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武场的冻土裂着蛛网般的缝,北风卷着雪沫子,打在甲胄上噼啪作响。澈儿立在点将台的玄色帐下,指尖捏着份军报,纸页被风掀得猎猎抖。报上写着:北境戍卒冻毙者三日增二十三人,皆因冬衣棉甲“中空如败絮”。
帐外传来甲叶相撞的脆响,户部侍郎柳明远正引着几个吏员,捧着件簇新的棉甲上前。那甲青缎面,铜扣锃亮,柳明远笑得眼角堆起褶:“殿下请看,这便是发往北境的冬衣,江南上等木棉填充,针脚密得不透风,戍卒穿在身上,保管比家里的棉被还暖和。”
澈儿没接那棉甲,目光掠过台下肃立的队列。第三排左数第七个士卒,正佝偻着背,双手拢在袖中不住搓动,棉甲的肩头磨出了白茬,风一吹,竟隐约露出里面灰扑扑的絮。“把他的甲卸下来。”澈儿的声音穿过风雪,像块冰砸进沸汤。
那士卒叫赵小五,手冻得发紫,解甲扣时指尖发颤,“咔哒”一声,铜扣落地,滚出老远。他刚把棉甲脱到一半,就被柳明远厉声喝止:“放肆!殿前脱甲成何体统!定是你自己不爱惜,把棉絮掏去换了酒……”
“他若要换酒,这甲里的东西怕是连半盏劣酒都换不到。”澈儿弯腰拾起那枚铜扣,指腹摩挲着上面模糊的“军需”二字。他示意赵小五继续脱,青缎面被扯开的刹那,一股霉味混着尘土味扑面而来——甲胄夹层里哪有什么木棉,全是些发黑的碎麻、枯草,还有几缕结了块的败絮,像团被弃在阴沟里的烂棉。
“这……这是误会!”柳明远的脸霎时白如纸,袍角扫过地上的雪,“定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被刁民偷换了棉絮,下官这就去查,定要揪出这胆大包天的……”
“不必查了。”澈儿从甲胄里拈起一缕败絮,那絮轻飘飘的,在风中打了个旋,“传北境都护府,将所有新发棉甲尽数拆解查验;再封锁户部军需库,调三年来的采买账册,凡是经手冬衣棉甲的官吏,一个都不许离京。”
玄甲卫领命而去,甲叶声惊飞了帐檐下的寒雀。柳明远瘫在雪地里,锦袍前襟沾满污泥,怀里掉出本账册,其中一页记着“江南木棉三千担”,旁注小字却是“以旧絮充之,余银入内库”。澈儿拾起账册,指尖在“内库”二字上重重一按,墨色晕开,像滴没擦净的血。
拆解棉甲的消息传到北境时,戍卒们正围在篝火旁搓手。都护亲自挑了件最厚实的棉甲,用佩刀挑开线缝,里面的败絮混着沙砾滚出来,落在火里“噼啪”作响。“怪不得夜里冻得睡不着,”有个老兵啐了口,“这甲还不如我娘缝的夹袄,至少里面是真棉花。”
三日之内,北境传回的军报堆成了小山。一万件棉甲,竟有八千件是败絮填充,最甚者夹层里塞着干草,外面只缝了层薄棉掩人耳目。有个刚入伍的少年,捧着被冻硬的败絮哭了,“我爹卖了耕牛给我凑的路费,原以为能穿件暖甲守边关,谁知……”
澈儿在军需库翻查旧物时,找出件十年前的棉甲。甲面虽褪色,拆开来看,里面的木棉依旧洁白蓬松,针脚细密得能数清。守库的老卒叹了口气:“当年采买官亲自去江南棉田挑的花,说‘戍卒的甲,就是咱们的墙,墙不牢,家就破’。”
查账的吏员在废纸堆里发现了张采买清单,上面用朱砂标着木棉的品级,却被人用墨涂了,改成“二等絮”。墨迹未干,隐约能看出涂改者的笔迹——与柳明远平日批阅公文的字迹一般无二。更惊人的是,账册记载的采买银,竟比市价高出三成,多出的银子,全流向了京中几家当铺,当票上的名字,都是柳明远的远房亲戚。
“柳侍郎倒是会算账。”澈儿将当票拍在案上,玄色袖摆扫过烛台,火星溅在地上,“用败絮充棉甲,省下的银子当掉换现,既中饱私囊,又能撇清干系。只是他忘了,北境的风,比京城的算盘珠子要硬。”
提审柳明远那日,刑房的炭火明明灭灭。柳明远起初还抵赖,直到澈儿让人抬来一筐从棉甲里拆出的败絮,其中一缕缠着半片锦缎,正是柳府账房常用的料子。“这絮……这絮是库房积压的旧物,下官想着扔了可惜……”他语无伦次,汗珠子砸在脚镣上。
“可惜?”澈儿抓起一把败絮,猛地掷向他,“北境的雪有三尺厚,戍卒穿着你这‘可惜’的败絮,手指冻掉了还在握枪,脚冻烂了还在守城!你觉得可惜的是败絮,他们丢的是性命!”败絮落在柳明远的官帽上,像顶肮脏的绒,“你可知这败絮轻飘飘的,却能压垮九重殿的根基?”
柳明远的供词牵扯出一串官吏,从采买到验收,个个都得了好处。有个掌管验收的主事,供认曾用银探子戳棉甲,听见“空响”却睁只眼闭只眼,只因柳明远许诺给他儿子谋个太学的名额。“我以为……以为就这一年偷工减料,不会出事……”他的声音比败絮还轻。
重审那日,澈儿让玄甲卫抬来十件新棉甲,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拆开,洁白的木棉在阳光下泛着暖光。“从今日起,军需采买由兵部、户部、御史台三方共审,棉甲缝好后,随机抽十件拆解查验,有一件不合格,所有经手人一并问罪。”他指着殿外的败絮堆,“这些污絮,拿去烧了,灰烬撒在演武场,让往后的官吏都看看,贪墨的下场,就是连尘埃都不如。”
烧败絮的火燃了整整一日,黑烟裹着雪片升上天,像条忏悔的龙。有个老戍卒被从北境召回作证,看着火光哭了又笑:“这下好了,我那些冻死的弟兄,总算能瞑目了。”
新棉甲运往北境时,用的是密封的马车,每车都贴着封条,上面写着采买官和缝甲匠的名字。赵小五捧着新甲,放在脸上贴了贴,暖乎乎的,像揣了个小太阳。他给家里写了封信,说“殿下给咱们换了真棉甲,往后守边关,心里踏实”。
澈儿站在城楼上,望着北去的马车扬起雪尘。风中似乎还飘着烧败絮的焦味,却混着新棉的清香,像在涤荡什么。他知道,一件棉甲挡不住所有的贪墨,却像在冻裂的土地上撒了把种子——种子不大,却能让戍卒的心暖起来,让朝堂的风气正起来,让所有人明白,护国安邦的,从来不是华丽的甲胄,而是藏在里面的那颗真心。
后来,军需库的墙上多了块木牌,写着“棉甲如心,不容纤尘”。新入职的官吏都要去看那烧过败絮的演武场,老兵会指着地上的焦痕说:“有些东西看着轻,比如那败絮,实则重得能压垮江山;有些东西看着重,比如这规矩,实则轻得能护着万民安稳。”