竹为料,去青皮,留竹穰,反复捶打漂洗,试制新纸。要韧如桑皮,光洁可书,最重要的是——造价要贱,贱到寻常百姓也能用得起。”
“以竹造纸?”老尚书惊得花白的胡子都翘了起来,“竹纤维粗硬,历来只配做草纸,哪能用来写奏章?殿下三思啊!”
“桑皮能造纸,楮皮能造纸,竹为何不能?”澈儿转身,玄色袖摆扫过案上的绢册,“给他们三月,若造不出合用的纸,再依你说的‘祖制’不迟。”
巧匠们被召集来时,个个揣着忐忑。有个从徽州来的老纸匠,世代做楮皮纸,捧着嫩竹打量了三日,才敢动手:“竹穰要先泡在石灰水里,煮上七日七夜,把硬筋煮软了才行。” 废园里很快支起十几口大缸,竹穰泡在石灰水里,泛着白沫,酸腐味飘出半里地。
捶打竹纤维的作坊最是热闹,木槌抡得像车轮,“砰砰”声震得窗纸发颤。年轻的匠人光着膀子,汗珠砸在石臼里,混着竹浆成了糊状。老纸匠守在抄纸帘旁,盯着竹浆在帘上形成的薄絮,眉头皱得像团乱麻:“不行,太脆!一折就破!” 他往浆里加桑皮纤维,加麻绒,甚至试着掺了点旧棉絮,试了几十次,纸页才算有了些韧性。
三个月后,澈儿再去废园时,老纸匠捧着一叠新纸迎上来。纸色微黄,带着竹纤维的纹路,却比绢帛厚实,捏在手里有种踏实的糙感。“殿下请看。”老纸匠取过狼毫,蘸了浓墨,在纸上写字,墨迹不洇不散,笔画清晰得很。他又拿起纸,往石桌上反复折叠,折到第十下,才在折痕处裂开个小口。
“够了。”澈儿拿起纸,对着光看,纤维分布均匀,没有大的孔洞,“就用这种纸。传谕天下:凡官府文移、赋税册籍、科举试卷,自今日起,一律改用竹纸。各州府即刻设立纸坊,依此法炮制,不得有误。”
老尚书还想争辩,却见澈儿取过一方知府大印,饱蘸朱砂,“啪”地按在竹纸上。印文清晰锐利,边缘没有丝毫晕染,比在绢上盖得还要周正。“还有,”澈儿指着纸上的印,“让匠人刻制税令、律法的雕版,以桑皮纸为底,拓印万份,广发州县乡里。要让贩夫走卒、田夫农妇,都能看懂朝廷的法度,知道自己该缴多少税,该享什么利。”
竹纸风行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江南。起初,士子们嫌竹纸粗糙,不及绢帛雅致,写文章时总抱怨“笔锋不畅”。可当他们发现,一卷竹纸的价钱还买不到半尺素绢,且厚实耐藏,梅雨季节也不易发霉时,渐渐闭了嘴。有个老秀才用竹纸抄完《论语》,摸着纸页笑道:“这纸糙是糙,却像乡下的老实人,靠得住。”
雕版拓印的税令更是惊动了乡野。以往的税册写在绢上,锁在县衙的柜子里,百姓只知要缴税,却不知缴的税用在了何处。如今桑皮拓印的税令贴在城门、驿站、乡亭的墙上,字大如拳,还用朱笔圈出“每亩地缴粮三升”“贩茶抽税一成”等条目,识字的人念给不识字的听,听的人点头咂嘴:“原来修路的钱是从这儿来的,倒不算白缴。”
澈儿在苏州府巡查时,正赶上税令张贴。一个挑着菜担的老农凑在墙前,听识字的秀才念完,咧嘴笑了:“这纸好,不金贵,贴在墙上风吹日晒也不容易烂。以前那些绢写的告示,没等俺们看懂,就被官差收回去了,哪像这纸,能一直贴到俺们记牢为止。”
老尚书跟在一旁,看着往来百姓围着竹纸告示议论,脸上的皱纹渐渐舒展开来。他递给澈儿一卷新造的竹纸,上面抄着本月的赋税支出,笔笔分明:“殿下,这月省下的绢帛钱,够修两座石桥了。各州府报上来的文书,也都改用了竹纸,虽看着朴素,却比以前多了几分实在。”
澈儿展开竹纸,阳光透过纸页,能看见细密的竹纤维,像无数根坚韧的线,织成了一张大网,网住了赋税的来龙去脉,也网住了百姓的心。他知道,一张竹纸轻如鸿毛,却能载动万钧赋税的公道——当法度不再藏在绢帛的褶皱里,而是摊在竹纸的阳光下,百姓才能真正信得过朝廷,信得过这天下的规矩。
秋风起时,江南的纸坊里飘出竹浆的清香。新收的嫩竹堆在院角,等着变成纸浆;雕版上的字迹被拓印了千万次,边角磨得圆润,却依旧清晰。士子们用竹纸写策论,百姓们用竹纸记农时,连孩童练字,都能用上裁得方方正正的竹纸。
澈儿离开江南那日,老纸匠送来一叠特制的竹纸,纸上用朱砂画着青竹,笔锋劲挺。“这纸里掺了点桑皮纤维,更韧些。”老纸匠笑得满脸皱纹,“能存上百年,殿下留着记史吧。”
澈儿接过纸,指尖抚过纸面,粗糙的质感里藏着生机。他知道,这些竹纸记不下所有的事,但至少能记下——当政者若肯为百姓多想一分,少守一分无用的“祖制”,寻常草木也能变成载道的利器,薄如蝉翼的纸,也能撑起万钧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